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议论文教学

议论文教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议论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议论文教学

议论文教学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教学策略

论文摘要: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议论能力既能衡量一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议论文写作学生可以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认识水平。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要注意深入浅出,掌握常识;鲜明扼要,提炼论点;提供论据。分析论据;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当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难题:学生或许爱听好文章,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但就是怕写文章,尤其是谈议论文即色变,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初始阶段,只有更好地掌握议论文写作技巧和方法.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因此,初始阶段的入门指导十分关键。

一、初中学生因何怕写议论文

初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已经驾轻就熟。而议论文与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生涩的,甚至是乏味的。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而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丰富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一般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理智,而且影响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则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充沛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人。正因如此,对于习惯了写记叙文的学生来说,议论文写作是个陌生领域。加之许多学生平时阅读面窄,缺少材料积累。缺少自己的个人体验和认知.所以要从原来记叙文的“有事说事”到议论文的“因事而议”大都会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自然会产生惧怕和畏难的心理。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初学议论文写作,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采用“拆骨剥皮”分开教学、“先说后写”逐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掌握的过程.

这样能较好地减轻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使之尽快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教学首先是讲授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一般要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两种形式,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典型事例论证法、科学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春节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级的垃圾桶里天天会有同学们吃了一半丢掉的面包、火腿肠、巧克力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中的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

生1: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应该,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

生2: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抵制校园里的浪费现象……生3:我们国家是一个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资源紧缺现象会越来越严重,如石油、森林、煤、水等等。作为21t!~纪的中学生,我们不能染上这种浪费的坏习惯,要珍惜粮食、水、电等生存资源,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做一名合格的公民

我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浪费现象”学生既熟悉又有话可说,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呢?

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也有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的生活榜样;还有的举了商纣王酒林肉池而亡国、秦朝大兴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学生还引用了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鲜明扼要.提炼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在文章中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鲜明的论点。所谓“鲜明”,一为作者态度鲜明,褒什么,贬什么,泾渭分明。二为语言表现形式鲜明,一般都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述。例如用句大多使用判断句,如“近墨者黑”、“近朱者未必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点要自己去提炼,许多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时,觉得“论点”二字听起来有点高深。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明白,“论点”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不同之处在于论点要简练,并且准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如《谈骨气》的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谈谦虚》的论点:“满招损.谦受益。”等等。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提炼论点的方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门的提炼论点训练。比如在课堂上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阅读后想一想,如果要以此为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论点是什么。经过多次专门性的训练,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点拨和梳理归纳,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思路畅通,掌握提炼论点的方法。

3.提供论据。分析论据。

论据是作者在文章中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而选取的证据,在文章中是解决的“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作者使用论据对自己的观点用各种方法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在文章中是用来分析、解决“论点为什么正确”的问题。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而论证从本质上说就是分析论据,把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说服力的文章。所以。在教学中我通常把论据和论证的教学统一起来,要求学生使用论据时不但要精选,而且要精简,即所选论据要有代表性,且叙述时语言要简练,不仅用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阐述自己对材料的看法,重点放在议论上,使材料与作者观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突出文章中心。

4.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议论文教学范文第2篇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某个问题时所产生的怀疑、研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它是问题形成的基础,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多重意义.

第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回顾化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取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推翻权威观点的基础之上.比如,拉瓦锡就对当时的权威学说燃素说大胆质疑,并进行相关的实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践检验推翻了燃素说而建立了氧化学说,从而完成了化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质疑就是问题意识的体现,可见问题意识在推动化学学科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思维的形成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完成的,而思考是问题意识推动下的思考.因此,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更具敏感性,进而对问题的答案展开追寻.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发散了思维,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进而形成一整套思维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在问题意识的推动下,学生能够发现许多尚不知答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能通过老师加以解决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着手解决.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养成了自我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提升.

第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创新能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创新意识的提高也应该在这些方面体现出来.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学生的四个“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并且在运用中得到培养,而与之相对应的创造力也得到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

基础知识是经过前人不断地总结和发展而得出的成果,可以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也是牛顿将自己比喻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原因.学生在萌发问题前,必然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理清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学生才可能对新的知识产生疑问,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实验方法,从前人的理论成果中汲取营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形成敏捷的思维.在某个契机的触发下,问题意识自然就会萌发,并转化为确切的问题.

