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研究绿色金融的意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对策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实行绿色金融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义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部门如何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金融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为此,文章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与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实行绿色金融、强化节能减排、缓解能源供求压力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能源安全;绿色金融;产业结构
一、引言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先决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爆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同时也宣告了西方世界“黄金时代”的结束。此后,能源安全问题一直是倍受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世界许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学者们都对能源安全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经济学领域而言,能源经济学已成为一门专门以研究石油问题为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和探讨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各国经济的影响。国际上研究能源经济学的学者们其研究也大多集中于分析国际油价的变动对世界石油供求和各国经济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例如,NoureddineKrichene(2002)通过考察1918~1999年间的世界原油与天然气市场,并对1918~1973年和1973~1999年这两个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进行了估算,发现1918~1973年这一时期的原油与天然气价格稳定,而1973年之后石油与天然气价格变得极不稳定,反映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世界石油与天然气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JamesD.Hamilton(2003)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证明了石油价格的变动与GDP增长之间呈现出非线性关系的特征;J.Bielecki(2002)从能源安全概念、石油市场演进、制度安全框架、目前石油安全状况、未来石油安全需要、增加能源安全战略措施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认为尽管未来不会出现像1970年代那么大的全球能源危机,但某些能源安全的严重程度将继续值得关注,未来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因而对于能源安全没有任何自满的余地,目前的石油紧急措施有必要扩大到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其他能源来源;DavidK.Backus和MarioJ.Crucini(2000)通过考察石油价格与贸易条件后发现在最近25年中石油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贸易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并且量的作用也是极不相同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致了能源需求的稳步上升。特别是20世纪90年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刺激了以电力、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需求急增。近年来,国内能源产供能力受多种因素制约短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开始越来越受到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如舒先林、阎高程(2004)、王树林(2001)、曹志峰(2004)等,他们都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开展了相应研究。然而,与国际上学者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探讨才刚刚起步,还有待于不断深入和系统化。诚然,国内外学者所做的上述研究为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对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参考基础。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石油能源以及能源安全供给问题上,而有关能源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研究得较少。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以国内外研究为基础,更为深入地分析和探讨金融部门如何通过实施绿色金融发展战略把金融业务运作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一、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所谓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即能源的供给安全;二是减少和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安全。就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费高强度时期。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考察,中国城镇人口已由1978年占总人口的17.92%上升到2005年占总人口的42.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就业人口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68%上升到2005年36.04%(引自2005BP世界能源统计)。从城市人口和城市就业人口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因而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工业化发展水平来考察,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再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急剧地扩大了能源消费需求,而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部门。199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03388.7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8.82%,2005年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78139.5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9.77%(见表1)。尽管1995—200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没有多大变化,2005年的比重只比1995年高出不到1%,但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却增加了72.30%。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石油和电力能源消费需求呈急剧上升态势。就石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石油产供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只有通过扩大石油进口来实现。1993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而1993年之后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为1218.7万吨,而到2005年石油净进口达14275.1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国际能源机构(IEA)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另据国家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3638万吨,原油进口金额664.11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155.52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199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还只有1.9%,但到2003年却高达48.6%,并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地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加大,供求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紧张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
摘要:经济的绿色化转型与升级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各地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多是从“供给侧”发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需求侧”政策相对比较单薄。绿色需求的培育与发展对于能否实现绿色经济的成功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从绿色产品认证、绿色消费与绿色零售业、绿色消费金融、以及财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需求侧;绿色经济;发展政策
一、引言
