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艺术世界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毕业论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开这个舞台不仅其艺术的民族性将失去光彩,艺术的世界性也不复存在。
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①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力扩充。②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③
内容提要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获得正式命名和系统阐释的主体论文艺学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诞生意味着中国文艺学基本上完成了现代性转型。然而,由于以生态危机和人文危机为主要表征的现代性危机的加剧,主体论文艺学所隶属的现代性理论家族成为反思和超越的对象。本文通过分析主体论文艺学的诸多欠缺后认为其根本局限在于它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图式,未能意识到文学艺术从根本上说是天—地—人三元运动的产物。主体论文艺学的根本欠缺注定了它是必须被超越的文艺学样式,代替它的将是三种形态的新整体论文艺学:生态文艺学,新道论文艺学,存在论文艺学。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文艺学家承担着重写文艺学的使命。
关键词
主体论文艺学局限超越新整体论文艺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艺学承担着重新建构自身的使命。正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一个时代也应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学。要建构真正属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就必须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艺学进行系统的反思和总结。在二十世纪中国本土学者所提出的文艺学体系中,主体论文艺学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的诞生使中国文艺学的主流形态由自然本体论和社会本体论转向以人为中心的主体论,意味着中国文艺学基本上完成了现代性转型。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在中国学术界渐成潮流,主体论文艺学作为现代性理论家族的成员也成为反思的对象,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中显露出其局限。本文将通过分析主体论文艺学的局限来证明超越它的必要性,并探讨新的文艺学体系的可能形态。
一、主体论文艺学的局限与超越主体论文艺学的必要性
[摘要]克莱斯特的《论木偶戏》是一篇有趣的美学论文,其中提出的艺术的“重心”思想对于理解艺术之为艺术启示了一条独特的门径。这种思想不仅超越了当时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美学和艺术实践,而且跟从19世纪末开始的现代派艺术运动相当吻合,不仅如此,也跟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息息相通。
[关键词]克莱斯特;《论木偶戏》;艺术;重心
一
《论木偶戏》是小说家克莱斯特(1777—1811)写的一篇精妙的美学论文。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篇小说,沿袭了克莱斯特小说一贯的“轶事”风格。故事讲的是:“我”在M城偶遇C君,C君是该城歌剧院的首席舞蹈家,却经常在集市上看那种下层人才看的滑稽木偶戏,而且还向“我”保证说,木偶这种哑剧艺术给了他许多愉快,“言外之意就是,一个舞蹈家若想长进,可以从木偶中学到一些东西”。故事就从“我”的不解和惊讶开始,在两人对谈中,讲述了木偶戏——可推及人类的全部艺术——的奥秘。
这个奥秘就在于木偶自身的“重心”。木偶只是一些机械傀儡,它的“表演”是由操作手在背后操纵的。“我”的疑惑是,演员手上并没有许多操纵线,怎么就能把它们的每个肢体动作操纵得符合节奏和舞蹈的要求呢?C君回答说,操作手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需要一个个地去摆弄和拉扯木偶的肢体:
每一个动作,他说,有一个重心;把握住木偶的这个内在的重心就足够了;跟钟摆似的四肢,不用动它,它自己就会机械地做出动作。
一、艺术进化观的历史回顾
艺术进化观之所以能在中国产生,与19世纪末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凌的情势是紧密相连的。在整个20世纪,艺术进化观具体表现为:艺术的发展是直线前进的,西方艺术发展的历程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路程,西方最流行的艺术是中国艺术的努力方向。这种艺术进化观的产生并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直接影响的结果,而是借助社会达尔文主义这种理论中介才得以产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物,随着环境的变迁,有一个由低级生命形态向高级生命形态逐渐进化的必然趋势。斯宾塞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在达尔文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共同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进化观最终才得以形成。
