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英语文学论文

英语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英语文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英语文学论文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英语文学论文

一、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英语文学作品

纵观20世纪以来的世界英语文学成就,英语文学的创作呈现出多元拓展的趋势,这一趋势不断冲击着英美文学的主流地位,学者们也逐渐以开放式的视角和胸襟透视弱势文化对主流文化建构的影响。英语文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可总结如下:首先,从传统的英美文学逐渐拓展到加、澳、南非、新西兰等国及前英属殖民地的英语文学;其次,愈来愈多的少数族裔作家步入世界英语文坛,开始与处于主流地位的白人英语作家展开抗衡。20世纪伊始,来自澳、加、新西兰、南非等国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纷纷在世界英语文坛中登台亮相。正如《世界英语文学》一书中曾记载的,在当代世界英语文学领域,最经典的英语文学作品未必来自英美,最优秀的英语作家往往来自英美以外的前英殖民地国家,这些作者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创作出了大批令世人瞩目的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比如,作为一个文化迁徙者,出生于加勒比地区后又移民英国的印度裔英国文学家维•苏•奈保尔以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审视着英国社会和文化现象并进行英语文学创作,1971年,他的作品荣获英国权威奖项“布克图书奖”,并于2001年获得举世闻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对英语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年后,南非英语作家约翰•库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又一次确立了英美以外的英语国家文学成就所取得的国际地位,标志着当今世界其他英语国家文学的声音渐强,英语文学的文化边界正处于动态发展之中。

20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中的族裔英语文学以其不同的交互感知,尽显异质文化间强劲的对话活力。英籍印度裔作家萨曼•拉什迪,出身于他者民族文化传统的拉什迪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英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在阐释着他者的文化,其中的文学形象与英语的传统文化疆界已然不同。印裔英国作家哈里•昆兹鲁(HariKunzru)以小说《传输》(Transmis-sion)赢得2005年戴西贝尔奖。在美国,以托尼•莫里森(ToniMorrison)、艾丽斯•沃克(AliceWalker)等非洲裔作家和以谭恩美、汤婷婷等亚裔作家为代表的少数族裔作家所创作的英语文学作品所彰显出的无尽魅力吸引着学者们从不同观察视角和研究视角对美国文学与文化进行研究。正如著名批评家杰伊所言,“美国文学已经终结,即单一的、始终反映美国民族文化传统观念的文学已被多元文化的创作所取代,而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后殖民英语文学作家及族裔英语文学作家都是以英语为创作语言,但又都是具有他者文化背景的英语文学作家,他们的文学作品深受英美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带着自己民族文化的烙印,传递着民族文化呐喊的声音。这些非主流文学或后殖民文学已经对英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将他们置于同一批评范畴势在必行。

二、多元文化语境中英语文学批评的建构回顾

英国文学史与发展现状,英国文学的继承与发展中的“文化混杂性”显而易见。如此一来,无论从历史与传统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发展的眼光来讲,英语文学的文化疆界真的成为某种有待解决的“问题”,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英美文学边界,对英美文学批评的主流地位进行解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迫在眉睫。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当今英语文学研究与批评也正逐步走向向多元化。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作为研究生课程早已进人教授及学生的视野;在欧美一些国际知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所开设的“全球想象中的文学”等课程体现出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对于文学界的影响;非裔、华裔、犹太裔、印度裔等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正彰显出强劲的活力,成为众多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由美国著名教授斯蒂芬•格林布拉特与杰尔斯•格恩(GilesGunn)主编的权威性知名著述《重划疆界:英美文学研究的变革》在历经了历史与时间的考验后,成为一部研究英美文学时必读的经典性著作,其理论意义与学术价值在如今的文学理论界影响颇深。[4]他提出的将传统的英美主流文学与非主流英语文学置于同一批评范畴,运用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文化批评、对话批评等理论,建立起针对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繁荣、融合并存的英语文学的批评行为已经成为此领域研究的共识。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的重构过程中,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评理论显得尤为重要。跨界研究的方法在当代英语文学批评中是必不可少的,其方法论对于研究世界各国民族的文学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后殖民主义理论认为,若要研究后殖民文学,必须敢于突破大国中心主义,立足民族文化,从自身被殖民的历史出发为人们提供特有立场去阅读和审视一切曾经受殖民过程影响的文学。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将民族国家、文化霸权等纳入批评视野,开创了文化研究的新纪元,推动了世界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英语文学研究。而另一种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主张文学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强调文学隶属于文化。在批评实践上,新历史主义认为文学应超越它本身的自治领域,参与到与各种文化文本的不断对话与循环之中。至于对话批评理论,其倡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对话批评的参与者在相互的对话与冲锋中,不断引发对彼此的思考与评价,最终产生出更科学的思想。

