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校经济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毕业论文及其写作要求
(一)什么是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从文体而言,它是对教学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价值的论说文.从侧重点不同,分为学术论文和理论论文。工商管理本科的毕业论文一般为理论论文.理论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来探讨、论述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提出对策办法,并提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著述文体.由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具有总结理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性质,就不能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结论,而是从已知求未知,必须具有一点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观点、主张。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相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已经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完了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等,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学习期间的这种考核是单科进行,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门学科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和理解程度。但毕业论文则不同,它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已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的能力。写好一篇毕业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要有深厚的基础课和公共课知识。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结果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回头补习各种知识,其写出来的论文连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逻辑上颠三倒四。还有一类学生平时学习死记硬背,缺乏能力的培养,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都会暴露出来。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也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便于发现人才。同时还可以使学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关键字:中国经济经济论文经济相关
核心提示:2003年总的贷款规模是15万亿元,其中企业的净贷款约为10万亿元,利率下调5个百分点,即5000亿元。这样现在的企业要比1998年少付5000亿元的利息。这只是相对现在的经济规模,没有考
从经济的角度观察,北京蝴蝶扇动自己的翅膀,能否掀起纽约的风暴,目前并没有直接与确凿的证据。但是中国的事件,引发全世界关注,则是一个肯定的叙述。去年5月28日,记者访问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位负责中国事务的IMF经济学家希望与记者沟通,讨论SARS对中国的影响。他们推绎了对中国经济内生动力的发现,结论是SARS对中国经济不构成特别的影响力。有意思的是,两天后记者访问美国国务院,其负责中国经济事务的官员EdSagurton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同样肯定的答案。当时SARS的对中国经济影响,在国内并无相对一致的答案。显得突出一些的是学者钟伟发表的判断:SARS“感染”不了中国经济。今年1月13日,钟伟与记者一起回顾他那个预言时,他解释说,“具体问题必须放在中国经济结构背景下讨论,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中国经济自2001年起,已经出现了新特点”。
1月16日,与记者面对面讨论中国“电荒”问题,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贺恭坦陈:“对于我自己,一则以忧一则窃喜。对于我们搞电的人,这是发展的机遇。”
截止发稿之日,尚没有到达国家统计局今年中国GDP增长速度的时间,但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宋国青预测,“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还要好”。今年的经济增长结构,是讨论支撑中国经济多重力量如何发生作用的一个有价值的坐标。
2003年的进出口与净出口
1918年至1937年,即两次世界大战间的这段时期,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许多影响此后中国历史的制度和因素,都可以在这段时期找到源头。在经济方面,它不仅留下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最快的一段记录,也留下了外来经济组织和制度在中国土地上成长的独特轨迹。这份遗产,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对这段时期特别是1927年至1937年中国银行业的考察(注:1927—1937年的中国银行业,与此前相比,发展变化的特点更为典型和丰富,因此本文将分析重点置于此时期。),探讨这种外来金融组织在中国成长的状况和特点,并对导致其发展的因素和条件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两次大战间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学术界在涉及此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演变时,一般都用速度较快来形容,但其“较快”的具体内涵以及银行业的整体状况,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鲜见有全面的反映。因此,笔者首先整理了以下统计表,希望通过这些统计表,对这期间中国银行业的演变全貌,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数量概念。
首先从银行设立的数量上进行观察。为有一个具体比较,现将中国出现首家银行的1896年至1937年40余年间各年设立和停业的银行数目列表如下(见表1)。
表11896—1937年中国银行设立、停业统计表
年度设立银行数(家)停业数(家)现存数(家)年度设立银行数(家)停业数(家)现存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