前言:在撰写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出现原因分析及探讨
针对上述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1.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学校主要以教材为模板,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活动。但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决定了教材上的内容死板,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已经被严重扭曲,普遍趋向经济利益,信奉有钱就是万能的、一切向钱看齐等言论。举例来说:人们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个人利益;在人生理想和人生现实的关系上趋于选择人生现实,放弃人生理想;在艰苦奋斗和贪图享乐的关系上趋于选择贪图享乐,不愿意吃苦奉献。
3.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于前途失去信心,导致了学生的悲观情绪。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就会使得学生在悲观中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产生混日子的想法,进而逃避现实和责任,在贪图享乐中自甘堕落。
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现在的独生子女居多。父母对于独生子女的溺爱使得子女本身娇生惯养,抗打击能力差,心理素质低,对父母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即,艺术本身就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而与德育的融合则更能彰显这一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其进行的德育则更显重要且必要。在此,我们以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例,浅探艺术德育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德育;培根铸魂;方法
艺术德育,是艺术与德育的融合,本文中的艺术德育主要包含两层内涵,即艺术德育化和德育艺术化[1]。
一、艺术德育化培根铸魂作用的实施路径
艺术德育化,主要指向对艺术专业学生的培根铸魂工作。即在艺术的形式中注入德育的内涵,使大学生在学习艺术专业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施路径如下:
(一)开设艺术美育领域的专业通识课程。目前艺术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稍显单一化、狭窄化,而当树立“大艺术观”进行对“大艺术课程”的丰富与建构。其理论基于在于:各门类艺术是具有相通性的,各门类艺术间的相互碰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修养、激发其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其在对祖国多文化艺术领域的感知基础上坚定其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从而完成艺术与德育的融合、完成“艺术德育化”的转变。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开设专业通识课程《中国书法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古典舞优秀作品鉴赏》《中国文学通史》《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音律学》《中国戏曲鉴赏》《中国说唱艺术作品鉴赏》《中国民间故事及神话传说赏析》《中外诗词鉴赏》《中国通史》《中国文人画发展史及作品鉴赏》《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发展史及优秀作品鉴赏》等,以及各专业方向的发展史及名家名作鉴赏等。
[摘要]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在教育内容和施教方式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育人目标相同,本文从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研究入手,通过探求两者的内在特点和教育规律,进一步探索出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协同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开放教育理念、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等方式开拓高校思政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壁垒,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艺术教育;协同关系
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承载着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任务;艺术教育是指师生共同赏析艺术作品的活动,通过灵巧、真实的艺术形象陶冶身心、滋养性情,最终达到教育目的;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了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锻造当代高校学生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艺术教育的协同关系
(一)艺术教育中运用的优秀艺术作品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资源
艺术作品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和育人内容,其承载的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有着生动而深刻的启示。如高校思政教育中最具标志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通常位于校园内,通过雕刻国家重大历史事件、伟大人物及英雄人物事迹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生动演绎着中华民族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气节,作品自身含有的浓厚精神文化可以充分唤起学生情感,丰富其认知和情感体验;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性,借助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更好地启发大学生情感,引导高校学生将思想情感融入艺术作品中,鼓舞高校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将高校思政教育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对高校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丰富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资源。
摘要: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增强才干、奉献社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各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大部分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许多不足,忽略实践或活动与学生实际的关系。文章以福建师范大学W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分析其社会实践的优长,将其作为优秀经验进行参考,并对活动进行反思,也试图通过分析W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为新时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新思路,让其真正发挥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则。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把思政教育放在首位,更应重视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培养出有责任、有担当、有能力、肯服务的新时代人才。
一、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一)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学阶段是文化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积累的重要阶段,高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外,还应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尤其要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投入社会实践等方面下功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将支教、助农等社会公益与课程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提高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二)乐于奉献,责任与使命的召唤社会实践的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通过义务帮扶、爱心支教、走访调查、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与基层人民一起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学会沟通交流,学会互帮互助,与此同时,反观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及时地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充分体验偏远地区的实际生活,使青年学生了解国情,正确判断社会需求,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宏远目标。
1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1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经济与科技优势,采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不断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搞乱人民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二是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普及,既为广大学生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和培养新技能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同时也为大量非主流的、甚至是消极文化的侵入提供了渠道,它打破了封闭状态下的单一文化背景,也减弱了思政课教师和信息和理论权威的角色。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生活中主体的自主性、获利的合理性、竞争的激励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思想理论领域的噪音杂音时有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使部分青年学生在思想观念、取向上出现了迷茫和徘徊。
1.2教育自身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一是高等教育类型的变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完成“精英型”向“大众化”的转变,学生人数在短期内的迅速扩张,高校已无法对学生进行微观管理,加之思政课教师队伍生师比失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不高,之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尚未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挑战。二是学生结构的变化。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比例大,自我意识强烈,加之正处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年龄阶段,思想活动选择性、多变性强。加之家庭环境的差异、培养方式的不同、年龄性格的差别,使教育对象的层次复杂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物是人非”、“众口难调”的难题。三是就业方式的变化。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使得就业已成为许多学生在校期间活动的指挥棒,学生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把个人的经济利益放在首位,甚至在就业中弄虚作假,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
1.3教育要求发生变化带来了挑战~是国家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时期,以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用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头脑,转化为他们自觉行动,进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要求。二是思政学科理论发展对自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交往实践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引导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形成的合规律性的认识,着眼于现实生活实践,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反映到实践中去,提高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加强针对性和增强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芎式方缺乏创新一是工作形式上的落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通过大班制的上课、开会、听报告等方式来进行,其往往对象、层次不分,照本宣科,机械地照搬上级精神居高临下地灌输,这种形式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色彩、大容量。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工作、学习和就业等问题入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正对性、实效性减弱。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缺乏创新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过多地强调个人对社会的服从和认同,忽视或淡化了人的主题性和人文精神的培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缺时代内涵和实际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