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医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团队对中国发展较好民族医的医疗机构、设置医学门类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咨询。根据目前国内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药和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的发展状况分析,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明显比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成熟;55个少数民族医药学从学科分类上、是否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执业医师是否开考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高校采取可操作性的措施解决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与高等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医药学;现代传承;高等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包括我国56个民族的传统医药。55个少数民族医药为其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整个华夏儿女的健康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十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2014年“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要发展民族传统医药”。201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工作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服务于当地民众健康的民族医药的发展是前提和基础。近10年来,国家民委协调教育部、卫计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管理部门,得到了各部门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对民族医药的大力扶持,民族医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55个少数民族医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祖国边疆地区的广大民族医没有合法的行医资格和民族医学、民族药学正规的高等学历教育申请开办限制较多。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民族医药团队基于对民族医药事业、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关心、热爱与情愫,对中国发展较好民族医的医疗机构、设置医学门类有代表性的部分大学开展实地调研与咨询,调查结果如下。
1教育部关于民族医、民族药学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高[2012]9号)文件精神,“一、基本专业”中医学门类包括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包括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包括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类(包括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共八大一级学科;“二、特色专业”中基础医学类、临床医学类、口腔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药学类(临床药学、药事管理、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中药学类(藏药学、蒙药学、中药制药、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共八大一级学科。
第一条为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
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制定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规范”)。
第二条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
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
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第一条为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
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制定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以下简称“规范”)。
第二条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
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
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摘要:以教师资格国考的理念与精神来检视,我们不难发现,高师院校现行的教育学课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还是课程教学上都存在诸多不适应,对此教育学教师采用了分离、改良、融合、功利、渐进等5种应对方案。为使教育学课程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相融合,文章提出从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水平。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教育学;课程改革
2013年教师资格国考制度已从试点阶段向全面铺开发展,宣告教师资格“双轨制”的结束,扫清了教师队伍来源多样化的障碍,打破了长期以来师范生自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格局,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实施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不言而喻,作为教师教育主干课程之一的教育学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育学课程如何与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相融合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一、教师资格国考制度背景下教育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课程目标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目标因定位不清、表述过于笼统、操作性差等弊端而屡遭抨击。具体表现为在目标定位上大而全,期望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来解决未来教师所需的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表述上常用“了解”“理解”“掌握”等粗放词汇。这与教师资格国考设置的“指向明确,由点到面”的三级考核指标不匹配。二是课程内容的不适应。教师资格国考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科学素养等4个方面,前3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教育学范畴,这部分内容在教育学教学中因见效慢、测量难等原因常常被弱化。而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察虽是教师资格国考的“重头戏”,但也是现行教育学课程内容设置的短板。三是课程实施的不适应。教育学课程实施的手段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学生较难有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体验,教师职业理想树立陷入困境。教育学课程实施的内容也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学生失去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升的“介质”,如部分学生反映一年的教育心理学学习不如一个月实习学到的东西多。可见,教育学课程实施与教师资格考试强调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四是课程评价的不适应。现行教育学课程在评价内容上存在“重知识,轻实践能力”的倾向,在评价手段上主要采用笔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与教师资格国考笔试和面试并举,逐年加大“应用性”和“技术性”内容的题目权重,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设置更加灵活多变的题型等一系列举措格格不入。
二、教师资格国考制度下教育学教师应对的实然状况
众所周知,学校的责任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遗憾的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已变成贩卖科学知识和应试技巧的机器,提倡了多年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名无实,很多教育政策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全面的长远的科学的战略眼光。啃老族的出现、女大学生傍大款现象的增多不正是教育界的悲哀吗?马加爵事件、抄霸事件、杨丽娟事件、学生自杀事件这些逐年增多的恶性事件不正是学校教育目标偏离的严重后果吗?许多专家研究发现,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的健康都与成长时期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而一个人成长时期的大部分可支配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人们在学校里学习、交友、游戏、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就成了人们身心健康的一个基本保证。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信息交流的日益便捷以及多元文化的渗透,常规的思想品德工作在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方面开始捉襟见肘,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还没有引起学校和家长普遍的重视,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强则中国强。所以我们应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让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学历第一的今天,上大学已成为学生成才之路的首选,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落榜生教育,文化层次浅,没有发展前途,只有升入大学本科无望的学生才会考虑就读,职业院校甚至已成了部分家长为了使子女不至于过早踏入社会而选择的“托管所”。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项针对全国六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2.3%的学生和49.8%的家长不愿选择职业院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职业院校不断降低入学门槛,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教学瓶颈:由于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理论课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学习意愿不强,即使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动手技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由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较弱,整体学风不如人意,各种违纪现象较多,有少数学生已涉及犯罪。据一项对中等职校的100名学生的书面调查显示:在选择职业学校的原因方面,选择“成绩不佳”选项的高达90﹪;在入学成绩方面,82﹪的学生为差;在学习目的方面,选择为了“毕业证书”和“年龄太小,想度时间”选项的分别占34﹪和23﹪;在学习兴趣方面,选择“勉强学习”的占到46﹪,选择“不愿意学习”的也占到了7﹪;在专业选择方面,选择“没目的,只是为了张毕业证书”的竟占42﹪。
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下降,造成学生就业渠道的不畅,而就业困难又进一步导致了生源的下降,这种恶性循环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有人把职业教育说成是“兜底教育”也就不足为奇了。所谓心病还需心来医,只有用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身心的关怀才能从根本上帮助这些学生,从而走出职业教育的瓶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育是以技能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没有了升学压力的牵制,在教学的整体布局上可以更贴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实际的需要,如果能科学地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机制,那么很可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值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期,人们用“早上八九点的太阳”来形容这个年龄段的美好,毕业后这些学生将成为社会这座金字塔的基础,这基础是否健康和牢固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在迅速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人生关键时期,学生们面临着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体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求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课题已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棘手,对学生的身心考验更加严峻,因此如何引导这些学生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转折期成长为健康的青年人焕发出应有的活力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已成为职业院校急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可见,年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由于学生就业年龄的普遍延后以及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数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增长。200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92所,其中独立设置高职院校1071所,占总数的60.9%;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万人,在校生1562万人,其中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53.2%和45.6%,高职教育已撑起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直接面对社会的选择,他们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要面对更大的社会压力,他们既要承受社会轻视、家长埋怨的外部压力,又要承受自卑的内心压力,由于在九年义务制教育过程中所受的失败与挫折也比普高学生多,情绪两极性的表现较为明显。有关调查显示,职业院校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注意力缺陷、不能自我控制、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学生比例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职业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在校生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已经成为反映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生存状况和心理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可见,群体特点也决定了职业院校的学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生活空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DianaBaumrindr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管教态度及手段对孩子的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
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人手中,倒不如说是操纵在母亲手中。”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等社会现象的增多,学生被溺爱或家庭温暖缺失这两种极端现象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在学生违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家长对孩子毫无办法,有些家长一味袒护自己的孩子,有些学生的脾气跟家长一样暴躁,有些学生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监护,此时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孤掌难鸣,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显得尤为突出。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学校的教育可以也应该延伸至家庭,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家长成为称职的老师,应该相信这些老师是一定能够成为好老师的,因为他们虽然没有教师证却有着对孩子的无限爱心和责任心。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对于走出职业教育的瓶颈、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至关重要,谨以此文呼吁有关部门及领导能对这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