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移民工程论文

移民工程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移民工程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移民工程论文

水库移民影响因素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水库移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水库移民问题的成因;坚持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相结合,妥善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水库移民的贫困面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生产资料匮乏,安置区环境容量不足,移民的生计问题难以为继、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不能满足移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水库移民的长期依赖心理和抱怨情绪,影响着自身的发展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水库移民问题;成因;对策

[论文内容提要]水库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水库移民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共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亿千瓦。这些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1800多万移民的搬迁安置,繁衍至今达2500多万人。其中农村移民达2288万,占移民总数的90%。我国大部分水库都是在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只能对移民进行低标准的补偿,未能考虑移民安置区的环

境容量和后期发展,造成移民搬迁安置后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到及时恢复,遗留了大量问题。

一、水库移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点击阅读全文

水库移民研讨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水库移民问题;成因;对策

[论文内容提要]水库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详细阐述了当前我国水库移民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建设,共修建各类水库8.6万多座。据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2亿千瓦。这些工程的建成,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1800多万移民的搬迁安置,繁衍至今达2500多万人。其中农村移民达2288万,占移民总数的90%。我国大部分水库都是在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只能对移民进行低标准的补偿,未能考虑移民安置区的环

境容量和后期发展,造成移民搬迁安置后的生产生活不能得到及时恢复,遗留了大量问题。

一、水库移民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水库移民的贫困面大,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点击阅读全文

水电工程建筑投资效益的研究论文

摘要:论文从水电站项目后评价中的利率、移民征地安置补偿、电价等因素进行梳理,对工程投资与生产运营环节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为电站投资决策、经营方面提供借鉴作用。

项目后评价是水电站基本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项目决策、实施、运行等各阶段工作通过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客观的对比分析、总结并进行的综合评价。其目的是通过工程项目的后评价,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提高项目决策、工程实施和运营管理水平,为合理利用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改进管理,制定相关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根据在水电站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就水电站项目后评价中的利率、移民征地安置补偿、电价等因素进行梳理,对工程投资与生产运营环节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为相关电站投资决策提供帮助,促进投资者科学分析,规避风险。

1利率因素

水电站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工程概算中利息支出约占总投资的10%左右,控制好贷款利率水平是控制总投资的关键。工程建设期的贷款利息依据资金流、资本金平均投入,按照年利率的复利进行测算。建设期内人民银行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年利率一般都有相应的调息政策,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利息支出,水电站项目的投资者对于利率的预测要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1.1分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表是确保利息合理支出的基础,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合同约束条款对工程款、物资设备款进行有步骤地支付,可以确保年度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点击阅读全文

城市化管理

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在最近20年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但在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不成熟的色彩。在经过早期以数量型为主的迅速发展后,现在是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研究本身进行回顾与总结的时候了。本文将对1978至1998年中国(大陆)中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专题研究当代中国人口迁移和城市化问题的资料进行回顾和总结,资料来源主要依据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口学》专题②,根据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另外也补充了一些《人口学》专题中没有收录的论文,由于迁移研究、特别是城市化研究散布于众多学科,以及检索手段的不完备,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一、关于人口迁移研究的简要回顾

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科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由宏观背景和政策需要等因素所决定,早期人口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人口再生产方面,有关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研究很少见,只有一些介绍国外人口迁移状况和政策的资料零星散布于各类期刊。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迁移特别是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迁移调配纳入了国家计划之中,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口自由流动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有关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显化及其转移问题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逐步向相关问题和学科扩展,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城市流动人口的剧增强化了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对人口流动问题的关注,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东中部若干特大城市都相继开展了流动人口调查。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面调查了中国人口迁移的状况,为迁移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料支持。进入90年代以来,政策研究部门和学术研究机构继续对80年代后期开始对社会形成强烈冲击的“民工潮”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带有浓厚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特色。

