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校考察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实施目标:
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一个中心工作,协调实施“工作管理”、“物理环境”、“功能环境”、“资源环境”、“队伍建设”“教学应用”等六项重点建设工作,大力抓好“应用”的一个突出重点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我校教育技术工作的水平,实现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的进一步提高,加速实验成果的推广运用,加快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二、实施内容:
1、加大了对软、硬件设设备的投入力度,使学校物理环境建设得到极大的改善,强化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目前我校教师及一线教辅人员已做到人手一机,所有办公室网络畅通;信息中心化零为整,在今年暑期完成了信息中心的搬迁工作,目前,四楼西侧全部为信息中心,包括办公室、电脑房、远程教室、及演播室、社团活动室、监控室等,使工作开展更方便;服务器由原来的一台增加到了目前的四台,使服务器的功能细化和增强;目前有3台摄像机和两台照相机可用于实录课和学校各项活动的拍摄;增加了正版软件的购买力度,先后构建了CRP数字化办公管理平台、数字化课程管理平台、互盈资源管理平台、学校网站、数字图书馆管理平台、杀毒软件、实时监控软件、相关学科的课件制作软件等,加上市区统一推广使用的各类教育管理及教学资源系统,使学校各部门管理工作信息化,学校工作公开、透明、及时;初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环境,教育教学及科研的信息化管理,保证了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安全规范,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更好的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
2、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元平台的构建充分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由渝西学院教师带队,我们重庆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行32人于年11月底飞抵上海,对上海市的信息技术示范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先后参观考察了上海市徐汇区汇师小学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小学。期间考察了这两所小学的校园软硬件建设、聆听了校长、教师们的经验介绍、观摩了示范课、进行了座谈讨论。考察结束后感受很深,受益颇多,开阔了眼界,受到了启示,鼓舞了干劲,故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寄予笔端,以便与大家交流。
一.学校概况
我们此次考察的两所学校是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小学。首先考察的汇师小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创办于1884年,建校已有120年,1998年转制,是一所五年制小学。现有27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是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研究所实验学校,无论从师资条件还是硬件条件来看都是一流的名牌学校。北蔡小学是一所镇小,建校时间稍晚一点,但也有98年的历史,有一千多名学生,33个教学班,在名气上虽不如汇师小学,但它是一所非常具有特点的学校。学校曾被命名为全国“十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上海市愉快教育基地学校,上海市小学语文研究实验基地,浦东新区教科研实验基地,浦东新区青年干部培养基地。总的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各具特色。
二.校园环境
上海汇师小学的校园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位的理念:学校环境充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主义关怀。一进校门,一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向世人昭示着她不寻常的历史,在环境布置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彰显着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无论是橱框里陈列的学生制作、还是走廊上、墙壁上张贴的书法、剪贴、小报、绘画等,都让我们感到这所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学园,更是儿童自由发挥的乐园;而北蔡镇中心小学却别有风格。校园环境优美,有全塑胶操场、小花园、假山水池、象征“智慧结晶”的雕塑、学生艺苑书画廊、双语天地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校园文化风景线。无论是教学楼还是操场跑道,都显得很宽阔,有气势,呈现着浓烈的现代气息,体现着一个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大教育理念。
三.硬件设施
