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艺术研究

影像艺术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影像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影像艺术研究

实验影像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影像概念及发展进行溯源,简要讨论它与电影艺术的亲缘关系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实验影像;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

“影像艺术”英文“videoart”,其最初指60年代,艺术家采用便携式磁带摄影机制作的录像作品。当代的‘影像艺术’,其技术与艺术理念发生着变革,早已超越了本义,不断与行为、表演、装置、互动、新媒体艺术结合,有着极强的先锋与实验性,其涵盖了所有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不同形式的作品。新媒体艺术家刘旭光对其界定为:“一切流动的影像都可称为‘实验影像’,从美术史角度看,从有研究材料,拼贴艺术以来不断增加画面的高度,然后走出画面,走向空间、走向大地,行为、影像、装置交互、互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整个是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已成为一种主流艺术语言,影像的渗透力要强于其它艺术媒介。”影像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物质力量,其商业和艺术价值不断凸现,实验影像是伴随着电影而生,其技术原理和制作设备与电影艺术不可分割,它对电影的发展有极大影响。相比较而言,主流电影更具大众娱乐性,注重于故事叙述;而实验影像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表现上,更具先锋实验性,注重于形式创新或思想传达,打破了传统电影美学观念,在影像记录的本质特性、现实美学、传递方式、表现手法、媒介跨界等问题上探索得更为深刻。

一、国内实验影像发展现状

近年,新媒体艺术已成热门,艺术家或是热衷于影像本体研究,亦或热衷于影像技术表现,再或是热衷于影像美学观念的继承与革新。从国内实验影像形态来看,它继承发展了电影百年来各阶段的艺术样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对百年影像观的继承,将实验电影表现手法运用于创作中,强调影像技法的实验与技术性,如早期的故意失焦、晃动、意识流、胶片刮痕、老电影风格等,无论是通过影像观念还是技术上刻意使观众注意力疏立于影像的拍摄、剪辑等技巧方式;二是强调影像本体记录性质或偏向现实美学探讨,通过直接记录传达思想;三是强调创作者主观感受,通过媒介形态融合,在表现形式与概念、互动与交互、艺术时空上实验,根据创作者的视觉经验表达艺术认识,或是对视觉可能性及媒介相互关系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创作者采用何种方法,它已成为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热衷的个人表达形式。

二、实验影像的发展脉络

点击阅读全文

影视戏剧艺术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中都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科技应用。而在影视戏剧艺术中也有很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其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就让影视戏剧艺术取得了更好的发展。而随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不断应用,影视戏剧艺术受到了很多影响。本文就将对多媒体影像技术给影视戏剧艺术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影视戏剧艺术;多媒体;影像技术;影响

前言:

随着多媒体影响技术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影视戏剧表演的舞台美术和影视美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影像技术让美术形式更加丰富,从而让传统美术单一的设计和平面化的布局得到了改变。而随着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影视戏剧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多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影视戏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已经逐渐与多媒体影像技术融为一体,而影视戏剧更是不能缺少媒介和媒体影像技术的支持。舞台美术是戏剧的核心,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戏剧的舞台美术中,通常是利用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手法,让舞台具有戏剧表演需要的环境,并为角色塑造完美的形象。舞台因戏剧的出现而产生,其主要是用于为表演服务。在现代社会中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舞台美术形式的长期演变,其不再局限于对写实的表现,而更多的是对抽象形象的塑造,从而让表演者能够更加容易掌握角色,并通过夸张的表情来对角色进行塑造。多媒体影像技术让舞台美术的设计元素更加多元化,并且更加灵活。具体来看可以将多媒体影像技术作为一个场景设计的范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媒体影像技术能让舞台场景具有移动性。随着现代科技的更新,舞台美术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舞台设计而言,传统的手工业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其封闭性和保守性也将不复存在。由于现代科技的普遍应用,传统舞台中很多难以实现的场景以及不能解决的困难都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也让舞台美术的设计逐渐由二维空间走向多维空间,而舞台的效果也有传统的手工绘制转变为现在的立体投影,人们在欣赏舞台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舞台艺术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变得更具灵活性和表现性,既可以对写实的场景进行模拟,还能完成对虚拟环境的营造,让舞台效果更具震撼力。