2.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整个课堂的情况比较多见,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而学生只需要认真听,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很少发出疑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反思,改变教学风格,为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通过这种方式,改善课堂气氛,改变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对学习的看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主体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要积极思考.在这种比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下,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而促进有价值的问题的形成,并尽力为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3.教师要创设情境问题意识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其中情境的影响不可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而言,高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主要是利用实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等来创设的.以实验法为例,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亲身体会实验,有利于他们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做Fe3O4与H2的还原实验.Fe3O4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质,又被叫做磁铁.它在与氢气共同反应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在这个实验情境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求知欲,进而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去探究、思考.

三、总结

议论文教学范文第3篇

随着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学校将教育目标聚焦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及操作实践能力,将教学目标多局限于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形成了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的错误认识。具体表现为:人文素质教育未列入学校整体规划,或被简单等同为“通识教育”,没有突出其“人文精神”,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软任务”,仅注重内容的广泛性,但不够突出其人文内涵。这种忽视人文教育的状况只会使教育功利化、工具化和庸俗化,最终失去教育的意义。这种情况导致了企业无法招到胜任岗位的人才,而培养出的毕业生也难以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二、文学教学中的人本意识

人本意识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智慧源泉。高职的文学课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辨别真善美,积累人生阅历,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灵魂深处约束自我,在日常生活中散发人性的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与职业岗位。

1.高职文学教学培养学生人本意识和健全人格。

人生离不开文学,文学与人生共存,文学是人生历程的生动写照与真情实感的流露,是生命的赞歌,人们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社会,构筑精神世界,纠正不良的思想及行为。高职的文学在作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也就是我们通俗说的道德、精神、美感等人本意识,从表层上看是对人生的肯定,对人的赞美、对人的关爱与尊重、对人的理解与宽容、尊重与满足人的需求。从深层次来看,其实就对人类生存意义的取向,对人生目标与追求的积极态度。学生在文学赏析课中细细体会作品,从中获取生活的力量,陶醉于人文山水无边无际的美,还能感受一个时期人类的高尚情操、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例如《诗经》中表现的古代各阶层的情感观念、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论语》《孟子》《庄子》等先秦散文的各种思潮及丰富哲理;唐诗宋词绵邈的心理过程和深情的内心世界;古今中外各时期小说浓郁的时代气息及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等。这些内容体现了文学教学的目标,增强了学生的人本意识,帮助他们不断健全人格。

2.文学作品尊重生命、关爱人生,具有较强的人本意识。

高职文学名著赏析为学生展示了时间跨度数千年、空间跨度五大洲,民族特色、文化背景迥异,流派风格异彩纷呈的世界。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获取丰富的精神滋养和超值的审美享受,在旖旎风光、壮丽山河的大自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任凭思绪飞扬,领略作家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理想的情怀。还可以走进各种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去了解人性的弱点、人生的复杂性,坚强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文学作品能加深学生对人类社会进步的理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时代与人性的哲理问题,学会吃苦耐劳,懂得关爱社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中勇于争取、敢于创新,提升人本意识,提高综合能力素质,使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三、构建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强调与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较高的职业岗位能力。这突出了培养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必要性。因此,在重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要把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本意识的构建落实到位。同时这也是现今高职教育发展的着力点,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

1.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要承担起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仅是劳动的工具,更应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就必须明确人本意识的必要性。通过专业课程与文学课程合理配置,教给学生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毫不动摇地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灌输到底。

2.构建人本意识是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表现。

世界上许多发达的国家在人文素质培养上都加大了力度,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本意识和人文素质,其优势是具有较高的职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劳动的技能,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本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3.人本意识也是社会对人才的强烈呼唤。

如今的企业不仅仅要的是会劳动、会做事、会工作的人,他们要的是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即能够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能够很好的理解与建设企业文化,在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企业创造财富,带来价值。而这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人本意识做支撑,才能很好的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有条不紊地推进工作。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人本意识培养,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尽快适应企业工作。

四、高职学生人本意识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但其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仍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造就符合企业需要的劳动工具,非常注重技能和操作,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使学生不仅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文学课程中加大构建人本意识的力度,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到经济发展的浪潮中。

