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药剂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PBL教学法;课堂教学;药剂学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于1993年在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中得到推荐,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一种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应用于药剂学教学,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药剂学教学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1.1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形成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以及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等多门学科。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加之受教学时间、场地等限制,药剂学以往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理论讲解占了很大比重,导致学习过程单调枯燥,学生由于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就需要改革“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而PBL教学法的引入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2PBL教学模式的优势PBL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将要学习的内容与问题挂钩,使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设计出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相互协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启发,在于“设疑”、“质疑”、“解疑”。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学科的应用;质疑是学生对问题的怀疑,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解疑即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PBL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让他们掌握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PBL教学法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1.药剂学实验开课
1.1现在进行的药剂实验课大部分为传统的药剂实验,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是验证型实验。所谓验证型实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来直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这种实验模式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得出结论,造成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相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它所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1)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2)教师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学生缺乏创造、改变实验条件的机会,灵活性严重不足;(3)学生不能自己设计实验,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4)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1.2药剂实验课开出率远远低于50%。我校实验室与实验器材的明显不足,往往造成教师想进行实验教学,却没有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进行。
1.3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药剂实验课开设时间不长;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对自身的学业帮助不大,常常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缺课。
2.药剂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论文关键词: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溶出度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体内体外相关性
论文摘要:目的:综述药物体内-体外研究评价方法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分析评述国内国外相关文献;结果:通过综述国内外溶出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可知,研究某个药物制剂的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可以说明生物利用度的体外质量标准,和用作制剂批量生产时的质控指标;结论:对于具有良好体内-体外相关性的药物,通过测定体外溶出度可以预测药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
KEYWORDS:Biopharmaceuticalclassificationsystem;dissolution;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invivo-invitrorelationship
ABSTRACTOBJECTIVE:Tosummarizetheresearchandevaluationmethodsbetweeninvivoandinvitroofdrugsandtheirrelationships;METHODS:Toanalyzethedomesticandoverseasrelativeliteratures;RESULTS:Knownbysummarizingthebasicresearchandevaluationmethodsofdissolutionandbioavailability/bioequivalence,theaimofresearchingtheIVIVCistosetupthein-vitroqualitystandardwhichcanillustratethebioavailabilityandtheQCindexbetweenbatchandbatchinproduction;CONCLUSION:Thedissolutionresultsofdrugscanpredictit’sbioavailabilityiftherelationshipbetweenin-vivodataandin-vitrometricisfine.
1、前言
众所周知,口服或局部用药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内在因素中,已知影响吸收的因素有制剂工艺、药物粒径、晶型或多晶型,处方中的赋形剂、填充剂、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包衣材料、溶剂和混悬剂等。在制剂开发中为了缩短科研开发时间优化处方,通常会通过对体内与体外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体内外相关性如果很好,那么体外溶出度的数据就可以较好地反应其体内的吸收行为。通过体内-体外相关性(In-vivoin-vitroCorrelation或In-vivoin-vitroRelationship,IVIVC或IVIVR)研究实质就是想建立评价体内的体外方法,为了使制剂开发者利用最少的人体试验获得的试验结果得到最佳的制剂,同时最终达到应用体外溶出度的试验数据代替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的研究。
1药学监护在我国医学中的必要性
1.1药物的有效安全性的临床评估在药物的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在药品上市前要对其药效及安全性做大量的临床工作。由于被试人数有限,地域相对集中,难以预测在人群中广泛使用会产生什么样的药物不良反应(ADRs)、药物相互作用、药物过敏反应以及用药差错。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药品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都要与国际接轨。对上市药品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再审查和再评估,尽快开展药学监护,建立完整的与国外相应的药物疗效及安全监测体系,为我国医药行业在国际上提供市场条件。
1.2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推进药学监护的发展药物不良反应(ADRs)监测是较初级的安全监控手段,它产生药物有害性的信号,提出某些药物与其使用过程中临床出现的不良事件可能有关的信号[3]。有文摘报道在美国药物不良反应(ADRs)每年有7000 ̄14000例发生,68%的致命药物不良反应(ADRs)被判断是可以预防的,其中药师可避免57%的发生。良好的药学监护制度可避免许多致命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这种监护制度在给药前对临床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评价,是预防药物不良反应(ADRs)的主要途径。
1.3药学监护是推动药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因素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药物的使用及经费的控制日益严格,如何有效使用药物,保证用药质量,尽可能减少患者的不必要花费,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是摆在药学专业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4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法律依据医疗事故鉴定工作不再有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由医学会负责。这说明此项工作更趋向专业化。药师在药学监护活动中完整地记录了病人的有关健康情况;记录了治疗过程中药物的相互作用;记录了药物对机体个体差异的血液浓度情况;这些将为对药物的作用评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提供了原始的法律依据。
2药学监护概述
摘要: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一直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而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适应当前“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医学教育模式。通过分析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意义和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从而为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构建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保障形成性评价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他指出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诊断教育活动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信息反馈,以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1]。另一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成性练习方式进行,注重对研究过程的测试,以使学生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它更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较总结性评价而言,其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合理、科学、全面[2]。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引入我国,有不少高等院校正逐步引入这种评价方式并付诸于实施。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活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以后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3]。形成性评价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了解活动进行的状况,以便能及时对活动进行调整,进而提高活动质量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旨在为改进活动而了解活动的得失,而不是判断优劣、评定成绩。
2当前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分析
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人们简单地认为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方法改进了,教学质量就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我们培养的人才质量就高了。但是却忽略了对评价人才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的改革,依然采取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众所周知,终结性评价因其客观性较强,简单直接,易操作,在大型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中较为公平,一直倍受我国教育界的青睐。但是,现代医学教育更注重能力的培养,“一考定终身”的教育评价机制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依赖终结性评价的缺点日益凸显,已经不能满足医学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也开始倡导并着手实施形成性评价,力求解决以往教育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指标体系的不科学性、评价标准的机械性、评价目的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并在远程教学和函授教学中首先应用了形成性评价方法,应用中也多数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在医学教育评价方面,以往主要着眼于终结性评价,仅以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这些因素就会对其学习效果造成影响,所以终结性评价往往不能准确地评价学习结果[5],也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医学生未来职业中更应注重的是综合素质,而不是某一次考试的一个分数。当前不少学者已经在着手探索、研究形成性评价体系在医学教育中的运用情况。王跃群[6]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考核的优良率明显提高;熊阳等[7]在药剂学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邓卫红等[8]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不仅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规范了实习教学管理,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带教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形成性评价在总体趋势上来说还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