*县位于革命圣地娄山关北麓,全县面积3200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人口66万。全县中小学校(含教学点、私立学校)318所,在校中小学生121173人。今年三月,我县按照全民“*”普法规划“法律六进”的要求和《共青团中央关于贯彻实施“*”普法规划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意见》,为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县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加强未成年人维权保护,以强化法制副校长工作和强化中小学校依法治校、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教育为前题,由县关工委、县依法治县办、县综治办、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老干局、团县委、县妇联、县文体广电局等十个单位联合组成“*县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宣讲团”,制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校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全县乡镇中心小学以上中小学校为重点,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和“举旗帜、颂改革、讲文明、迎奥运”这一主题,在中小学校全方位开展遵纪守法、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教育宣讲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为促进中小学校法纪道德教育,增强理想信念信心,推进素质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整个活动跨历中小学校春、秋两季学期,共出动车辆61架(次),行程27400公里,在24个乡镇76所中心学校以上中小学校宣讲76场,并在6所初中、3个社区对2400名未成年人进行了公民道德建设抽样问卷调查,发放宣教资料4万余份,受教育师生达77000余人。同时,法制宣讲团还应九个乡镇的邀请,为乡镇开展干部、“村支”两委依法行政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专题讲座6场,农民工劳务输出维权法律知识培训3场,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提供法律援助6例,配合乡镇派出所、学校调处未成年人学生伤害事件2例。组织了三批中小学生到*县看守所,开展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活动。法制教育宣讲活动,不仅引起了县新闻媒体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得到了全县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县老干局有效的后勤保障。*县依法治县办公室、县司法局集组织、策划、协调工作为一体,自始至终组织、指导活动的全面开展。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效
*县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宣讲团在中小学校开展的活动有如下内容:一是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在中小学校的实施和落实,全面督察乡镇中小学校适龄儿童入学情况和排查调研在校中小学生的流失、辍学情况,指导中小学校和法制副校长认真开展未成年人维权保护和预防违法犯罪工作。二是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时代精神为重点,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公民思想道德规范养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养成教育。三是以颂扬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和迎接奥运会的召开为主题,认真开展了“举旗帜、颂改革、讲文明、迎奥运”读书演讲竞赛和读书征文评选表彰活动,推进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新风尚建设和人文环境管理建设。四是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以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为载体,开展交通安全、“四防”安全和反邪、禁黄、禁赌、禁毒教育活动,指导法制副校长并协调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校园内外治安秩序的排查和清理,促进中小学校“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的创建活动。五是全面推进中小学校“五好小公民”争创评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和“献爱心”教育,着力培养中小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学习精神和创新实践精神。六是在中小学校和社区开展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抽样问卷调查活动,为着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促进校风、班风、学风的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基础教育在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县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宣讲团在中小学校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犹如细雨润物,斑点可圈,深受中小学师生的普遍欢迎,赢得较高的好评。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宣讲内容从实际出发、层次清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针对明确、对比明显、语言朴实、实例恰当、寓教于乐、互动热烈,集知识趣味、启发引导为一体,中小学生乐于便于接受。二是正反案例选择合理,影响面广,阐释清楚、情节生动、索引准确、实效感强、载体突出,富含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宣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教育宣讲团不仅从法律、道德、人格修养上注重对中小学生的引导,同时更注重对未成年人重树民族气节、理想信念、立志立德养成教育的引导和人生观价值取向的引导。宣讲教育既注重以身边的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又注重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奋发向上,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法制宣讲团在宣讲过程中采取的现场宣讲、现场提问、现场发奖的宣讲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全校师生的强烈互动,把宣讲活动不断推向高潮。值得一提的是:县关工委的离退休老同志,诸如*等,在宣讲活动中,以自己生活、工作的切身经历、体会和对比,重点宣扬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全民共享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以激励中小学生立志立德、坚定信念,学会做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负责的小公民。宣讲语言朴实、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夺人肺腑,引起师生的强烈共鸣。