1.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

高职院校要转变陕隘的教育教学观念,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需确定具体、细化的教学改革措施,从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教学改革动力机制研究等多方面入手,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整套在专业教育中将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精神等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

2.文学教育与人本意识相融合。

文学作品中的人本意识非常浓郁,人本意识和文学作品其实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开设文学课,使得人本意识贯彻得更具体更深刻。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以构建人本意识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在就业职业观上渗透诚信、合作、责任、敬业、创新等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将人本意识内化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

3.人本意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主力军,要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和构建人本意识,就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因此,非常有必要定期培训学习和学术的交流活动,以此获得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博的人文知识,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习具有人本意识的教学新方法、新经验。还可以到社区、到企业挂职锻炼,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等。同时也要培养教师在教学团队中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信任、精诚合作的精神,在工作中体现人本意识,在教学中更好的构建人本意识。

4.营造体现人本意识的校园文化生活。

议论文教学范文第4篇

较早提出“大语文观”概念并以此涉及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张孝纯认为中学语文课必须冲破当前“狭的笼”,而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大语文教育”认为,语文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完整的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

(1)语文课堂教学;

(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

(3)语文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是主体,第二语文教学渠道和语文学习环境是“两翼”。尤其是在后示性时代,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上丝毫不滞后于教师,甚至多于教师,以往教师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削弱了。如果语文教学仍然秉承“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观念,只会与当今变化迅猛的信息时代格格不入。“大语文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冲破“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的牢笼,要以课堂为基地,并延伸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因此,“大语文教育”观具体化到操作层面,即为“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

2受大语文教育启发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思考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是唤起医学生敬畏生命的理念,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医德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丰富的医学伦理知识、良好的医学伦理意识和较强的医学伦理思维能力。与传授知识相比,医学伦理学教育更注重信念的培养,而信念的培养是道德主体经由他律到自律、内化为主体生命一部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的开放性。这与重在培养学生情感、信念等的语文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相似性。受“大语文教育”的启发,笔者试图从大教材观、大课堂观、大教法观出发,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提出建议。

2.1大教材观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既要研究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体系,又要研究在医疗卫生机构应用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医患关系问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问题等,还包括医学科学所特有的道德问题,如人体试验、器官移植、克隆等。因此,内容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仅仅局限于教材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医学伦理学研究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要以一切适合的素材作为教材,包括课本、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的相关热点、相关的影视作品及医学人文著作、临床案例等,其根本特点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把教材的学习当成唯一的学习任务,而是把能力的提升、知识的积累、素养的积淀作为教学的目的。例如,大多数教材对知情同意权的论述主要为知情同意权的概念及理论上如何应用,缺乏与现实应用对接的桥梁,也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介绍患者知情同意权这一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时,要应用一切有价值的素材,包括通过教材以了解其理论应用、相关的学术论文以了解学术前沿及动态、影视资料如《死亡工厂》以明白知情同意权的起源、医学临床领域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以使学生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其临床应用。在介绍其他内容时,同样需要将一切与之相关且有价值的素材引入课堂,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相关内容的全方位的理论介绍;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与实践往往有差距,进而通过多种素材的结合生动地呈现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以提升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效性。

2.2大课堂观大课堂观就是打破传统的有限课堂的时空观念,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进行学习。通过上述对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介绍可以看出,与医学专业课相比,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更多的是培养医学生理念、素质、价值观、情感等更为柔性的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传授,更需要的是循序渐进、润物无声般的人文氛围的熏陶。如果只是局限在一个学期固定的教学时数中,远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能只以课堂为医学生唯一接受医学伦理素养培育的基地,而应当贯穿于医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笔者认为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1)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以讲座形式进行启蒙教育,内容主要为希波克拉底誓言、中国医学生誓词、对生命的敬畏、对生与死意义的求索等思想教育,以端正学医的动机和学习目的;

(2)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开展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即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进行医学伦理学的医德、临床决策能力、生命高新技术应用出现的伦理问题等内容的教育,并进行专题讨论;

(3)医学生进入临床见实习阶段:加强实践教育,以床边教学、案例分析、调查讨论等形式,提升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理论、规范在学生动手亲身实践过程中内化为其生命过程的一部分。

