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银行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1、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
影子银行产生的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不足再加上其长期游离在政府的监管体系之外,导致影子银行过度扩张,盲目地进行信贷活动,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得金融体系中累积了大量的风险。一旦风险超过限度,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金融体系塌陷。另外,影子银行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可以将收益和损失放大,因而陷入危机。而此时,商业银行会卷入这场风波,而且会严重受到影响,很有可能还是受伤最深的主体。
2、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盈利机构,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经营业绩。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势必最关心对自身经营业绩的影响。下面具体分析三种影子银行的影响。
(1)银行理财产品。从银行理财产品的构成来看,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属于影子银行范畴的。虽然说发行及购买融资信托类理财产品的这一流程中,商业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隐性地使用政府和银行的信誉担保,实际上风险并没有转移出去,而是累积在商业银行体系内部,这样会增加系统风险,可能会使得商业银行付出更大的流动性代价;但是,商业银行通过票据资产转让和信贷资产转让等行为,将这些资产“表外化”,不占用贷款额度,也不用提交存款准备金,优化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盈利水平,就会直接提高商业银行的业绩。
一、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一)金融管理模式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管理模式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仍有一些欠缺。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暴露出来,例如: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使得各地金融机构剧增,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银行会计风险日趋增大。
(二)会计管理模式不健全。总分行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总分行制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一是导致了管理层级多、管理人数增加,指令的传递或信息时沟通渠道明显增长,极易发生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
(三)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高。一方面,不法分子想方设法地找到并利用银行内部管理的漏洞,有计划有组织地采用犯罪手段进行诈骗。另一方面,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手段拉拢银行员工,致使少数员工误入歧途,二者通过内外分工,骗取银行资金,这样更加大了银行风险防范的难度。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一)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商业银行更侧重扩大经营规模,搞粗放型经营,对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往往不重视,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造成内控制度建设滞后,内部会计控制薄弱。商业银行对现有的制度不严格执行、不能落实到位,重建制、轻落实,导致各类形式的会计风险案件时有发生。
一、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战略不明晰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起步较晚,目前仅仅作为传统物理渠道的补充,从战略性角度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尚未明确。另外,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宣传力度不足,仅采用简单的、层次较低的宣传广告来推介,独立鲜明的邮储银行品牌形象还未建立,客户认知度不高。
(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自助设备使用有待提高邮储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产品创新能力较弱,以个人网银为例,尚未开通跨行资金自动归集;电子银行支付商户数量较少,商户类型需拓宽;自助机具的智能化水平较低,功能单一,自助开卡、缴费、理财等功能尚未开通。邮储银行自助设备、电子银行业务体验终端等硬件配备不足,已配备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三)电子银行业务营销机制不健全
一、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缺乏自主创新,业务结构脆弱由于商业银行缺乏足够的自主创新能力,所以在投行业务的开展主要是以吸纳性、移植性为主,也就是通过模仿同行的产品来达到扩张规模的目的。造成投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限的产品种类满足不了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而且由于产品类型相似,无法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2]。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依靠传统投行业务来获得收入,比如财务顾问、债务融资等;而一些新兴的业务比如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高端财务顾问等运用的银行不多。这种业务结构不够牢固,外部环境一旦出现变化,就会极大的影响到投行业务的收入规模。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及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国际银行业务拓展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金融市场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不断的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银行金融投资渠道更加广阔,而且金融投资成本也降低很多。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大型企业有了更多的投融资机会,以此来扩大规模。而且衍生了他们更好的需求,要求金融产品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因此,投资业务的发展给银行到来了很多的优质客户和更大的利润来源。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货币危机;银行危机;早期预警模型
论文提要:人们日益认识到,在一国内部和国与国之间强化风险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区域经济监测和政策对话,对于维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金融稳定至关重要。而在众多倡议之中,一个引起政府、多边组织、投资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倡议是早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对正在逼近的金融危机发出信号。早期预警系统模型为系统研究危机事件和相关因素提供了一个有用框架。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不一致性会危害金融体系的安全,而脆弱的金融体系反过来又可以很容易地损害宏观经济基础。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深入发展,一个经济体的脆弱性能够很快溢出并影响到另一个经济体。明智的政策选择和制度改革不仅会使本国受益,还会使与其有紧密经济联系的邻国受益。因此,自从危机以来,各国家、地区一级全球层面上对加强经济金融风险管理的兴趣不断提高。
最初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经常决定是否会产生更加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然而更重要的是,国家要不断改进其整体激励框架,以使私人部门的金融机构及企业有意愿也有能力合理地管理其金融风险。这需要良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包括适度的汇率管理,并确保实现金融部门和公司部门稳健的所有支柱都到位。国家应该预期到未来的金融危机,并为此做好准备。为了限制金融危机的风险和实际危机的冲击效应,需要对脆弱性和金融风险进行实时监测。这可以通过运用设计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框架——早期预警系统经常对金融稳定进行评估来实现。一定的危机应急计划也很有用,特别是如何应对早期银行危机的第一个信号的计划。因为
一、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理论:文献回顾
(一)货币危机理论。对于过去30年来发生在拉丁美洲、欧洲和亚洲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的起因,目前已经有了大量的文献。研究货币危机的文献通常在一开始就介绍有关模型用来解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所经历的危机。这些模型把货币危机看作是脆弱经济基础的结果。第一代模型开始于Krugman(1979)、Flood和Garber(1984)的创造性研究,重点关注广义的宏观政策的不一致性,这些宏观不一致性可能包括过度的国内信贷增长、脆弱的财政状况和疲软的经济表现。这些研究的贡献不在于指出不一致性会导致货币调整,因为这一点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而是在于它预言:当有远见的市场参与者意识到目前的汇率不能再维持下去的时候,外汇储备可能会急剧突然流失。
Obstfeld开创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Obstfeld强调在一个国家追求的各种政策目标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抵消的关系。由于银行体系崩溃预期,财政出于救助而导致的财政赤字也可能触发货币危机——这种政府不得不救助银行体系的预期可能会导致债权人抽离资金,从而引起货币崩溃并产生危机。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可能会遭受自我实现式的货币危机。也就是说,因为一些时间或行动(例如由一个投机者所发起的时间或行动),这种均衡可能会从固定汇率体制转换到浮动汇率体制,或从一个固定汇率水平转换到另外一个贬值了的固定汇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