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心理论文

学习心理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学习心理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学习心理论文

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适应研究

[摘要]以促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而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本文就近年来CNKI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论文成果进行深入梳理,探讨该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主题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该研究的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心理适应;社会文化适应

JohnW.Berry等学者认为,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Adaptation)主要指个体或群体在重新安排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变化结果。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日益深入和教育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形式多样的跨国高等教育模式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参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生在出国学习前后的跨文化适应问题。本文回顾和评价了近年来中国知网收录的国内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论文成果,提出深化该主题研究的一些新思考,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一、学界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趋势

笔者以“中外合作办学”和“学生跨文化适应”为主题,对中国知网收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类文献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从2011年至2021年,共有19篇相关的硕博论文及一般期刊论文,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0篇、1篇、2篇、1篇、3篇、2篇、4篇、3篇,1篇,1篇,年均不足2篇。之所以近年来学界开始对该问题加以关注,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后,其成效日益凸显,影响不断扩大;二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下,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解决,避免影响项目的健康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我国音乐教育心理学论文

一、关于音乐教育心理专题

上海音乐学院的张晖介绍了法国的音乐认知教育体系,她建议音乐认知体系的培养要先于乐器的学习,音乐认知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始终并与演奏紧密结合。她指出法国音乐认知教育在理论上欠缺以及我国的音乐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衔接上的不足。在认知方面,她认为法国是“知”多过“认”,而我国则相反,因此我国在互补过程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师范大学的李红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介绍了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影响。李红菊认为,学习的兴趣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影响智力的发展,由于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学生在本身并不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课外特长,机械地投入,可能会降低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岛大学的韩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关音乐教育的课程存在音乐多、教育少,中小学工作的音乐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匮缺这一现状,因此,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性课程应包含《音乐教育学》、《音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师技能》这四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二、关于音乐治疗专题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陈硕的《“儿歌—节奏”训练对改善听障儿童言语障碍的实验研究》论文中,从听障儿童的言语问题入手,通过他们用骨传导的方式感知节奏的特性,同时借鉴了奥尔夫的节奏朗诵训练,采用边打鼓边念儿歌的方式加以训练。经过一个月的实验,发现被试的语言节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语障碍和紧张、焦虑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陈硕在另一篇论文《一例孤独症儿童钢琴学习方法与效用的分析》中,针对一例孤独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了治疗目标和治疗方法,通过对这名孤独症儿童进行钢琴训练,提高了患儿的注意力,加强了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同时在舒缓紧张情绪和自信心的增强方面均有改善。

三、关于音乐表演心理专题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的郑茂平教授在论文《音乐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讨———音乐表演偏离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一》中指出音乐表演的学科理论与具有科学意义的实践研究相对滞后,特别是与表演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缺失这一现状,并总结与分析了影响和制约表演行为反应形态和特征的七种心理因素。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心理研究室主任谢鸿雁在《专家和新手钢琴演奏者乐谱阅读的眼动研究》论文研究中,采用眼动记录仪记录被试阅读简单和复杂五线谱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了不同演奏经验的被试阅读不同复杂程度的单声部和多声部钢琴乐谱的规律和特点。此外,在声乐心理学方面,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徐行效介绍了中国“声乐心理学”和对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提出用交叉学科思想指引声乐理论创新、宣传“部编教材”、开设“声乐心理学”课程和培训班等措施来扩大学科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一、实验内容和方法

⒈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最优化后学生教学目标的到达和情感发展水平的制定。

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自主学习的心理行为表现中的学习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调节与变化是本实验的因变量。依据《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首先制定了本课题的目标体系:

目标内涵发展水平

感受(a)领悟(b)追求(c)

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达到良好优秀

点击阅读全文

人格魅力对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辅导员人格魅力及“涵化”概念的界定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教师人格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外学者的早期研究主要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入手,探讨教师人格(尤其是智力因素等)与学生学习及成长的关系等问题。当前,国外教师人格问题的研究视角日趋多元,从早期的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视角发展为高等教育学、伦理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在我国,近20年来,从各类教育心理学专著的专门论述到各种专业杂志对教师人格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均反映出教师人格研究资料的不断丰富。当前,国内外的教育重心已由“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有关教师人格培养的研究将以帮助教师完善自身人格,并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的来讲,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内涵、表现、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成果往往着眼于共性,且从一般的意义上探讨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影响,而针对高校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从文化“涵化”的角度来研究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培育及其作用的成果却极少。因此,极有必要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涵化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性格、能力、气质、道德品质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人格魅力有真诚热情、乐于助人、想象力丰富、情绪稳定、善于自制、积极主动等品质[3]。它亦指美好人格所产生的巨大诱惑力和吸引力,并使受吸引者效仿和向往[4]。高校教师人格魅力是指从事高等教育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气质、教育教学能力对大学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5],它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如前所述,其研究主题逐年日益细化,包括内涵、表现、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等内容,成果较为丰硕。