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常态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曾婧婧和童文思从能源政策角度[1]、武建新和胡建辉、冯严超和王晓红从环境规制政策角度[2][3]、王锋等从金融集聚角度[4]、任阳军和汪传旭从城镇化角度[5]、李斌和苏珈漩、孙瑾等从产业结构角度研究了相关政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力[6][7]。已有研究多是基于经济的供给侧,而关于需求侧的绿色经济政策研究较少。彭斯震和孙新章对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的研究中提出构建全社会绿色消费模式,实施绿色消费补贴等政策,但并未进行深入论述[8]。与文献研究中所体现的重供给,轻需求相一致,近几年各地的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实际上是以“供给侧”为主要发力点的,尽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各种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得到了限制,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在企业中真正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彻底激活绿色经济创新,依然任重道远。进一步深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仅依靠供给侧的税收、投资、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奖惩是不够的,还应当积极探索需求侧的政策创新,双管齐下,这在当前中产阶层日益壮大,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尤其重要。目前已有的需求侧政策非常单薄,主要是政府采购对于环保产品的优先选择,这对于庞大的经济规模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未来需求侧政策的创新应着眼于调动消费者群体的力量,从消费端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即让绿色产品消费成为主流,从而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以这一角度为出发点,本文从建立全面绿色产品分级认证制度、鼓励零售业绿色转型、发展绿色消费金融等五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探索建立全面的绿色类产品分级认证制度
中国目前在绿色、环保方面的认证很多,比较常见的有绿色食品认证、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这些认证的推广和实施对于促进绿色消费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许多知名企业通过了认证,起到了很好的社会示范效应,但这些认证很多并未分级。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绿色类认证,可以预见这类未分级的认证对于企业的区分效果就不再明显,从而对于进一步推动绿色消费、促进企业绿色升级后继乏力。比如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并未设定不同环保等级,因此对于企业在获得该项认证之后进一步提高环保水平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激励。此外,进行分级认证,可以降低消费者的学习成本。比如绿色食品方面的认证有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等,普通消费者不能从字面直接比较不同认证食品的优劣好坏,但如果将这三种认证合并为一种,并改为分级认证,比如改为类似于能效等级认证的绿色食品一级、二级、三级,那么消费者就能很直观地了解不同食品绿色等级高低。同时,建议相关部门探索逐步推进、最终建立全面的分级认证制度,合并、减少认证的类别,并且对于某些重要绿色、环保认证实施强制认证制度。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当今世界发展,同时,世界的发展也十分需要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关系和发展联系,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就必须要重视资源的可持续性,当然,我国目前来看正在不断建设资源型社会和可持续型社会,对于资源型社会可能会产生一些理解的偏差,对于资源就是具有实物形态的资源,也正是这样的曲解,使得我国在进行可持续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金融的可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极大的提升我国可持续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关键词: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0引言
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健康发展,要想建立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必须要提升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这就需要不断构建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是目前极为重要的建设方向,只有建立好这样的绿色金融机制,才能够不断改变我国目前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方法,当然,对于这个长效机制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实现的,需要不断修正各个环节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然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建议指导,希望能够在有效的改进方案下不断调整我国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最终能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但是也正是由于前期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使得一部分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也不断地显现,这些问题不断刺激着我国经济的转型与调整,由于过去经济发展多数是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得各种水资源污染、雾霾等环境问题凸显,这就使得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重视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绿色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来说,金融是整个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就使得在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必然途径就是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建立其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这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和制约机制
1.1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一、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分析
所谓能源安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保障能源的持续、稳定供给,即能源的供给安全;二是减少和降低能源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安全。就中国能源安全现状而言,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持续扩大的能源需求所形成的供给压力不断加大,能源供给安全受到极大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能源消费高强度时期。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考察,中国城镇人口已由1978年占总人口的17.92%上升到2005年占总人口的42.99%。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逐步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就业人口呈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25.68%上升到2005年36.04%(引自2005BP世界能源统计)。从城市人口和城市就业人口两个方面的数据来看,按照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率在30%—70%为高速发展时期,因而中国城市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就工业化发展水平来考察,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产业结构模式,再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来判断,中国工业化正处于中期快速发展阶段。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急剧地扩大了能源消费需求,而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部门。199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03388.7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8.82%,2005年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为178139.50万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79.77%(见表1)。尽管1995—2005年工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三大行业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没有多大变化,2005年的比重只比1995年高出不到1%,但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费需求量却增加了72.30%。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石油和电力能源消费需求呈急剧上升态势。就石油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石油产供能力短时期内难以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为满足国内石油需求只有通过扩大石油进口来实现。1993年之前,中国还是一个石油净出口国,而1993年之后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1995年,中国石油净进口为1218.7万吨,而到2005年石油净进口达14275.1万吨[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国际能源机构(IEA)及美国能源署(EIA)网站数据整理而得]。另据国家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进口原油14518万吨、成品油3638万吨,原油进口金额664.11亿美元,成品油进口金额155.52亿美元。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也随之提高,1994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还只有1.9%,但到2003年却高达48.6%,并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还在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消费与进口大国也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将持续较快地增加,能源供给压力加大,供求矛盾仍会长期存在,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对外进口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能源供给紧张格局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
(二)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大了对环境影响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