仇为之(1981)发表的“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是可检索到首篇对当代中国人口迁移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从1981到1983年,检索到的迁移和流动研究论文仅有5项。从1984年开始,迁移和流动研究开始迅速发展:1984年检索到11篇论文,1985年为22篇,1988年成为迁移和流动研究的一个高潮,有41篇论文。1995年形成一个新高潮,论文达到65篇。由此大致形成三个阶段:1981至1987年为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迁移和流动方面的资料极其缺乏,研究理论和方法也很薄弱,因此,论文主要是一般性分析或小规模的调查,但这一阶段为后期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专著方面,田方等(1986)主编的《中国人口迁移》较系统地总结了建国后至80年代中期的主要迁移活动,包括边疆地区的开发型移民、水库移民、自流人口问题等。胡焕庸等(1984)编著的《中国人口地理》和孙敬之(1987)主编的《中国人口》丛书,都有专门章节讨论人口迁移,为之后的人口迁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资料基础。李德滨(1987)的《黑龙江移民概要》总结和分析了解放后至80年代初自发或组织迁入黑龙江的移民,也具有重要价值。1988到1995年为人口迁移研究大发展阶段,研究成果迅速涌现,初步确定人口迁移和流动研究的框架地位。这一阶段的大发展,?搜Э品⒄沟淖陨硪笸猓褂屑阜矫娴挠欣蛩兀阂环矫?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加强,要求学术界对此问题开展专门研究;另一方面资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如《中国人口》丛书,户籍迁移统计资料的整理和,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持的“74城镇迁移调查”,若干特大城市“流动人口调查”,以及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都为迁移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庄亚儿1995)。综合利用相关资料进行的研究如李梦白等(1991)对大城市流动人口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杨云彦(1994)主要利用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抽样数据对人口迁移状况作了较详实的分析;彭勋等(1992)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口迁移的学科体系。1996年以来是人口迁移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的阶段,研究成果在数量上的扩张已经明显缓慢,而在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外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研究内容上看,其覆盖的内容广泛。其中,主要可分为三大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对迁移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文,约占总数的37%,包括全国或地区性人口迁移的状况、过程、流向及其结构特征,迁移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为对人口流动、暂住人口、“民工潮”等课题进行研究的成果,这?徊糠质孔疃啵颊甲苁?7%,其中相当部分是对流动人口管理、包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提出的设想和建议等;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包括环境移民、开发移民、水库移民、婚姻迁移、跨国迁移和流动等,这一部分约占16%。

二、迁移研究的主要进展

点击阅读全文

移民妇女管理

论文关键词:移民妇女;社会认同;身份认同

论文摘要:三峡库区移民工程已经进入到后期扶持阶段,早期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日益成为移民研究的重点。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感受,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移民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认同,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移民妇女在搬迁地的身份关系及其背后的规则认同已经多元化,妇女身份认同的显著性程度与经济利益、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家庭出身等因素相关,这决定了她们是采取参与还是依赖策略,去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

一、背景和问题

三峡工程从硬性的角度而言是一项技术性的工程,而从软性角度来说则是一项移民工程,实际上就是关于人的工程。人与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有人性、有心理活动,生活场景的改变必然导致人心理的变化。笔者在“三峡库区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态”项目的基线调查中发现:截至到2006年底,三峡库区已经完成近99万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搬迁安置目标,绝大部分移民已经进入到了“稳得住”和“逐步致富”的阶段。但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深切的感受到多数移民身在搬迁地,心却系原住地,尤其是妇女移民。按照经济学利益主义原则解释,移民们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后,就应该安下心来搞建设,可为什么她们仍然念念不忘那些已经沉没在江底的生活?经济学解释的有限性使我们把视野投向了文化解释的框架,她们依恋的是过去生活的场景、规则、习俗、人情等等。这在更深层次上,其实就影射了她们在搬迁地的身份认同问题。

社会认同(socialidentity)理论是由Taifel和Turner提出,用于解释群体行为的一种新理论。理论背景是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黑人民权、少数族群争权、宗教复兴等一系列几乎席卷了西方世界的社会运动。这场运动显然不同于以往民族国家框架内,以阶级利益和公民权为核心的政治斗争,而是围绕着特殊群体和个人展开的。西方不少学者把这场运动视为,各种边缘的文化群体要求政治承认和对他们各自的身份认可。〔1〕(P62)由此,性别、种族、性取向等身份认同问题开始进入学术分析的中心视野,不管学者们以何种视角、框架、表述来解释这些新的景象,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即鲍曼所言的“陌生的异类者与现代秩序建构的冲突之间凸现的不可化约的紧张”。〔2〕(P18~19)Taifel把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认识到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她)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主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取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如,社会流动(socialmobility)、社会竞争(socialcompetition)、社会创造(socialcreativity)。〔3〕本文在具体描述库区妇女移民两个特定生活镜像的基础上,试图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分析这一边缘性群体在迁移地如何寻求自己的存在点、筹划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确认和理解,即作为非自愿性移民,她们怎样认同自我身份?这些认同与政府设置的整套机制之间存在紧张吗?她们是否真的可能在给定的框架中去寻找并筹划自己的生活?

二、多样的差异性:妇女移民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期刊更多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华文文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汕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