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评论论文

艺术评论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艺术评论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艺术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论文

一、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注意的语言禁忌

(1)不要说想当然的话

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更多的职责是将新闻的信息传播好、把参与各方衔接好、尽力得到较为科学、公正的结论。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参与评论的时候,在语言上一定要留出空间和弹性,一定要谨慎。切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随意地给出结论。

(2)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话

新闻评论节目很多的时候是代表政府说话,代表政府传达信息,所以信息的指导性非常强,影响非常的深远。因此,对每一句话都要真正地负起责任,说每一句话都要真正清楚、明确。特别是很多的事件,涉及多方的责任,甚至会涉及政府部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弄不清楚的话,不负责任的话更不能说。

(3)不要说压迫性的话

点击阅读全文

小说语言观念变异

摘要:本文在语言学转向背景下,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剖析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觉醒、重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以期管窥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小说语言;观念;变异

一、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工具论”和“本体论”

新时期文学发展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内在地包含着小说语言观念的变革。从变化的总趋向看:是由过去的语言“工具论”到语言“本体论”。二者之间的学术界限是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前,语言是“工具”、“手段”、“形式”、“载体”、“媒介”。在词典中的经典表述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小说中,语言只是一种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自身并无价值可言;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处于被内容决定的地位。

工具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成为创作的信条。无论是作家,还是理论家抑或是批评家,都将语言视为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工具”,语言不过是创作的副产品,小说语言的选择只不过是工具性的选择,而不是小说存在方式的选择。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认识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审美文化儒家伦理

论文摘要: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特点、“比德”理论、伦理判断影响审美判断三方面入手简析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并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宗法社会以及儒家思想的促进作用是形成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伦理性特点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伦理性特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悠久博大的文化传承至今没有出现中断,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的奇迹。在这深厚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学特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点,而审美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特征。

(一)以孔予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伦理性

这一点在艺术还没有完全自觉的时代表现得很突出,尤其是强调伦理纲常的儒家学说更是如此,它既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也是推动传统审美伦理性特点形成的思想动力。《论语》中孔子关于美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点击阅读全文

戏曲理论评

总的来说,戏曲目前的生存状态比前些年还是有较大的改善,“危机”的喊声明显少了。这表现在重点剧目的生产数量多了,投入大了,舞台综合水平提高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拉动作用起了明显的效果;剧团对优秀剧本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剧本的稿酬有显著的提高;全国省市重点艺术院团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城市演出场次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省市农村演出市场相当兴旺……

相比之下,戏曲理论评论的生存、生态环境比起以前却是越来越不好,不断弱化、边缘化。不仅从事的人越来越少,越来越固定化、圈子化,关心注意的人也越来越少。具体的表现有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方面:二是创作方面:三是理论评论自身方面。

就戏曲研究方面来说,近些年倒是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热闹了许多,甚至称之为历史上中国戏曲研究最热闹的时期也不为过。无论是论文还是专著,可谓汗牛充栋。同时,培养了无数的硕士生、博士生。但是这些成果和人才,绝大多数都是做学问的。做理论、评论的少之又少。做学问当然很重要,许多学问也都很扎实、厚重,很有分量,把与戏曲外围的方方面面如版本、年代、历史、民俗、宗族……从文献到田野。从人类学到社会学,一遍一遍做得仔仔细细。但是这些成果大多数与戏曲本体相距甚远,它们大多数是与戏曲相关的研究,而不是关于戏曲本体的研究。这大概与大的时代背景有关,所谓九十年代后进人“思想淡出,学术凸出”的时期,随着戏曲研究的学术化,随着学术化成为戏曲研究的主流,理论评论陷入了边缘化。戏曲研究越来越火热,理论评论却越来越冷落。我们现在有许多年轻的戏剧学者,却没有几个年轻的戏曲理论家、批评家。