2.3大教法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大教法观是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改变课堂的程式结构,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教师个性化教学。按照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内因(自我教育、内心陶冶)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外部约束)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外部教育和约束归根到底要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才能产生教育意义。道德准则只有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医学伦理学教学要运用一切能提升医学伦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如CBL教学法、PBL教学法、叙事教学法、故事引入法、模拟讲座法、专题论辩法等,减少说教式的灌输,以增强学生对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兴趣,从而促使医学生在社会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自我伦理教育;实践教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课堂,创设更多接触患者及医疗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开展各类专项调查。调查可以是座谈式、访问式、问卷式等,让学生深入到医疗实践中去,与医务人员、患者和社会人群直接打交道,根据调查目的搜集第一手资料,掌握实际情况。目前国家级、省级、校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及科研的课题中。医学伦理学方面的选题可以共同讨论,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学生分组调研,将调研结果汇总整理并分析,写出调研报告,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并了解到医疗领域的问题所在。我校思政部每学期组织1~2次实践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基地选择一般会倾向于红色革命基地、基层医疗、基层教育等。医学伦理学的教学实践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此外,还可以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义务支医活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感触,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运用医学伦理学的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其社会实践能力,使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3小结

议论文教学范文第5篇

课文《春雨的色彩》讲述了三只小鸟争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故事,读完故事,很多学生心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春雨的色彩。而课文的后面配了一幅田野的图片,课堂上我引领学生从一组组春天的美丽图片进入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再请学生选择几种景物来仿照课文说一说,也可自己想象。于是,学生们描述了自己想象中春雨的颜色。有的说:“春雨是粉色的。你们瞧,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开了。春雨淋到杏树上,杏花儿也开了。”有的说:“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迎春花上,迎春花黄了。春雨滴在郁金香上,郁金香也黄了。”再让学生用笔画出自己认为的春雨的颜色,学生始终积极活跃、兴趣盎然。在他们的手中,春雨是绿色的柳枝,是黄色的迎春花,是粉色的桃花,更是多彩的水墨画。在低年级的课文中还有很多插图。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用多幅图画,展现故事发展的过程和情节,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掌握每幅插图的意思,让学生边看插图边讲述故事,降低了难度,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讲述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二、课堂表演在教学中的魅力

课堂小表演,能活化课文插图,改课文为对话表演,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深入角色,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尤其是在低年级中,课堂表演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可诱发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语言表达的和谐统一。在《狼和小羊》这篇课文中,我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悟角色的特征,然后让他们表演,他们用自己的话语、动作、表情把狼的凶恶和奸诈表现得惟妙惟肖,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表演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多动脑、动手,主动参与阅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三、音乐创设课堂气氛,渲染情景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把优美的旋律融合进来,能引起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共鸣。例如,在教学散文名作《春》时,我把语言的美和音乐的美相互揉合,范读课文时,在优美的轻音乐的伴奏下,尽力使语言显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渲染了课堂的气氛,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春天氛围中。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回味,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与音乐所展现的意境有机结合,并且配上音乐让学生自己朗诵,在优美旋律的感染下,文中的美感不知不觉就被引发出来了。在这样的氛围中,读者动情,听着动容,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留下深刻的印象。当铃声响起,宣布下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学生的脸上无不流露出依恋之情。下课后,很多学生仍沉浸在这种气氛中,打开轻音乐,模仿我朗读的音调背诵:“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正是由于学生作为主体感受到了语言的美、音乐的美,并自觉地在追求美。由此可见,语文教学配上适合的音乐,在读的过程中更容易把作者的情感再现出来,引领学生入其境,闻其声,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产生审美的快感。在教师营造的民主、宽松、愉悦氛围中,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四、摄影、录像适当插播,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摄影和录像这些直观感性的东西,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例如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播放了人们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学生从画面中人们的表情和神态里,深深地感受到了总理的伟大,感受到人们对的怀念和爱戴,由此质疑,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来导入新课的学习,很顺利地让学生理解到总理工作的劳苦,理解了他鞠躬尽瘁的工作是为了人民,所以才会有如此之高的威望。又如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张家界的美景的图片,上网查找资料。课上,有些去过张家界的学生拿来了拍下的照片,自己把张家界的山和水的真实图景展示给学生,对照着画面,这些同学像小导游似的绘声绘色地讲起了那里的美景,没去过的同学也仿佛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课堂增色。

五、美观书写,受到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