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案例

艺术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艺术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艺术教育案例

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适应性极广的新型教育模式,在艺术专业研究生教育中也具备突出的应用特征。本文拟通过分析案例教学出现的时代背景,研究案例教学在学科建设中出现的优势和劣势,对艺术类书法专业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艺术类书法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的意见。

【关键词】艺术专业;书法研究生教育;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近几年我国极力提倡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对我国艺术类书法专业研究生教育而言具有启示意义,可以看作体验式学习的一种,是基于情景模拟再现、高度互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实现高质量教学为目的的教学模式。由于重视实践应用,关注现实,案例教学在很多专业领域都备受推崇,如会计、教育、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临床医学、药学、法学,等等。在艺术类研究生教育中,案例教学也有着显著的优势。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案例教学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重视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提升、实践活动”,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课、书本知识、课堂传授”。这种教学方式与充满自主性、虚拟性、多元性以及交互性的信息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相契合,能推动传统艺术专业人才与社会接轨,促进应用、创新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一、案例教学与书法专业案例教学的适应、不适应症

1910年,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发现授课过程中难以单凭“自上而下”的方式传授经验知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实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继而发展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于1918年正式命名,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中国,1991年率先在MBA教学中应用,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定性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描述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是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环境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在定义案例教学时,如不描述全面,很容易与范例教学混淆。在《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中对于案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定义: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2]这种教学方式从内容框架到实施途径都有严格规范,强调情景交融,模拟现实,能够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艺术类书法专业案例教学的适应症

点击阅读全文

创新人才培养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摘要]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在推进过程中除了要明确教学目标之外,同时还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积极推进教学效果评价,保证人才培养能够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主要的培养方式,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高校需要从自身角度出发,深度剖析公共艺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解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做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研究

引言

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而言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要明确和细分教学目标,调整、优化和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以使课程更具逻辑性,内容衔接更紧密,注重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评价环节,从而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环环相扣,构筑出更为完善的课程整体框架,从而达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要求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考虑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特点及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风险,在教学实施环节应解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在具体推进环节能够更加顺畅,从而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一、创新人才培养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要明确

1.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应以培养优质人才为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高职艺术设计教学

1高职艺术教学

艺术设计是一门伴随着工业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近年来,随着“艺考热”的升温,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为最大的“热门”专业之一,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艺术设计高等实用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以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术岗位能力培养为主轴,重视实践教学多于理论教学,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未来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实践能力就是最大的利器。只有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在众多本科生至研究生毕业生的围追阻截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艺术设计是一门伴随着工业化生产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设计与社会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结合艺术设计的特点,如何进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目前高职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实际课题。

2实践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

艺术设计教育不等同于纯粹的美术教育,主要区别在于设计艺术教育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造性职业技能人才为首要问题。而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方向。因此,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和素养、掌握现代艺术的表现能力、拥有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实用型设计人才。教学探索方向应与学生的学业、就业与创业紧密结合,在人才的培养上具备对未来职业岗位的明确定向性与良好适应性,从而使高职艺术设计毕业生获得就业与创业的技能与本领。所以,实践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艺术设计类专业成为最大的“热门”专业之一。在“艺考热”过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实践能力就是最大的利器。只有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才能使众多的高职艺术毕业生在众多本科生至研究生毕业生的围追阻截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3以实际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作为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手段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以实用艺术为主,涉及商品的形态与作用、价值与艺术、现代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有关视觉传播形式与规律等领域。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设计师,就必须具备基础艺术设计理论和素养。因此,在重视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也不能忽视艺术理论的教学。但是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往往就就忽视了艺术设计学生的技能能力的培养,会与社会需求远远脱节。如何使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又能最大限度提高实践能力呢?切实的实际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单纯的理论教学往往比较枯燥,也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若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其接受度也相对较高。以VI设计教学为例,VI设计是艺术设计人员最常接触到的一类设计项目,是否具备较强的VI设计创意与制作能力成为衡量艺术设计人员专业水准的重要标尺之一。如仔细翻阅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的vI设计课程作业,发现普遍存在整本VI手册除了基础部分的前半部标志设计略有不同之外,后半部设计乃至应用系统的设计几乎如出一辙的现象。大部分的设计内容都像出自一个模板,独特的、针对性强的设计内容匮乏,基本是对现有的或老师所提供的vI设计模板的机械套用,VI设计项目的整体视觉效果平淡,设计定位与设计风格不具有代表性,完全没有彰显项目企业独有的文化型和品牌特性,这无疑是很致命的。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艺术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国际国内教育观念的发展及教育理念的更新对高校艺术教育学科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技能、学科探索等各方面能力均提出极大的挑战。本文拟从课堂实践、教师培训、交流合作、案例剖析、教学研究与项目实践等策略出发,对高校艺术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研究,旨在对高校艺术教育做出些许理论贡献。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发展

2006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其中开设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涉及内容十分宽泛的诸多新课程。因此,提升高校艺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其成为懂艺术、懂教育、高修养的专业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艺术教育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1.从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专业发展

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教学和教学基地实地参观考察教学三部分,其中课堂实践教学是另外两类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要纽带。对于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是提升专业素质的最重要的方式。另外,高校的环境具有学术与教学双重氛围,是利于将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联系起来的。课堂教学有两大模式:即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对于艺术教育学科的课堂,应以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为主,以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如进行理论教学(如艺术导论)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可提高教学效率,而进行感受性教学(如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等)时,则应以构建主义教学模式为宜,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艺术氛围,达到鉴赏目的,受到美的熏陶。

2.从教师培训中获得专业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

摘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