通过宣讲活动的推动,各中小学校以活动产生的影响为引导,在认真巩固效果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狠抓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改进:一是加强德智并重的教育教学与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以育人为核心,在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上狠下工夫。二是在中小学校园内全面开展师生共创“零违法、零犯罪、零事故”活动,制定措施,落实方案,付诸实施。三是更进一步深入开展“五好小公民”争创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分解细化“五好小公民”实施内容,使社会、学校、家庭围绕“五好小公民”活动开展的这一载体,达成对未成年人共同关心、爱护、教育、帮助的统一共识。全方位推进中小学校遵纪法守、道德规范、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向新的高度,目标发展。四是认真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与管理和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全部工作实践中。
二、存在的不足与下步工作要点
1931年三四月间,教育部、行政院分别致函国际联盟秘书处,请求委派欧洲专家来华考察。于是,同年9月,国联教育考察团来华。按国民政府邀请之意,考察团来华是为了帮助“拟定并实施中国政府所颁布的改造中国的计划,以期促进中国教育制度之改善”[4]1。据此目的,考察团于1931年9月至12月间在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河北定县、杭州、镇江、无锡、广州等地考察教育管理体制、学制系统、教育财政、教学组织、各级各类教育、师生关系等方面情况;并于1932年出版总计15章222页的考察报告———《中国教育之改进》。该报告检讨中国教育状况,提出不少改进建议。如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小学教育普及率太低,小学生多是富家子弟;中等教育方面则未重视职业教育。针对于此,报告建议中国政府应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在中学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有着不少问题,国民政府痛斥这些问题是造成国家缺乏建设人才的主因,故考察报告第三章对高等教育作了份量较重的检讨,篇幅约计58页。而对考察团的检讨,政府高层和教育界人士很关注。如在考察报告撰述完毕后,戴季陶和朱家骅两位政要为之作了序,蒋梦麟[5]、任鸿隽[6]、李建勋、罗廷光[7]、廖世承[8]、张佛泉[9]、尚仲衣[10]、黄问歧[11]、章光涛[12]、许恪士[13]等人撰写了评论文章。从这些文章看,当时政界人士的褒奖较多。如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称赞考察团提交的报告书“对于各级教育之制度方针与乎其内容之剖析”,有着诸多精到处。[14]教育界人士对考察团开展的考察则提出了批评。如认为考察团仅在中国东部地区作考察,考察范围有限;认为考察团开展的检讨意在推动中国教育欧洲化。不过,在考察团检讨高等教育方面,教育界人士不吝赞誉。1933年,署名为“青士”的学人撰文说,考察团提出的意见很有价值,值得参考[15]。同年,李建勋说,除大学教授由教育部任命以及取消学分制的建议“尚有讨论余地”外,考察团提出的其他建议“均为改良吾国大学教育之良策”,倘若政府当局“照此方策进行,则吾国大学教育不能蒸蒸日上者,吾不信也”。[1]167事实上,国民政府在改造中国高等教育时的确参考了考察团的意见。
考察团对中国高等教育状况的检讨
如前所述,国联教育考察团重点考察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并在考察报告第三章中作了检讨。其中,该章第二、三节批评了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高校间缺乏分工合作、课程设置不合理、学分制实施不当、教师聘任不规范、招生缺乏严格标准、过于注重讲授法、教材内容过于西方化、学生太过放任等问题。第四节提出了设立全国大学会议、促进大学间分工合作、加快发展理工科学校、以考试制代替学分制、规范教师聘任、成立大学教授会议、组织大学统一招生考试、试行大学毕业考试、厘定大学课程标准、编写本土化的大学教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建议。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较系统地检讨了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在检讨时,考察团依据国民政府希望加强调控教育及增进中外教育交流的意旨[4]1,积极引介欧洲教育经验。如考察团建议由大学教员、大学行政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及教育部官员组成全国大学会议,并由该会职掌“决定各区域应设国立大学之数目及种类”、“大学教育经费之分配,并规定付款之条件”、“校长及教授之委任”、“厘定关于人员之安置,教职员之薪俸与进级”等事务。[4]194-195该建议就把英国设立大学拨款委员会及法国设立大学评议会的作法介绍到中国。[16]考察团建议中国大学取消学分制,实施毕业考试,考试及格的学生“方能毕业”,该建议则与英、法、德各国推行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相近。[17]1-2从检讨的内容看,考察团看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也有针对性。