三、结语

点击阅读全文

中医院校的英语文学论文

1研究背景

医学与文学的密切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国外很多医学院的注意。当前,国外医学界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创造学习文学的机会。文学的各种方法已渗透到医学的教学、研究和医疗保健工作的各个方面,文学参考书和文学创作技巧已被引进部分医学课程,包括医学交谈课程、精神病学课程、临床医学见论等,描述性和定性方法已用于成果研究,并发展了临床场合的语言。各种杂志上有医生和医学生写作的,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诗歌、记叙文和有关某种文学作品的学术论文。此外,病人也在写有关他们对疾病和卫生保健感受的作品,以此来向医生们提供以医学界为中心的基本教材。但是,目前这一领域在我国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尚属空白,国内只是有学者介绍过国外文学与医学课程的实践。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浪潮的大环境下,医学生对医学与英语文学的关系如何认识,对国外已认可的文学与医学课程在中国背景下是否真正需要,尚无可依据的文献,为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试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分析医学院校学生对含有医学内容(如疾病,痛苦,衰老,死亡)的英语文学作品的态度及认识,以期在医学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能够根据医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大学英语教学。

2调查概述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调查对象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中药、中西医临床、针骨等多个医学专业,共238人。调查问卷涉及到医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了解情况、熟知度、英语课堂上教师对文学作品的介绍程度、医学与文学的关系以及希望如何加强对英语文学作品的了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关于“希望英语老师对英语文学作品的哪些方面进行介绍”的调查中,有65%的医学生选择介绍英语国家相关文化;当问及“作为一名医学生,你特别期待读到或老师在课堂上介绍到哪(些)部英语文学作品”时,学生希望能阅读与医学伦理学相关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英文畅销书籍的阅读。

3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文学教学有效模式

通过对湖北中医药大学在校全日制医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探索医学院校学生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情况,以及他们对含有医学内容的文学作品的态度及认识,以期为医学院校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建立起大学英语有效学习模块-医学院校的英语文学教学。

点击阅读全文

西方英语文学论文

一、中西方文学抒情的差异

在文学的方面,抒情是文学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因而首先从抒情的角度进行分析中西方文学的差异。文学上的抒情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文学者在很多不同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用到抒情这种表达方式,以期抒发学者自己内心的情感。首先从东西方的抒情原则看,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抒情的原则主要是从理性出发,一切的抒情方式都强调有“理性”概念,并不会太过感性,因而西方的抒情语句也就显得比较的直白,而不会有太多的修饰与比喻。在西方人的文学理念里,人类的情感里,不应该有太过得感性,而是由一定的限度,保持有一定的理性观念,在人类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时,保持一定的限度,不会过分宣泄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以一种理性地抒发。另外,西方的英语文学比较注重有感而发,对发生的事情、体验、认识有所感悟才会运用文字书写下来,抒发自己内心真切的感动,有感而发这一特点与中国的文学抒情相同,运用抒情的手法之前,都需要有对事物、人物有些许感触。在东方的文学作品中,中国的文学以抒情为主要抒写方式的作品当属“诗词”了,中国的诗歌文学中,大多数都是用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因而在中国史上的诗词大多数都是抒情诗。中国文学的抒情方式比较浪漫、感性,以宣泄诗人内心的许多不同种类的情感,用大量的感性词语构成句子,相对西方的抒情文学作品,中国的抒情文学作品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弦,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学的用词比较的多样,宣泄情感的词语有许多形式的用法,中国的文字成千上万,构成的词语也是多式多样的。且相对西方文学的抒情,中国文学比较感性,没有一定的理性概念,宣泄内心的情感比较自由。

