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影像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实验影像概念及发展进行溯源,简要讨论它与电影艺术的亲缘关系及相互影响。
关键词:实验影像;电影艺术;新媒体艺术
“影像艺术”英文“videoart”,其最初指60年代,艺术家采用便携式磁带摄影机制作的录像作品。当代的‘影像艺术’,其技术与艺术理念发生着变革,早已超越了本义,不断与行为、表演、装置、互动、新媒体艺术结合,有着极强的先锋与实验性,其涵盖了所有动态视频或静态图像不同形式的作品。新媒体艺术家刘旭光对其界定为:“一切流动的影像都可称为‘实验影像’,从美术史角度看,从有研究材料,拼贴艺术以来不断增加画面的高度,然后走出画面,走向空间、走向大地,行为、影像、装置交互、互动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整个是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已成为一种主流艺术语言,影像的渗透力要强于其它艺术媒介。”影像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物质力量,其商业和艺术价值不断凸现,实验影像是伴随着电影而生,其技术原理和制作设备与电影艺术不可分割,它对电影的发展有极大影响。相比较而言,主流电影更具大众娱乐性,注重于故事叙述;而实验影像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表现上,更具先锋实验性,注重于形式创新或思想传达,打破了传统电影美学观念,在影像记录的本质特性、现实美学、传递方式、表现手法、媒介跨界等问题上探索得更为深刻。
一、国内实验影像发展现状
近年,新媒体艺术已成热门,艺术家或是热衷于影像本体研究,亦或热衷于影像技术表现,再或是热衷于影像美学观念的继承与革新。从国内实验影像形态来看,它继承发展了电影百年来各阶段的艺术样式,大致可划分为三类:一是对百年影像观的继承,将实验电影表现手法运用于创作中,强调影像技法的实验与技术性,如早期的故意失焦、晃动、意识流、胶片刮痕、老电影风格等,无论是通过影像观念还是技术上刻意使观众注意力疏立于影像的拍摄、剪辑等技巧方式;二是强调影像本体记录性质或偏向现实美学探讨,通过直接记录传达思想;三是强调创作者主观感受,通过媒介形态融合,在表现形式与概念、互动与交互、艺术时空上实验,根据创作者的视觉经验表达艺术认识,或是对视觉可能性及媒介相互关系的探索。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创作者采用何种方法,它已成为当代青年艺术家们热衷的个人表达形式。
二、实验影像的发展脉络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中都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科技应用。而在影视戏剧艺术中也有很多先进技术的应用,其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就让影视戏剧艺术取得了更好的发展。而随着多媒体影像技术的不断应用,影视戏剧艺术受到了很多影响。本文就将对多媒体影像技术给影视戏剧艺术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影视戏剧艺术;多媒体;影像技术;影响
前言:
随着多媒体影响技术在影视戏剧艺术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影视戏剧表演的舞台美术和影视美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多媒体影像技术让美术形式更加丰富,从而让传统美术单一的设计和平面化的布局得到了改变。而随着更多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影视戏剧的视觉效果越来越具有观赏性,成为现代美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多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影视戏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美术设计已经逐渐与多媒体影像技术融为一体,而影视戏剧更是不能缺少媒介和媒体影像技术的支持。舞台美术是戏剧的核心,其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戏剧的舞台美术中,通常是利用道具、服装、灯光、布景等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手法,让舞台具有戏剧表演需要的环境,并为角色塑造完美的形象。舞台因戏剧的出现而产生,其主要是用于为表演服务。在现代社会中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舞台美术形式的长期演变,其不再局限于对写实的表现,而更多的是对抽象形象的塑造,从而让表演者能够更加容易掌握角色,并通过夸张的表情来对角色进行塑造。多媒体影像技术让舞台美术的设计元素更加多元化,并且更加灵活。具体来看可以将多媒体影像技术作为一个场景设计的范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媒体影像技术能让舞台场景具有移动性。随着现代科技的更新,舞台美术中多媒体影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舞台设计而言,传统的手工业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其封闭性和保守性也将不复存在。由于现代科技的普遍应用,传统舞台中很多难以实现的场景以及不能解决的困难都能得到很好的处理。这也让舞台美术的设计逐渐由二维空间走向多维空间,而舞台的效果也有传统的手工绘制转变为现在的立体投影,人们在欣赏舞台艺术的同时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舞台艺术在多媒体技术出现后变得更具灵活性和表现性,既可以对写实的场景进行模拟,还能完成对虚拟环境的营造,让舞台效果更具震撼力。
