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艺术人才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多还是沿袭以往的美术基础技法训练课程。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模仿能力的提升训练,谈不上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纷繁杂多,但事实上,每一门课都只是涉及皮毛,在一部分课程之间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其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也完全是割裂开的。而且,现有课程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却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应重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都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基础课教育,大学二、三年级时,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而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基本上是忙于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与毕业相关的烦琐事物中。这种僵化的体制式培养模式使得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并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众多用人单位反馈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平时过多依赖于电脑,在实际操作中则常常是束手无策,而对于一些设计,因其本身创新性思维的缺乏,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将国内外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缺乏个人的思考与创新。
3.艺术设计专业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教师。由于各高校的盲目扩招,一些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实际上,这些学校并没有相匹配的师资,却因急于去招揽生源,而不得不在本校的部分毕业生中择其一二留校任教,有的则是引进一些专门从事绘画教学的教师或让从事绘画专业的教师直接转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来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标准无限降低,而且教师本人也谈不上具备真正的实践能力,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将个人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去了。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科学的培养方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先明确当前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时,结合这一行业的发展走势,最终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较为恰当,始终贯彻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增设一些能体现其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借以强调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考试现状的研究分析
1考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的导向作用也在发生偏差。高校考试的意义应在于信息反馈机制的准确及时。在学期末试卷袋归档时,需要由任课教师插入一个重要的考试文件———课程考试试卷分析报告。试卷分析报告应由教师进行分析,但现在只是流于上交考试文件的形式。教师在教务系统中登完成绩后,教务系统会自动算好及格率和平均差,教师只要针对这个教学班写个教学小结即可。教师很少能静下心来研究试题的难易程度、教学内容的覆盖面以及试题的科学性等方面的问题。
2考试内容过于规范,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注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考试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考试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匹配程度已经很高,考试中对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部分很少,这种片面的考试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又受到《考试管理规定》对试卷中题型和分值设置的要求,命题教师只能趋于现状。
3受考试时间的影响
一、三师协同,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1.创新设计项目小组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小组培养模式是鼓励外聘教授、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优秀设计团队,将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与本土设计界进行宽广和深入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注入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学界名师是兼职项目导师,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是专职项目导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小组,参与三方导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项目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发展构想,按照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特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自主实践项目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优发展。
2.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
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是以所有在读学生为培养对象,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专题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结合大展、大赛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训练、创新性实践三步走的普及型培养模式。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第一“,展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每年常态的大展、大赛或校企共同研发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设计基础理论和表达方法之外,直接参与展赛和项目,将理论和技能在实际项目开展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由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第二,创新实践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自主申请项目,或者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项目,鼓励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训练,学院按照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第三,学生“设计沙龙”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每个专业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第四“,多导师制”评价体系。利用产学研修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
二、三业共建,促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有效对接
一、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现状
第一,我国现存更多的专业艺术学校,逐渐靠拢与其它高校合并的想法及行动。第二,合作后未升格的艺术学校,也并未放弃整合的想法,为了可以加入到职业培训的行列中,努力的发掘着自身优势。第三,在更多的高等学校中也都存在着向国家教育部审批职业培训的意愿及想法,利用手头更多的资源,重新建立创办与职业培训相关的专业机构,以此获得高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准入证。第四,民办的职业院校,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建立艺术类的教育机构。总的来说,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职业艺术教育机构根据时代的变化以及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来适应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感。
二、学前教育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第一,就业教育模式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情况下,校方基本是采纳合作一方的要求进行着教学体系,并以此围绕运转。教学的实践中,企事业单位会为此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实践演出也就意味着学生步入社会的专业训练过程已经开始。学生也因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而学习准备,因为这正是他们面对职业被挑选的演练,或者是说评估。学习时间短、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度、学习成果、教学的质量等等,有些时候学校一方并没有确切的跟进落实。如此,如何具有发展的眼光进行预测,并以此贴合市场、迎合社会,就应连续不断的将职业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把控及策划;对于教学的成果应做好跟进,对于学校方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严格规范的定位及监督,是职业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第二,师生关系虽然体艺术类院校平行志愿计划并不缺少,但是跟据2009年招生汇总信息来看,真正有此意愿的考生很少很少。事实上职业艺术类的学校分数录取线很低,可并未被看好,其生源与其它高等艺术教育学校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以此可见大家对于职业类艺术学校不认可,认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职业艺术教育的师资要求,以及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艺术教育特点的。在艺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同样在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学校中,教师多出于艺术团体,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清楚的知道能在社会立足的要求,也因此教师都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身兼数职,担任好几门功课。综上所述,职业艺术学校存在着师资不全的现状,不具备稳定性,临时请聘、外聘或者是退休教师反聘情况比较多。
第三,教材依据调查显示,更多的职业艺术教育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很多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普遍使用的书本教材。因此职业艺术教育学校就存在着教材不适用的的问题(必须和就业渠道、社会文化时尚联系),而对于学生也相对不公平,虽然学习时间短但却要在时间内学习本科内容,这也导致原本并不优秀的学生排斥教材,降低学习兴趣。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每个学校的发展不同、每个专业的前景和受欢迎度不同,所以它们都会有其不同的发展目标、不同的发展对象、不同的发展要求。因此,在我国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1.1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现今,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为重点,其意思也就是:学生在校内必须认真完成课堂上的任务、熟记书本上的知识,在校外就要对自己的操作动手能力加强训练。其实,工学交替模式也是如此。以学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为依据,给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培养的机会,让学生既能学好课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作岗位,以便以后在自己岗位上能更好的发挥所学的技能。显而易见,工学交替是有三个教学场所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也是有三个阶段的。第一阶段就是要学生全部学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如:知道什么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有哪些内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景如何、怎样对物品进行设计等等,这就是我们在教室里所要完成的。第二阶段就是在学生掌握了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后,对事物进行设计进行操作。在训练室里,有专业的老师对实施有计划性的训练方案,进行一对一的操作辅导。要让他们彻底的摆脱书本的束缚,成为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就是我们在训练室所要完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当然就是在企业啦,我们为什么那么刻苦学习?为什么要把技术学好?就是想找到一个好工作赚好多的钱,现在,高职就提供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有钱拿的学习,当然了,重点不是在钱,而是让我们学会与人交往,懂得团队精神,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我们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1.2以“工学坊”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由于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出现,促使大多学校都出现半工半读式、勤工俭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坊”是指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设立的一个基地,但它也是要严格遵守公司的管理制度。它既是设计公司的一个设计部门,又是学生用来训练技能的培养场所。它全由专业的设计师、专业的教师、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该团队是设计企业的灵魂。学生能在设计部门学习具有很大的意义,把每一次的项目设计当作自己的学习内容、当作一次实习经验,所以必须要认真对待,提高自身不断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辜负高职院校的期望,才会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极致,才会理解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