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压力情绪管理

压力情绪管理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压力情绪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压力情绪管理

围生期情绪管理对初产妇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围生期情绪管理在改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及妊娠结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检和分娩的13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7例。对照组初产妇进行常规产检,观察组初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围生期情绪管理,比较两组初产妇妊娠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变化,采用t检验,比较分娩结局,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初产妇接受产检前,妊娠压力量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妊娠中期及妊娠末期,两组初产妇妊娠压力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42d观察组产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为14.26±5.23分,对照组HAMD评分为18.12±4.87分,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合精神科医师综合评估,诊断为产后抑郁症的产妇共12例,其中观察组4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为32.83%,对照组剖宫产率为50.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各阶段产程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但产程总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胎龄、Apgar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生期情绪管理可以显著缓解初产妇孕期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改善妊娠结局。

[关键词]围生期情绪管理;初产妇负面情绪;妊娠结局

围生期心境障碍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受孕期生理、心理因素影响,还易受到家庭结构变化、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孕产妇在孕期常出现心情低落、烦躁暴怒等情绪状态[1-2]。据统计[3],围生期产前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估计为13%~21%,产后患病率估计为11%~17%,孕妇情绪不稳定对孕妇自身健康有较大危害,同时也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4-6]。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孕产妇心理健康是优质围生期保健和孕产妇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保健协会充分肯定孕产保健医师在诊断和治疗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关键作用。情绪管理模式是近年来一种较受推崇的心理健康干预方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7-9]。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检和分娩的13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围生期情绪管理在改善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及妊娠结局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产检和分娩的13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7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3~41岁,平均年龄30.12±9.56岁,婚龄1~9年,平均结婚年龄5.41±2.10年,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为24例,高中、大专学历为10例,大学及以上学历为33例;观察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30.25±9.81岁,婚龄1~8年,平均结婚年龄5.32±2.04年,初中、小学及以下学历为23例,高中、大专学历为9例,大学及以上学历为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妊娠时间均超过35周;②胎儿均为单胎;③所有孕产妇均为初次有孕;④本次研究获得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属同意。排除标准:①孕双胎或多胎的产妇;②合并有严重妊娠期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胎盘等孕产妇;③合并有语言沟通障碍或依从性较差、因其他原因中断研究的孕产妇。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教育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核心成分,它在大学生承受外在压力、缓解心理紧张、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推动对之进行深入研究。

一、关于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基本涵义

关于心理承受力的基本涵义,已有的规范定义不多。笔者认为,心理承受力是个人抵抗外在压力的能力,它是个人遭遇的外在压力与个人身心健康之间的中介调节变量,可以起到外在压力对个人身心健康冲击的缓冲作用。

1.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观测值

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受到外在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且受到个人心理承受力的积极调节。换句话说,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与外在压力成反比,而与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成正比。用公式表示就是,H=R/S。H表示身心健康状况,S表示压力大小,R表示心理承受力大小。为了考察心理承受力,我们变换一下公式就得到,R=S×H。这说明个人心理承受力是外在压力与身心健康状况之间的函数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可以通过身心健康指标和压力量这两个观测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出来。

2.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极限值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生恋爱对体育院校心理健康启示

摘要:爱情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必经情感,但体育类大学生由于个体和环境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会呈现诸多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可变性及不稳定性,本文旨在从情绪压力管理和情绪稳定教育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和呈现的问题,探讨高校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体育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行为,在遇到恋爱问题时选择适当的途径来缓解负面情绪,为体育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问题;体育类院校;心理教育

大学生活是积极阳光的,但近期在高校中因恋爱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屡次出现,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类高校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体育类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凸显有别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的自然特性与社会特性。因此,如何准确把握体育类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着眼于情绪稳定教育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他们合理管理情绪,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是体育类高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对情绪压力管理及情绪稳定教育的解读

(一)情绪压力管理的内涵

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加之大学生在学校中面临的学习、恋爱、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日益凸显,使得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多样化与不确定性,必须针对大学生不同的情绪问题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调节,预防和治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Gross等的研究指出,情绪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在面对情绪压力时应按照情绪发生时间的先后选择不同的情绪管理策略。情绪发生前的管理策略包括情景鼓励、情景修正、注意分配和认知改变[1]。其中,情景鼓励和情景修正就是要鼓励自己勇敢面对压力情景,通过改变学习和生活模式使自己摆脱当前面临的逆境。注意分配是在面临情绪困境时,适当进行注意力的转移,通过参加其他类型的活动充分舒缓大脑,使大脑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更易于找到解决当前困境的途径。根据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对事件认知的失衡,认知改变是指通过改变自我对情绪事件的理解来缓解情绪压力,从而改善其行为和情绪反应。情绪发生后的管理方式为表达抑制,包括表情抑制和表情宣泄。经过大量研究Gross等最终发现,面对情绪压力,认知改变和表情抑制能够达到更好的降低负面情绪体验的效果[1]。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干部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分析

高校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是普通的学生,同样肩负着学业、生活和情感的压力;但作为一名学生干部,他们却承担着普通学生没有的压力和责任。

一、高校学生干部角色的特殊性

大学是崇尚自由交流、鼓励独立、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在这里,学生干部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干部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桥梁纽带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基本职能,而高校所有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都与学生紧密相关,而这些活动的开展和实施都要通过学生干部这个桥梁纽带来进行,借助学生干部来抓落实。

(二)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点击阅读全文

员工情绪管理对企业建设的启示

一、员工情绪管理对企业建设的正面影响

情绪的产生是被客观影响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的情绪变化也不一样。员工作为企业建设的主体,员工投入工作的积极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员工的工作效率常常受到情绪的控制,因此,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员工的情绪。

1.员工是企业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个优秀的员工能够给企业带来出色的工作业绩,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能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企业在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时也要在精神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主动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只有实施人性化的人文管理,才能减少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以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企业最大程度的保留了优秀员工这一重要资源,为长远的策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从制定企业文化看员工情绪管理

不同的企业都制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说明了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工作流程、管理体制甚至是创新与变革能力等,因此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一个企业管理者明智合理的管理决策可以直接影响到企业文化的中心思想,从而决定着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及时合理的管理好员工的情绪,协调员工之间友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可以使一个企业的文化环境散发出积极进取、团结友爱的精神氛围。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