如考察团对中国大学分布失衡的批评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察报告指出:中国大学分布“杂乱无章”,东部地区高校过多,而其他区域的学校较少;“在同一区域内常有多所大学,诸大学间亦无合理之分工”。考察团认为,这种不合理的高校分布如不消除,“有效之大学制度实无从兴起”。[4]160-196从1931年的情况看,考察团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这一年,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76、21、8所高校。其中,上海一地就有23所高等院校,超过西部各省总和。[18]再如,考察团检讨中国大学课程的问题也是一个突出例子。报告指出:中国大学课程有三点问题。第一,用学分制组织课程,使得课程支离破碎,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感;同时,一些学生拿满学分后,即以能毕业为由,“将该学科束之高阁”,不再认真学习。[4]178-180第二,许多大学将某一学科分为“若干不同之学程”,希望把该学科的前沿成果介绍给学生,这使得基础科目未受到重视。[4]180-181第三,许多大学教材过于西方化,这将使得中国“民族文化必致堕落”,使得学生脱离本国实际。[4]181-184考察团遂建议中国政府应重视基础科目、推动教材本土化。[4]205此外,考察团对中国大学招生的批评也很有见地。报告指出,中国大学招生缺乏统一标准。如“被此校淘汰之学生,往往因他校之条件不甚严格,得以考入肄业,若再被第二校拒绝,尚有第三校可以收容”,这种招生办法产生了严重后果。首先,大学为了招满学生,降低招生标准;这使得教学工作“降格以适合学生所能达到之水平线”,进而大学的办学质量下滑。其次,由于招生标准宽松,许多入校学生不合格,他们也不认真学习,学校就无法培养合格人才。鉴于此,考察团提议,中国政府应试行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以提升大学生质量。[4]174-175具体作法为:管理上,“教育部特派之大学教师及教育部代表组织一委员会主持”,并由该会“确定录取标准”;考试上,政府部门把“投考一切国立大学之学生于一处而行之”,或“分大学为数组而行之”;录取上,“投考学生应叙明其所愿入之大学,考取之学生,则按照各校设施之方便及其在考试中之名次,分配于各大学”。[4]204从这些内容看,考察团的提议有着较强的针对性。
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高等教育演进的影响
由于国联教育考察团认清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若干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有着针对性,故考察团来华考察对民国中后期中国高等教育的演进产生了影响。影响较大者为以下三方面。
(一)推动了民国中后期西部高校的发展1931年前,西部高校稀少,国内教育界人士也很少讨论西部高教。但国联教育考察团提交报告书后,教育界人士的相关讨论增多,并形成两派。一派赞成考察团的意见,认为应均衡发展中国高校。一派认为没有必要对中国高校布局作调整,而应让各地根据自身的物质和文化条件自行发展。[19]而对这两派意见,国民政府采纳了前者,即按国联考察团的批评,均衡发展中国高校。抗战期间曾任教育部长的陈立夫就于1972年回忆说:针对战前国联考察团批评中国大学分布不合理问题,战时教育部发展高校“注意合理分布的原则”,并“将大学的文理法三学院合成为综合大学,在后方分区设置;将农、工、医、商、教育等专门学院由大学分开就各地区需要分别设置”。[20]65战后出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也说,国联考察团曾批评中国大学地理分布“杂乱无章”,故战后教育部对高教资源分布“作相当合理的配备,以奠定整个国家未来教育发展的基础”。[21]具体来讲,1932年后,国民政府采取了两类措施发展西部高校。其一,为促进大学分布均衡出台政策。1936年,国民政府颁行《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规定:“国立大学及国立专科学校之设立,应注重地区之需要,以维持各地区人民享受高等教育之机会均等,而促进全国文化之平衡发展。”[22]2871938年,《战时各级教育实施纲要》规定:“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明显,并谋各地平均发展”。[23]14同年,教育部拟定《专科以上学校分布原则》,规定:国立大学将“就全国地域予以适宜之分布”,师范学院以分区独设为原则,农、工、商、医等独立学院就各省需要分区设置。[24]711-712其二,在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或将迁入西部的部分东中部高校改组,留在西部办学;或在西部地区新设国立高校,或将西部省立高校改为国立高校,批准成立省立和私立高校(参见表1[25]588-794)。而通过创设,近现代中国大学分布失衡问题纾缓。1947年,西部高校增至50所。[25]578-587高校的分工也较明晰。如贵州省有综合、医学及师范三类高校,甘肃省有综合、师范、医学、工学四类高校。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严密部署,确保了整个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按照中央电大的通知要求,成立了由唐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读书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市县校也成立相应的读书活动工作班子。4月14日向全省电大发文(苏电大20**年65号文件),布置读书活动的有关事宜和要求。还专门开通qq群,与市县校保持信息联络。市县校纷纷响应,积极落实,布置相关工作,并按照省校要求将活动方案上报备案。省校图书馆将每次活动情况进行备案记录,及时掌握面上的活动开展情况。**电大承担了这次全国征文的组织工作。由于精心组织,工作细致扎实,实效明显。
我校图书馆在20**年荣获创新奖的基础上,20**年度再次荣获全国电大图书馆先进集体奖。
**电大在这次全国性的年度读书活动中荣获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二、启动仪式全省电大隆重直播,取得良好效果。
4月21日下午两点,在省校视频直播会议室,举行隆重的读书活动开幕式,由分管校领导讲话,并邀请了省湿地保护站的钟副站长到会致辞,开放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代表作了发言。全省主要的市县校同时在当地参与了视频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