二、中西方文学的鉴赏角度差异

在西方的文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是读者们对于作品的评论,他们认为,鉴赏一部文学著作,就是评论该文学作品,西方文学者比较注重人类的评论。由于在文学的词语当中,“评论”与“鉴赏”有着很大的差异,“评论”的发出者往往是社会中的大众,评论可以使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看完这部著作后的一句感叹句,而“鉴赏”的发出者往往是比较专业的文学者,鉴赏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术语组成,鉴赏会是一段长长的专业的话语,鉴赏的构成需要有专业人士组织话语,不能只是随意的几句话。另外,再继续从文学作品中的鉴赏角度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人鉴赏文学,运用的是大众的评论话语对文学进行鉴赏,且西方人们的评论主要是对文学内容的评论,评论的语句运用的是简单陈述,评论得比较简单。而中国文学中的鉴赏则是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的艺术特点等的描述,中国文学的鉴赏大多以此种形式进行鉴赏,相对西方的文学鉴赏,会更显得有内涵、透彻。从这两者的分析,西方的学者比较注重“真实性”,善于剖析文学作品的真正主旨,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意境”,学者主要体会的是文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文学的学者比较善于发现文学作品里面的修饰、修辞手法、表达特点。对于中西方的文学鉴赏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学都是各有千秋,西方的学者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精华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的哲理意义,注重体会文学的深层含义;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注重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善于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更注重文学中的优美词句的体会。

三、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差异

在众多的中西文学的著作看来,从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学的著作主要有小说、戏剧,而中国的文学著作则主要是诗词、小说。首先从小说的著作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的小说的语句构成简单、直白,没有太多的修辞手法,西方的小说拙作非常注重的是小说的情节描述,在西方学者认为,小说的情节是小说的主要构造,因而在西方的小说当中,都不难发现,西方的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得很快,而且西方的小说的情节发展会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这种猜不透的故事情节是西方文学的一大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阅读,因此西方的小说运用的最多的手法是环境的铺垫、烘托,而且西方的小说中的结局往往是令人深刻而具有深层含义的一个结局,需要读者用心再回想小说的情节,让读者从中悟出该小说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而中国的小说的语句成分相对较复杂,运用较多的修辞手法,注重语句的优美,在中国的学者认为,文学的优美,在于文学作品中的语句之中,因此中国的小说也就偏向于注重对小说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描写得生动形象,在中国的小说中,情节的发展较为简单,没有太多复杂的情节,相对于西方的小说,中国的小说的情节描述较为简单,小说索要表达的含义、主旨相对较为简单。当然,小说的背景也是非常重要,小说的描写背景与小说所要表达的真正主旨有着很大的联系,要体会小说的旨意同时也要深切了解小说当时描写的写作背景,能够真正体会到小说的主旨是很难的,往往都有着很深层的含义,这里的中西方文学中的小说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差别不大,只是在小说的刻画方面有所不同,西方的小说注重对情节的刻画,中国的小说则是注重对人物、环境的刻画。另外,西方比较著名的文学著作就是戏剧,西方的戏剧相当于一个剧本,因而也就更体现了西方文学更加注重情节描述的特点,致使西方的戏剧在文学坛上比较著名。中国的文学另外比较著名的则是诗词,诗词的描述主要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媒介,诗词注重修辞的使用,突显了中国文学注重修辞手法的使用特点。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赏析英语文学论文

一、大学与当下大学生的观念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接触与学习英语,并亲身感受与体验到真实的英语语言魅力。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教师要突破教科书的使用,努力开发英语资源,将英语文学有效地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学习与使用英语。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获取更多信息与掌握更多的技巧,这样才能够阅读与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教师应该推荐大量的英语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学生只有经历了广泛的涉猎才能做到胸中有丘壑,学中有收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在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文章中很多细枝末节的问题可能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所阅读的英语文学文字作品,从扩大阅读的视距入手,对学生加强训练。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抓住文章的主题以及小说中的戏剧性冲突。第二,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一定要理解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益的提点。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适当地插入英美文学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大学英语的阅读教材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每个单元都会围绕着一个核心展开,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与授课内容相关的作品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其必将成为大学课堂内容的有益补充。教师一开始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看一些英文的简易读本,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兴趣之后,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其他作品与背景知识,主题思想与基本情结,并进一步了解作家的相关作品。比如,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威尼斯的商人》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其他作品。另外,让学生阅读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时,也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哈代的生平,再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与女主人公如何悲剧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如戏剧社活动)的时候进行角色扮演并表演,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外,大量英语文学作品已经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作品虽然与原著并不完全一致,但是通过对影视的欣赏,也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另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与建筑,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在电影艺术中感受到作品的熏陶,同时感受到英语丰富的语调与词汇。在阅读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阅读总结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技能,也能够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正确的表达方式,最终改善英语水平。