摄影是人与相机相结合的物化影像,是瞬间纪实的视觉影像形式,是主观反映客观的艺术创作。3D是人与电脑相结合的虚拟影像,是人为虚化的视觉影像形式,是主观表现万物的艺术创造。摄影艺术创新形式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体现了艺术形式多元化结合。摄影艺术的完美表现需要更多技术的支撑,探索摄影艺术创新形式的基本条件是技术与艺术的最佳结合。3D技术是将平面图像通过使用三维软件中相应工具命令进行虚拟图像的建模,最后生成三维虚拟图像。
一、摄影影像自身存在弊端成为摄影与3D软件结合的条件
摄影影像与三维影像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可以通过平面表达艺术创作的结果。不同之处在于,观看摄影影像产生真实的审美感受,而观看三维影像则产生虚拟的心理认定。视觉艺术发展至今,如果把两者优势互补地结合在一起,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摄影是客观真实影像瞬间纪实的视觉艺术形式。摄影的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的基本属性。纪实性是对镜头前存在事物的如实记录,是对现实中事物的客观写真。当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艺术形式时,人们更加渴望了解观看到那些难得一见的、非现实的景象并能够在真实中展现出来的虚拟现实物象。三维软件技术与实拍影像的结合出现满足了人们这种愿望。通过三维软件构建虚幻图像可以补充现实存在但无法实拍表现的部分,增强影像的虚拟想象,将图像形象的完全性多角度展现,可以将人们在生活中无法看到的虚幻形象通过三维软件图像合成技术形成全新的三维图像展现给观众。三维影像的主观随意创造性恰恰能够突破纪实性语言的客观限制,成为摄影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影像表现形式,使摄影的艺术影像更能增加独特的审美价值。摄影是瞬间艺术,无论你想怎么创造形象力,都不能超脱“几分之一秒”这一时间限定,使得摄影这门艺术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观意识和想象力往往受被摄对象和照相机的性能限制,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在摄影艺术主张表现主观意见受到极大限制的情况下,作者主观情感需要借助于其他艺术形式得以实现。设计者可以在创作早期进行对画面图像的创新。通过全新虚拟图像的构建逐步完成对摄影作品的后期合成,形成全新的摄影作品。摄影艺术的瞬间也是作者情感高度体现的瞬间,其瞬间生成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已是人化了的世界,是基于摄影者高度的个人化的能力的体现,相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一种表现媒介,更是一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通过3D软件制作技术,对虚幻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构建,后期可以通过平面设计软件进行三维图像平面化,可以对后期整理的图像进行全新整合达到创作者情感的表现。这种全新的整合也是创作者赋予图像情感的延续,借助于其他形式将创作者的情感进行再次升华。
二、3D软件三维制作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实现
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也是带给观众新体验的过程,观众的新体验在我们原本的感官体验模式上重新组合融合,成为了单一感官体验的新形式。打破了以往的视觉经验,获得了全新体验。近年来,许多专业的艺术家、设计师们与越来越多的电脑爱好者开始深入研究和创作高质量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3D技术是利用电脑软件创造虚拟的三维影像的视觉艺术形式。利用三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规划设计变成可实时漫游的三维景观,用三维角度查看个规划设计的相关信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艺术风格更加多元化,并且不断渗透到人们所处的各个领域。技术和艺术多元化的创新与应用,想象力的不断丰富与技术视觉再现的不断成熟,反过来也会促进人们审美意识形态的转变和创新意识的更新。中国艺术文化极其丰富并且辉煌,几千年的创造与积累形成了我们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以科学技术为创作手段的摄影艺术,应该对于无论人眼能够看到的客观外界事物,还是人眼无法感知的内心意念,都能够获得视觉形态的全新影像传达。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打破了摄影的时间和时空限制,既可以穿越远古又可以遨游太空,可以进行创新性的虚幻的图像的完美设定,摄影与3D融合后的艺术影像定会产生前所未有的审美视觉。长白山天池怪兽之谜,极具神秘色彩,曾有许多目击者撰文予以介绍。1995年7月间,又有多人连续几次看到怪兽出现;近百年来,“天池怪兽”一直是天池的奇怪现象,被传说得沸沸扬扬、神乎其神,留下了许多悬念,令人费解。虽然曾有近千人,看见过天池中的怪兽,可天池中究竟有没有怪兽,始终是不解之谜。无法证明的真实,现在通过摄影与3D技术的结合,经过新颖形式的融合加工创作出新的影像视觉,呈现出令人信服而又让人叹奇的新奇艺术审美。
作者:张严文 单位:吉林动画学院游戏学院
[摘要]非遗是承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因,而要实现基因传承必须有一个专门载体。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开辟出一条促进非遗实现活态生存与传承的道路。对此,基于这一技术优势,将数字影像技术作为着手点,通过发挥两者融合的优势,使更多非遗文化通过现代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更加全面地表达自身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非遗现代传承;数字影像艺术;前期调研;传承特性;传承方法
一、数字影像艺术下非遗传承的特性
(一)原始性