针对辅导员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而言,国内有关其人格魅力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笔者以“辅导员”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相关论文共计15054篇;而以“辅导员人格魅力”为主题的相关论文仅有136篇,总体情况如下:(1)2012年发表相关论文17篇(包括硕士论文2篇),其主题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班级管理和大学生人格养成的作用,及辅导员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与提升等;(2)2011年发表相关论文16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其主题包括对辅导员人格魅力的认知、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机理、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及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问题、公信力问题等;(3)2010年发表相关论文18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篇),它们主要涉及人格魅力的内涵和作用、提升途径及措施、人格魅力在思政工作及学生干部成长中的作用等;(4)2009年发表相关论文14篇(包括硕士论文3篇),其主题主要包含人格魅力的功能、角色定位、表现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及如何提高等;(5)2008年发表相关论文15篇(包括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4篇),其主题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作用、角色定位、培养途径及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影响研究等;(6).2007年发表相关论文5篇,其主题包括人格魅力的内涵及其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等;(7)2000年至2006年共发表相关论文6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在大学生网瘾戒除中的角色定位和实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等;(8)1999年发表相关论文1篇,该论文只对政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略介绍。

综上而论,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及大学生的思想诉求日趋多元,高校辅导员及其人格魅力逐渐被引起关注,相关研究日益深入和细化,尤其是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德育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受重视。需强调的是,上述研究只侧重对人格魅力的描述,而较少以文化涵化为视角讨论辅导员人格魅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涵化作用,这也正是笔者所要探究的问题。具体到辅导员人格魅力,有学者认为辅导员人格魅力主要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影响”,改变大学生心理、行为、生活的重要力量[6]。其人格魅力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热情友善、关爱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正直无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7],借用尼采的话,即“要提高别人,自己必须是崇高的。”一言以蔽之,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涵养直接影响学生,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因素。涵化研究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在人类学研究中,它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个或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适应其他文化的过程[8]。实际上,在文化涵化的影响下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1)在涵化过程中,由于变迁力量过大,致使许多人不愿意接受他文化,从而产生排斥、拒绝、抵制或反抗现象。(2)在协调他文化与自己传统文化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协调方向的不同,其结果表现为2方面:一是逐渐失去本文化的特点而接受他文化的影响,成为他文化的一部分;二是产生与各自原有文化均不相同的新特征,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单一文化。(3)在接触、选择、采借的过程中接受某些文化成分[9]。辅导员通过工作和生活展现自身人格魅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即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在涵化过程中接收、适应他文化,进而影响校园文化建设。

二、辅导员人格魅力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涵化方式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称学校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大学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的社团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0]。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可以说,辅导员人格魅力是高校向学生传递文化信息、价值观念、认知观念等内容的媒介。另外,辅导员人格魅力还可以整合不同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使之主动融入校园文化,进而促进校园文化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体而论,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涵化作用方式可分为以下3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野外实习教学

一、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生物学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是一种验证型的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野外实际或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野外观察来验证书本知识,从而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而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不仅仅在于验证书本知识和巩固理论知识,而是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应用,强调整个过程的参与和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因此,全面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上述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是:(1)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虽然有效快捷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指导只是一种手段。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不仅是今后终身教育的要求,而且只有学会学习,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主体才会真正具有一种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的能力。(2)面向结果的教学和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面向结果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使学生获得令人满意的结论作为教学的直接意义,它是传统教学所强调的教学形式。面向过程的教学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与实践,并在理解和实践中仔细体验获得这一知识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它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等。从主动学习的角度看,面向过程的教学会给学生主体带来一种更高的价值。(3)一般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品质的形成并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心,然而在促进学生的一般能力有较全面提高的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创造品质已成为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4)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5)课堂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并重。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内学是有局限的,而课外学习则是丰富和无限制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突出个性,更加有利于激发创造力。(6)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并重。接受式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探究式学习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得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我们开展的生态学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正是坚持了以上这些教学原则。

二、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践

要想实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教育者必须创设智力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为学生设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条件。我们根据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考虑到生态系统和植被的完整性,同时兼顾交通和食宿条件的便利,最终将生态学实习基地选在大别山天堂寨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整个实习教学活动从9月中旬开始启动,经过1个月的准备后,于10月中旬赴野外开展为期4天的实地考察活动,在11月底提交实习论文。这种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详细操作过程如下:

教师介绍大别山天堂寨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分布和研究历史,讲解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并展示历届学生的实习论文样本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