点击阅读全文

解构主义中英语文学论文

一、从同构到解构

作为学术思潮的解构主义可以说不再是新鲜的东西,但它在大众文化领域却刚刚发展到登峰造极,尤其在网络时代从根本上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趣味与思维方式,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概念。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过程。结合学校阅读教学的通常做法以及大众阅读指导的主流观念,传统的阅读概念至少有下述两个特点:一是阅读的对象为文字,最典型的是印刷出版物;二是阅读过程基本上是对文本的同构,即以学校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的基本任务,是扮演作者的角色或猜测作者的意图,通过预先设定的教学步骤调动学生“积极”“配合”,完成对文本回归到原作者的意义解读。这种以作者为权威、以文本为核心,片面强调阅读过程中获得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功能,其实质上是对学生个性与求知欲的忽视。“这种教学模式可能导致学生的理解力强了,但对文学的疑惑性和惊奇性弱了;解答性强了,发现性和感受性弱了;逻辑性强了,创造性弱了。久而久之,思维反而变得机械和平庸,失去了对文学的向往和信任”(谢琼2007:96)。进入网络时代,阅读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上述两个特点而言,一、阅读的对象不再单纯是纸质出版物,即不再单纯是文字符号和静止的图像,从媒介而言扩展到互联网世界,其符号也由静态变成了动态———就文字而言,就是一个意义单位的文字组成随时会发生变化:多人参与的网络随时在对某个概念进行更新;二、阅读过程不再是跟随作者与文本,甚至跨越了阅读教学改革者所提出的研究性阅读、批判性阅读概念,阅读及其结果本身也加入了文本或创作的构成,使阅读愈来愈成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在这样一种观照之下,从阅读本身出发,对阅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或许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解构式阅读逐渐被重视。在此之际,已经有一些教学工作者试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认识到解构式阅读对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解构可促进学生的主动阅读,“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的阅读过程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学生的鉴赏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姚倩,孙晓燕2012:117)。解构还可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解构式阅读强调意义多样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处置文本,文本意义因不同学生而不同。因而,学生可以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赋予课文新的意义,使课文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现实意义”(张红玲2009:31)。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作品纯粹个人的独特感受成为“创新”的基础。如果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我们很难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不会从事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文学理论有什么用;即使站在狭隘的“学以致知”的立场上,也难于理解文学理论这样的“知识”能有多大意义。这与学术界的一些倾向有关,学术界一直在追求理论本身的“新”、“奇”,而忽视其对文学创作与阅读的实际意义,忽视阅读对读者生活感受能力的影响。这种倾向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来自大众的冲击,大众文化使解构主义“庸俗化”、“实用化”。

