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药学分析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具体实施方案及取得的成绩
1.1实施方案
1.1.1初期阶段针对中药学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此阶段在大二下学期选拔成绩优异,对科学研究或者中药企业生产、销售和研发有浓厚兴趣的中药学学科在校大学生,分别组织申报河南大学大学生创新计划,或组成兴趣小组,于大学二年级暑假进驻到中药学学科平台,进行中药学各学科门类的动手实验能力训练。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此阶段主要进行中药学学科的科学仪器规范使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基本实验室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的适应以及基本的科学研究思路启蒙。主要考核指标为《科学实验记录本》、《跟师记录本》和《小组活动记录本》,分别详细记录研究日志、与导师交流情况、小组内成员间讨论沟通与协作情况;熟悉科研项目的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经费合理使用等基本的常识性内容。
1.1.2中期在掌握了大部分中药学课程和实验的基础上,在创新计划课题组和兴趣小组中筛选具有敏锐思维、动手能力强和学习优异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课题设计、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和完善研究方案,此阶段贯穿大三年级,并在大三年级的暑假结束。此阶段主要在课题设计中训练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工具、数据库、图书资料和与导师、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能有效的阅读中外文专业文献,归纳总结出课题设计方案,并能在课题的进行中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并学会撰写中文论文及工作总结和课题汇报等内容,能积累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科研创新能力。
1.1.3科研能力培养阶段此阶段主要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通过初中期的训练与培育,进人此阶段的学生能独立进行一个小课题的设计、进行和完成。此阶段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课题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通过阅读文献,尤其是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达到形成一个独立思考和解决科研或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并能顺利的完成工作总结、汇报和结题,能独立撰写专业论文。
1.2取得的成绩
在现有的教学运行模式下有所革新,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创造性的培养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形成。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运行模式,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以科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任何知识只有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中药学的学习也同样,尤其中药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下整合思维和再创造进程[1]。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新思维且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验证新思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深化理解、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大胆创新;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不懂的地方及时主动反问与质疑又可使教师吸取新思想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来探索科研规律,提高科研水平,这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主旨所在,即使双方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药学的教学内容,逐渐产生兴趣,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为以后找实践工作及为社会服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互动教学为中药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提供一新的必要教学平台与必要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地学习科研资源在与教师互动的环境中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探究解决科研的各种问题[2]。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要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教学内容的优良改革方面下功夫,以建立能培养满足社会及企业需要的中药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1形成以中药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并且适当的加大实践课时,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刻板教学模式,重视见习和实践,保障见习和实践效果,借鉴国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结合中药学应用学人才培养,在整体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能以所修学分多少为评判唯一标准,学生会为学分甚至选修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好,也耽误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结合教学课程设置,明确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根据学生自己志向与爱好,选择课程,保护学生的专业个性,加大实践见习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在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关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加强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是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切实落实和保障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和质量。
2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课程设置的缺陷在于重化学轻医学,重实验轻实践,重技术轻人文,使中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中药学实践领域对中药学生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不高,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中药教学体系中,设置课程的教授内容不但要以中药材体系为主,更应对中药的应用及适应症加强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中药学人才,一个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才能逐步与国内的就业机会接轨。以往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及教育理念时,往往就其表面不问实质,就药学教育而言,国外的药学工作者体现应用型培养,是能根据患者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而国内药学或中药学教育则是更注重药物的基本知识和生产,至于适不适合病人,却一无所知;这样造成了医生与药师间的完全分开,尽管最近几年,开展了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专业来加强医生与药学人才联系,加强了制药工程,但是现有教育体系下往往缺乏实践,所学与所用脱节;因而当今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医疗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高、大、空”的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技能,面对具体的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逐步过渡为研究创新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多样化、较强的实践能力、灵活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本草研究的特点是依托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药学资料进行研究,或曰是钻故纸堆的一门学问。这样的研究也能创新吗?当然能,“温故而知新”。本草研究中的创新,其成果与临床、实验研究有所不同,但判断创新的标准大抵相同。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研究角度的变换、研究深度的掘进、研究层次的提高、新史料的发掘、新理论新观点的提出,等等,只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发前人之未发,都可以称得上创新。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摘要: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生物化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涵盖内容越来越多。为适应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要求,生物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在不断改革。文章介绍了从案例引起学生兴趣、重复重点内容、加强师生互动、重点章节小结、设计思维导图、自主实验课堂的设计与实践到多元化考核等生物化学教学各个环节的一些体会。结果显示,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既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兴趣,促进师生交流,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自主设计实验课堂
生物化学是一门医药学的必修课程,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基础生命科学。所以生物化学课程应尽量提前,但应在有机化学课程之后,或与有机化学课并进;是病原生物学、内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应先打下较牢固的生物化学基础,并尽量加重生化课的分量,同时避免后继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生物化学以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各种代谢过程复杂繁琐,堪称生物学科中最抽象、最难懂的学科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喜欢听课,乐于参与,积极讨论,学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始终关注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要学会主动培养自己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学习,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和创造力。为此,我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1案例引起兴趣,穿插前沿科研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进入本科医学院校学习的学生大多数学习被动,学习自主性差,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知识基础不扎实、牢固[1]。首先我们的第一堂课,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力,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和生活相关案例可以引起学生较大兴趣,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课后留问方式引起学生注意力。如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的电泳图谱用于诊断冠心病、转氨酶用于肝病诊断、淀粉酶用于胰腺炎诊断等的原因是什么?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可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讲到DNA的二级结构模型时,可由双螺旋模型的提出者Watson和Crick讲起,设问他们由此发现获得了什么重要科学奖项,并可以借机讲一下当时诺贝尔评奖时的小插曲:因论文太短致使评委间产生分歧,最终获奖说明了科学发现主要在于其价值而非论文长短。教学效果取决于任课教师的水平,也与任课教师的严格要求密切相关[2]。本课程结合最新进展,涵盖动态与前沿知识。介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历年与生物化学发展相关的诺贝尔奖成果,适度地超越教材,查找教材以外的重大事件等必要教学资源并合理组织教学。比如我校老师研究的命运分子cNumb在原肠期胚胎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基因和编码蛋白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就是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cNumb基因在原肠期鸡胚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生物学软件和在线平台对cNumb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3]。以及碘-淀粉法、Bernfeld法和ESP-G7速率法3种方法检测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SAA)活性及其活性比值的差异[4],结合实验课题让学生对酶的特性有更好的理解。组织学生对研究热点进行查找资料,了解基础点,分组讨论,解决教师预先给出的问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会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参加本科、研究生校内外的学术活动,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重复重点内容,引入PBL教学促进师生互动
选题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