点击阅读全文

绘画影像素养管理

一、关于影像艺术的“基因性”问题

丹尼尔·贝尔的断言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①当影像符号的书写、表达、接受和理解日益成为重要的传播手段与生存方式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视听从业者,仍然不懂视听语言的基本规律和思维方式。他们的思维方式仍然属于传统艺术语言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文学的思维方式”。②著名栏目《东方时空》甚至需要从景别、轴线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训练自己的创作队伍。③在电影界,类似批评也不绝于耳:“我们目前有很多影片的电影语言太陈旧了。”④“如何解决好叙事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课题”。⑤近年火爆上演的《夜宴》、《无极》、《英雄》等大片虽然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在运作机制上与好莱坞逐渐接轨,但在原创性、叙事力、影像造型等方面却多受诟病。《无极》被指责“故事单调,内容太空”⑥;《夜宴》则“显出中国导演对电影语言审美感悟及表现力的贫乏”。⑦有人甚至认为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的基因性缺陷”。⑧那么,我们的影像文化是否真的存在某些基因性问题呢?在视觉素养日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我们尝试从一些基础性问题上展开对我们视觉文化传统的思考和审视。

由于视觉艺术的相通性,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也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承传性,并积淀到我们的视觉语言中。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它与影像艺术都是在二维空间创造三维形象,关系密切。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影像精神具体体现的机械复制技术,正如本雅明所言——“与绘画作一下比较仍然是有意义的”。⑨我们尝试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挖掘一些本源性的元素,试图从中寻找影响国人影像素养的一些原因。

二、对东西方传统视觉观念的反思

通过光电转化或光影转化,影像符号被看做真实物象的摹写,是物质世界的复原和现实的渐进线。从再现特征来看,影像更接近西方视觉艺术的写实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开始,西方的雕塑、古典绘画在透视、明暗、色彩等方面始终追求对真实的摹写。从13世纪到巴罗克时期,写实绘画追求形似。安·马尔罗认为,“巴罗克艺术拼命追求的,不是改变画面本身,而是一种连环画。一门艺术如此迷恋于剧场性效果并求助于表情动作和情绪,它最后以电影为归宿是毫不足怪的”。⑩到文艺复兴初期西方美术家写实之风渐盛,达·芬奇甚至“拜镜子为师”,并在其《画论》中声称:“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到十七八世纪,荷、意画家设计“暗箱”作为绘画辅助工具,到19世纪后半期,写实绘画更是发展壮大形成体系。因此有学者言:“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期以来趋于写实而接近摄影术,实在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历史潮流。”(11)西方古典绘画所积淀的深厚的写实精神和精湛的写实技巧为旨在“再现物质世界”的影像艺术做了精神和物质上的铺垫。

在中国,《墨经》上虽然有光学八条,汉武帝时有灯影戏的传说,〔宋〕沈括《梦溪笔谈》、〔元〕赵友钦《革象新书》中进一步解析过光学折射现象,但是上述观念像中国其他萌芽状态的科技思想一样,最终没能促成现代影像技术的诞生。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两千多年来传统中国绘画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与直接催生了“完美复制现实”影像技术的欧洲视觉艺术思想有相当大的差异。可以说,在一些基本特点上,中国人与欧洲人在影像认知上的差异,与传统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差异存在某种精神上的一致性。

点击阅读全文

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现代传承探索

[摘要]非遗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而要实现基因传承必须有一个专门载体。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开辟出一条促进非遗实现活态生存与传承的道路。对此,基于这一技术优势,将数字影像技术作为着手点,通过发挥两者融合的优势,使更多非遗文化通过现代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全面地表达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非遗现代传承;数字影像艺术;前期调研;传承特性;传承方法

一、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传承的特性

(一)原始性

常规的非遗传承基本都是以文字、口授和绘画等形式开展,这些方式多少都存在局限和弊端。比如一些音乐艺术只能利用文字将其音符记录下来进行保存,只要文本丢失,就可能会导致其失传;倘若直接通过口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者可能会加入一些个人理解,从而给原生态性质带来不良影响,致使其中原本的文化内涵难以获得有效传承[1]。而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直接通过图像、动画、视频、文字和声音的形式,通过纪实手法将非遗内容真实记录下来,全面且精准地对其中的文化基因进行诠释和深化,使原本古老的非遗内容可以通过视听画面直接展现在大众眼前,促使观赏者和非遗内容之间实现跨时空对话,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