常规的非遗传承基本都是以文字、口授和绘画等形式开展,这些方式多少都存在局限和弊端。比如一些音乐艺术只能利用文字将其音符记录下来进行保存,只要文本丢失,就可能会导致其失传;倘若直接通过口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传承者可能会加入一些个人理解,从而给原生态性质带来不良影响,致使其中原本的文化内涵难以获得有效传承[1]。而数字影像艺术正好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直接通过图像、动画、视频、文字和声音的形式,通过纪实手法将非遗内容真实记录下来,全面且精准地对其中的文化基因进行诠释和深化,使原本古老的非遗内容可以通过视听画面直接展现在大众眼前,促使观赏者和非遗内容之间实现跨时空对话,更加全面地了解其中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
(二)真实性
摘要:以前,在大众对摄影的集体观念里,摄影作品不过是对真实空间中已存在的、发生过的事物或者活动的记忆复制,是真实世界的直接反映。但伴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数码时代已然进入我们的生活,影像的记录方式也从单一的银盐颗粒进化成了多变的虚拟像素。随着数字摄影的兴起,摄影从“照相”演变为“造像”,再演变为无中生有的“虚像”。许多艺术家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随心所欲地制作图像,同时数码时代的网络媒介让一切无可抵挡,“读图时代”的全民狂欢终结了摄影的“英雄时代”。本文从摄影的艺术特质入手,讨论了数码时代蓬勃发展之后,数字技术对摄影本体的观念冲击、网络媒介激发下的创作人群“公众化”、当代影像创作的思维转变等各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数码时代;数字技术;当代影像
0引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数字影像技术的日益普及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时代下今时不同往日的媒体传播环境及影像文化生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摄影艺术不再固守阵地,需要严格的身份定义,数字化与自媒体也让摄影技术不再神秘,从而刺激了大众的创作热情。而对于敏锐的艺术家群体而言,数字影像则俨然成为当代艺术语境下他们表达个人观念的得力媒介。这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无一不说明了艺术作为摄影的新时代已然到来,此时研究数字时代下的当代摄影艺术意义不言而喻。
1旧时代的颠覆:数字影像技术对传统摄影观念的冲击
1.1影像作为证据的时代瓦解在传统的摄影观念里,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本质的区别在于,摄影是引导人们进入现实的工具,是社会生活与个人情感的部分记忆。诚如罗兰•巴特所言:“摄影的真谛在于‘此曾在’”[1]“照片和拍摄对象是共生的”[1]。显然,摄影被认为是一种精确复制和逼真再现客观对象的技术形式及技术手段。胶片时代的摄影师在某种程度上拥有无可撼动的自主权,必须亲身前往现场,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摄影才能。鲁•阿恩海姆在讨论摄影的性质时谈道:“即使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摄影师,除了亲临那个可以实现他的设想的场所之外,也找不到别的替代方式。”[2]而数字影像技术的到来则直接瓦解了影像作为证据的时代,数字影像既可以来自客观现实,也可以应用电脑绘图、合成等手法进行,其强调个人的观念及情感,而非客观世界存在。摄影师可能只是有偿的研究员,他们搜寻素材,对照片进行二次塑造的则另有其人。现在,一位艺术指导或艺术编辑即使隔着整个大陆,也能透过取景器对照片构架提出建议。曾经,约翰•伯格认为,“摄影和其他视觉影像不同之处在于,照片不是对主题的一种描写、模仿或诠释,而是它所留下来的痕迹。任何一种油画或素描,不管他是如何写实,都无法像照片一样属于它的主题。”[3]这些影像是现实世界的纯粹反应、是对对象的忠实复制的权威观点,如今也已然被数字影像的到来所颠覆。芬兰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张瑞典空难的新闻图片,但失事现场根本没有摄影师和相机,这张照片是通过目击者的证词合成出来的。现今,更多的年轻人伴随着Photoshop长大,图片的介入和修改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平淡无奇的经验。对于观看者而言,图片是否正确地表达出人物、场景不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甚至会怀疑这些人物、场景是否真的存在?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的,“直接拓印现实”,使“痕迹”与“足迹”缓慢浮现的过程非常迷人,却将难复再。显然,传统美学意义上的摄影技术受到了来自数字影像时代的挑战。1.2影像作为媒介的时代到来数字技术为摄影艺术带来极大的创造性,开创了影像表现领域的新空间。借助数字图像处理及电脑绘图软件,摄影的再创作变得无所不能。“有了数位科技与机器人,生化科技工程已经逼近将自然与人工结合的边缘,现在的摄影已经可以进入想象,创造虚构的世界。”[4]它不仅可以弥补在拍摄创作中由于客观现场的条件限制无法完成的遗憾,还使摄影不仅能“拍”见到的事物,还能“拍”想到的事物,不仅能“拍”感到的事物,还能“拍”悟到的事物,创造出非现实时间、空间中存在的视觉形象。摄影创作不断向其他媒体的边缘扩展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参与到实验影像的行列,尝试将摄影与当代艺术结合,使得摄影艺术在今日与美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形式充分交融。摄影艺术在当代不再单纯作为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客观记录的手段,而是成为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创作媒介和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