如果说接受美学“是从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转移到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转向”,“解构主义的阅读则实质上与传统的文学理论彻底决裂,所谓作者、作品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之于读者阅读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阅读就在于读者反复地拆解文本的语言游戏之中”(李新亮2011:128)。解构主义理论本身以对“意义的消解”为核心,但对于读者而言,这个“消解”的过程其实是突破“中心”权威、建立自我权威的过程,是读者自己的“同构”。解构主义在学术界逐渐不再“新”“奇”,但是其影响下的“误读”原则在大众文化中却成为一种迄今流行不衰的方式:对历史与经典的“戏说”式“解构”。在今天,尽管主流的意识形态基本上还是对“解构”传统名著持否定态度,但是它却能够让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而获得空前的商业成功。国内大众文化层次上对传统名著的疯狂解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起始于《大话西游》系列电影的巨大成功,人们从这一事件中发现了古典名著本身魅力背后还蕴藏着更多的东西,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可以顺利输入当代内容,包括新的思想情感、生活方式、价值观。周星驰因此被影迷称为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本质上,对古典名著的解构可视为一种阅读的延伸。古典文学名著作为一种文本,它的价值必须通过阅读实现;读者对文字符号的解读,则建立在他自身经验与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因此,当代读者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与古人的阅读体验必然不同。实际上,在解构古典名著的风潮之前,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就被广泛应用,比如常常见诸报刊的“梁山好汉评职称”之类话题。由于其文本本身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对生活高度概括、对语言高度提炼的特点,使古典名著的话语结构可以被轻易应用到当代社会的任何题材之中,这就为成功解构提供了基础。而网络文化的发展更对这种解构风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网络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网络上相对更要“言论自由”的媒体空间,使得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力更容易在网上发泄;网络是一种动态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而不是简单“阅读”这个媒体,让阅读演变为一种自主行为,并且由“阅读”向“创作”方向延伸;网络文化缺乏原创而充满模仿,但从“阅读”的立场出发,模仿或许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方式……网络文化不但产生了新的阅读概念,尤其是培养了新一代“读者”,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传统读者大相径庭。显然,如果继续机械地采用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对今天的学生来说,阅读课将会变得难以想象的枯燥乏味———而这正是他们极力抗拒的,今天的学生除了更迫切地追求成就感、更迫切地希望被承认,他们还毫不遮掩地追求过程的快乐。从阅读行为方面,他们在解构古典名著的过程中找到了发泄自我情感、树立自我观点、彰显自我个性的渠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针对他们这一行为特点使阅读教学深入学生人心呢?

二、自主阅读

人们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这样的心态,如果这件事情是他自己想要做的,他就能够高高兴兴地去做;同一件事情,如果他觉得他是被逼迫的,就会很不开心,做了也很勉强,当然谈不上什么效率。可想而知,如果让学生做到自主阅读,让他怀有强烈的阅读欲望,自己要求学校、教师满足他的阅读需要,那么,阅读教学的效率就会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不少教师已经有过这方面的实践,将英美文学教学和网络时代的表面特征相结合,“利用英美文学这个取之不尽的活的语言源泉,结合网络多媒体这个便利的平台所创建的自主学习给学生以自主权,就有可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会取得良好学习的效果”(李爱云2012:89)。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阅读,我们还有必要弄清楚学生普遍的阅读对象、阅读动机与阅读方式。目前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数学生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语言,为学习外语载体的专业知识甚至出国做好准备。这一点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语言技能的训练必须一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或许自古以来的学生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课本都比较厌恶,喜欢“课外阅读”,而“课外书”中占相当比例的则是小说之类文学名著。这或许说明,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学不那么感兴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对作品的选择,另一方面则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据我们了解,一些学生喜欢读名著,主要立足于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它提供给读者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或不能够或暂时没有机会体验的东西,比如成仙得道(不存在)、杀人(不可能)、谈恋爱(大多数时候没有机会)等等,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体验———这是所谓审美的实质:它体验,但不是真实,是“虚拟现实”;以及从审美体验延伸而来的实用功能,比如看了几次《红楼梦》,有可能就学会了怎样谈恋爱,也就是所谓指导生活;娱乐功能,同样由审美功能延伸而来,名著提供的心理体验,甚至让读者直接得到心理快感。由此可见,阅读在大多数时候可以看作是读者使用自己的经验对作品进行“解构”。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虚拟现实,在这个虚拟世界,读者要进行思维活动,获得心理、情感体验。这或许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在研读《圣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但西方许多重要的学科比如阐释学就直接发端于《圣经》阅读,而且阅读《圣经》是基督教世界中许多人训练自己思维与情感的基本方式。因此,一般情况下,读名著是一种“快乐”阅读,阅读过程提供给读者的快乐包括:第一、身体与心理的快乐。比如文学名著中比较细节的爱情描写对读者心理的挑逗所带来的快感,阅读恐怖故事对心理与身体的刺激等。第二、智慧与思想的快乐。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