(二)真实性

点击阅读全文

三维虚拟图像技术与摄影艺术融合

摄影是人与相机相结合的物化影像,是瞬间纪实的视觉影像形式,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艺术创作。3D是人与电脑相结合的虚拟影像,是人为虚化的视觉影像形式,是主观表现万物的艺术创造。摄影艺术创新形式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体现了艺术形式多元化结合。摄影艺术的完美表现需要更多技术的支撑,探索摄影艺术创新形式的基本条件是技术与艺术的最佳结合。3D技术是将平面图像通过使用三维软件中相应工具命令进行虚拟图像的建模,最后生成三维虚拟图像。

一、摄影影像自身存在弊端成为摄影与3D软件结合的条件

摄影影像与三维影像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通过平面表达艺术创作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观看摄影影像产生真实的审美感受,而观看三维影像则产生虚拟的心理认定。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如果把两者优势互补地结合在一起,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摄影是客观真实影像瞬间纪实的视觉艺术形式。摄影的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属性。纪实性是对镜头前存在事物的如实记录,是对现实中事物的客观写真。当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艺术形式时,人们更加渴望了解观看到那些难得一见的、非现实的景象并能够在真实中展现出来的虚拟现实物象。三维软件技术与实拍影像的结合出现满足了人们这种愿望。通过三维软件构建虚幻图像可以补充现实存在但无法实拍表现的部分,增强影像的虚拟想象,将图像形象的完全性多角度展现,可以将人们在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虚幻形象通过三维软件图像合成技术形成全新的三维图像展现给观众。三维影像的主观随意创造性恰恰能够突破纪实性语言的客观限制,成为摄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影像表现形式,使摄影的艺术影像更能增加独特的审美价值。摄影是瞬间艺术,无论你想怎么创造形象力,都不能超脱“几分之一秒”这一时间限定,使得摄影这门艺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观意识和想象力往往受被摄对象和照相机的性能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摄影艺术主张表现主观意见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作者主观情感需要借助于其他艺术形式得以实现。设计者可以在创作早期进行对画面图像的创新。通过全新虚拟图像的构建逐步完成对摄影作品的后期合成,形成全新的摄影作品。摄影艺术的瞬间也是作者情感高度体现的瞬间,其瞬间生成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已是人化了的世界,是基于摄影者高度的个人化的能力的体现,相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现媒介,更是一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通过3D软件制作技术,对虚幻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构建,后期可以通过平面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图像平面化,可以对后期整理的图像进行全新整合达到创作者情感的表现。这种全新的整合也是创作者赋予图像情感的延续,借助于其他形式将创作者的情感进行再次升华。

二、3D软件三维制作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带给观众新体验的过程,观众的新体验在我们原本的感官体验模式上重新组合融合,成为了单一感官体验的新形式。打破了以往的视觉经验,获得了全新体验。近年来,许多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们与越来越多的电脑爱好者开始深入研究和创作高质量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3D技术是利用电脑软件创造虚拟的三维影像的视觉艺术形式。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规划设计变成可实时漫游的三维景观,用三维角度查看个规划设计的相关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艺术风格更加多元化,并且不断渗透到人们所处的各个领域。技术和艺术多元化的创新与应用,想象力的不断丰富与技术视觉再现的不断成熟,反过来也会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创新意识的更新。中国艺术文化极其丰富并且辉煌,几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形成了我们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的摄影艺术,应该对于无论人眼能够看到的客观外界事物,还是人眼无法感知的内心意念,都能够获得视觉形态的全新影像传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打破了摄影的时间和时空限制,既可以穿越远古又可以遨游太空,可以进行创新性的虚幻的图像的完美设定,摄影与3D融合后的艺术影像定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审美视觉。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极具神秘色彩,曾有许多目击者撰文予以介绍。1995年7月间,又有多人连续几次看到怪兽出现;近百年来,“天池怪兽”一直是天池的奇怪现象,被传说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留下了许多悬念,令人费解。虽然曾有近千人,看见过天池中的怪兽,可天池中究竟有没有怪兽,始终是不解之谜。无法证明的真实,现在通过摄影与3D技术的结合,经过新颖形式的融合加工创作出新的影像视觉,呈现出令人信服而又让人叹奇的新奇艺术审美。

作者:张严文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