从创作方面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剧目、剧本、剧作家的评论非常多,非常活跃,理论评论与创作几乎胶合一起,惺惺相惜,一有新人新作,欢声四起,却又各自立场分明,互相切磋砥砺。当时理论评论,常与创作并称为双翼,两个轮子。不仅创作界这样说,有关领导和部门也这样说。当然做理论评论的也心知肚明,这翼呀轮的,还是有大小之分,但也毫不退让地自诩为独立的一边。现在谁也不会这样说了,做理论评论的也不会这么说了。倒是政府、剧团对剧目的投入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关心,功利性也越来越强。创作方面,一方面因此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备受呵护,一方面也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获奖才是真正的载入历史,才是唯一的定评和酷评。评论的声音并不真的重要。创作与理论评论的地位,越拉越远,理论评论越来越边缘化。各方面都希望理论评论“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理论批评也越来越失去独立性和主体性。回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那时戏剧创作的繁荣,理论评论是参与共同创造的。创作历来需要一个生态环境,需要理论评论的推动、激发,缺乏一个好的艺术创作生态环境,创作自身单独、单向发展,能长期持续繁荣吗?

而戏剧戏曲理论批评本身也遇到一些问题。当前的戏剧戏曲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多样多元,给我们提供了无数新的话题。有些问题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集中、突显起来,比如戏曲化、剧种化问题,比如对戏曲自身艺术规律的完整、深入认识问题等。这当然有时代大背景原因:文化多元化、多样性已经成为反抗全球化、一体化的共识,是人类自觉、自救的理论与本能的要求。坚持戏曲的本体性、独特性,坚持剧种的主体性、特殊性,也自然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自觉与追求,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努力与坚守。于是戏曲的本体是什么,如何回到戏曲的本体,这个至少六十年来不断受到批评又不断顽强提出的问题,今天几乎已无法回避。与所有文艺样式自身的理论体系建设相比,对戏曲自身的艺术规律认识、总结似乎尤为不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建设也尤为不完美。太多的理论问题仍然需要从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归纳总结。然而因为历史的原因,大多数的中青年戏曲理论批评家在这方面更清楚地暴露出准备不够,熟悉的仍是套用过来的小说、话剧理论。或者说我们做的是介乎文学与戏剧之间的理论评论,介乎话剧和戏曲之间的戏剧理论评论。这种理论评论的跨界当然是非常好的,新鲜而有活力,但是客观上戏曲自身的理论评论也是被我们自己有意无意地边缘化了。因此戏曲理论评论真正回到戏曲本体,或者说建立戏曲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或者说主体地位、主体立场仍然是一个尖锐、困难的令人痛苦、尴尬和力不从心的问题。这或许也是可以理解为随着时代、艺术的发展。戏曲在无声地追问、谴责甚至夹击自己的理论家、批评家。这已经不像八十年代那样可以不顾一切用探索创新一类时代词语可以掩饰苍白、可以转移支付了。可是至少目前、当下,戏曲理论评论是返本开新优先为主,还是借鉴创新优先为主,我们仍在举棋不定。

当然自身原因另外一点是戏曲理论评论界本身也失去把握时代、理解生活、追求真理、探索规律的激情、勇气和执着。我们与创作界精神生命的相知、交感,我们笔端作品的解读与建构还那么鲜艳、深切、有力?就这一点说,是多少不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我们是不是自己也把自己边缘化了?

点击阅读全文

博客文学批评应建议略

博客文学批评在给人们提供知识、娱乐并拓宽批评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播了偏见、使批评的趣味低俗化并对批评表现出无原则的宽容。因此,博客文学批评在发展中必须注意不断增强媒体的责任意识,并注意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学批评的理性思维的优势,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

5.1博客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

博客文学批评的负面功能主要体现在:一些误导性很强的批评文本的强化传播,会使人们逐渐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实,会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博客文学批评资源的海量丰富性和阅读时便捷的超文本性,为广大博客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这种便捷同时又占用甚至剥夺人们的自由时间,成为“时间窃贼”,最关键的是对受众精神的作用,一方面让人沉醉于虚幻的满足之中,另一方面剥夺人的行动能力。博客文学批评作为以博客为载体的批评形式,在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价值的同时,必然也会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正所谓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5.1.1传播偏见

博客文学批评在传播知识方面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由于博客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即这种批评往往是直接的、感性的、浅表的,从而可能是片面的、狭隘的,甚至不正确的。因为每个人的教育水平、莆美情趣,以及所处的环境不同,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会不一样,有些是片面的、肤浅的、极端的和哗众取宠的,但博客一再鼓励这种评论,就会使现代舆论的认同通过博客的覆盖,转换为读者的认同,广大受众就会认为这些就是真实的、正确的,从而使得这些片面,甚至不正确的说法、解释和指责得以广泛地传播。如博客批评中有关作品题目的批评此起彼伏,如莫言的《丰乳肥臀》、铁凝的《大浴女》、王朔的《我是你爸爸》,池莉的《有了快感你就喊》、毕淑敏的《拯救乳房》等等,批评的关键词不外乎媚俗、格调、境界……潜台词则无非是情、色、性。这可能只是某些人的一己之见,或者是根本就未读原著而任意作解,思维简单,观点偏颇,故弄玄虚,哗众取宠,但经博客一再强化传播,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少有人关心和知道其内容和文学审美的价值,有典型的误导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博客文学批评也同样不能跳出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策划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博客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人利用博客这一新的传播载体对新书、新的影视作品进行炒作,制造各种各样的嘘头来吸引读者点击,通过刺激性强烈的字眼来强化潜在消费者的关注和期待,尽可能地扩大利益可能,而不管评论文章是否切实,是否与原本事物吻合,如小说《兄弟》的宣传,电影《色戒》的炸作等,一些这样的批评往往一般是作品的最初感性批评,这种批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的失真即夸大性或不诚实性,将会误导一系列不诚实的连锁批评,给整个社会的文化舆论做很不负责的引导。有的博客文学作品发表以后,流传最多的不是这些小说本身,而是关于这些博客作品的批评,以及由博客批评引起的一系列连锁批评。如今,在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媒介因其所具有的舆论导向功能和对信息资源的控制而形成一种话语霸权,通过排斥其它话语把它传播的预期期待强加给受众,使社会越来越依赖媒体的引导。媒体的价值观取代了文学本身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客观性,“文学被媒体所过滤并肢解,文学的真实面貌几乎整个被媒体批评所遮蔽”。①.1.2趣味的低俗化

网络媒介自身的特质,决定了它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为了使信息最有效地被受众所接受,由此取得轰动效应和巨大的震撼力,因此网络媒介所要追求的是信息在第一传播时间段内产生的传播效应,要保证流速,完成大面积的漫灌,而不去过多地探求深度意义,浅显性、流动性、时效性成为其主要特点。在市场行为的商业操纵下,传统文学批评所要体现的价值信念和审美职能的深刻探求,以及所要维护的人文精神的品味和功能逐步减弱。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网络媒介就不得不降低艺术的口味。因此博客对文学批评的选择,也侧重于强调作家作品的新闻价值,将具有眼前新闻价值的东西、大众最喜欢的东西,从作品和作者完整的生命中肢解出来,经过孵化、强化、异端化加以表达,批评的兴趣不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研究中,而是投入到对文学现象和事件的关注上,批评的主导趋势不再是强化学术品质和理论含量,而是变成了一些消息、奇闻和事件。博客与文学联手制造着一些虚张声势的造势运动,文学大师的排座次、美女作家的排阵、抄袭模仿官司等等,可说是没有意义的无谓论争,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制造事端的工具,变成现场的记录者,变成流行的快餐,而不是严谨的学理分析下的理论阐释。学术性、科学性减少,批评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一些博客文学批评成为一种内容空泛、尖刻、狭隘的批评。博客上很多的文学批评缺乏学术准备和理论准备,是非常个人化的很随机的行为,是泛化的批评,表达变得廉价而无意义。博客文学批评在风格和手法上的吹捧、炒作或对骂等,使得批评品格低下,批评作品泥沙俱下。博客文学批评在给人们提供消遣和娱乐的同时,因投合大众审美趣味而不断降低学术含量和艺术品味,博客评论的诱惑也使评论界产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浮躁,免不了有一些人落水,也干起迎合文化消费、迎合低俗趣味的营生,把学理思考、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扔在了一边,成为一种消费时代的文学投降主义。这就不仅败坏了作为艺术的文学批评,使其变成体现世俗性、愉悦性的消费品,纵容和助长着创作的堕落同时也在消蚀着受众的欣赏力和耐性,使他们变成喜欢见异思迁、兴趣容易转移的文学消费者,使得他们的审美能力日趋退化,成为趣味低俗的社会欣赏群体。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