1.陈独秀除了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他还打起了美术革命的大旗。1918年1月15日陈独秀在《美术革命——答吕澂》阐述了他的美术观。和他的文学革命观一样,陈独秀极为推崇现实主义的绘画流派。他站在进化论的观点上,以创新、因袭二元对立的观点来审视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他认为文人画自元末逐渐兴起之后,专重写意,不重肖物,不重表现现实,以致到了清代三王绘画,都用“临”、“摹”、“仿”、“抚”四大本领,几乎没有真正自己创作的作品;而现实主义的绘画最能反映现实,不落古人的窠臼,所以应当是提倡的艺术流派。进化论不仅影响了陈独秀,也影响了其他一些学者。蔡元培的《美学之进化》、鲁迅的《人的历史》和《科学史教篇》都受到了进化论较大的影响。鲁迅在《人的历史》和《科学史教篇》中对进化学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新的总比旧的好,进化发展是硬道理。进化论不仅影响了文学和美术的发展道路,而且影响了中国戏剧和音乐的发展历程。20世纪前半期,艺术界以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待中国艺术的发展,注重艺术的社会功能,现实主义的艺术在这段时间受到了极大地推崇。20世纪40年代之后,社会进化论对艺术仍然产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新事物肯定会继承旧事物的一些特点,但新事物最终要代替旧事物;相对于被替代的旧事物来讲,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所以更具有优越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体现着新旧二元对立、新必代替着旧的社会进化观念。认为新事物代表着前进的方向,尽管有诸多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多赞美它。在《讲话》中批判了“从来的文艺观念都是写光明与黑暗并重,一半对一半”的观点。他以苏联文学为例,指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学就是“以写光明为主。他们也写工作中的缺点,也写反面的人物,但是这种描写只能成为整个光明的陪衬,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3]要求艺术要表现新阶级的生活,特别是表现工农兵的生活。总之,在《讲话》中,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暴露与歌颂的关系等问题。在《讲话》中,有颇多的理论创新,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学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的命题是前无古人、极为深刻的。《讲话》不仅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创作,而且影响了建国30年内中国艺术的发展。
2、中国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说法在美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李小山的艺术发展观念是线性的发展观。他认为封建王朝已经结束了,传统文人已经没有了,中国画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就会消失。殊不知,中国画所体现出来的“物我为一”、逍遥飘逸的精神是任何人类社会都需要的。中国画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国画自然不会走向穷途末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界崇尚向西方学习,到了90年代就发展到了惟西方马首是瞻,丧失了文化自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界画家扬名、树立艺术地位的通行方法是先出国到外国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办展览,然后到国内著名的美术馆办展览,再通过国内权威的杂志、报纸宣传自己的艺术作品。在上述三个步骤中,到国外办展览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一个艺术家似乎仅仅只能成为中国艺术家,而不能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其实美术界这种扬名的方法亦充分表现了西方发达国家在艺术方面的掌握着话语权,更彰显了中国美术界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事实。而到了21世纪,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中国艺术界也开始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种艺术思潮在解构主义这面旗帜下,强烈地冲击着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所崇奉的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经典的历史人物亦成了人们解构的对象。历史故事《赵氏孤儿》传达出忠臣终将战胜奸臣的除恶扬善的正义精神,电影《赵氏孤儿》里却说程婴是小市民的愚忠。编剧和导演之所以这么更改,其根本原因在于不承认人性的崇高,不相信为了“正义”不惜牺牲一切这种崇高价值观念的存在。
二、艺术进化观的反思
1900以后中国艺术发展的道路,从最初追求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到中将政治作为评价文学唯一的评价标准,从新时期以来热切地引进、学习西方艺术到20世纪末期某些论者的“国画危机论”、“话剧危机论”。这些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线索贯穿其中,这个线索就是进化论。对于这个影响了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的进化论,学术界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而对艺术的进化观,学术界反思的论文并不多见,仅有的一篇论文是林木先生的《中国现代艺术应以西方的“现代”为标准么?——谈社会进化论的消极影响兼及回应孔新苗先生》。林木先生在论文中批评了在进化论的影响下中国美术界以西方为导向的倾向,并呼吁建立中国艺术的尺度[5]。林文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对于进化论,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理性分析。
电子艺术的兴起是20世纪艺术领域内最令人惊叹的变革。当电影叩响艺术之门的时候,人们还根本未认识到它将成为20世纪风头正劲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异军突起,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震憾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技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艺术领域,后来居上,并已崭露头角。无疑,电脑艺术、网络艺术的出现将使人类艺术世界的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计算机与艺术世界
对作家而言,计算机已不仅仅是写作工具,还是作家获取信息、交流信息、信息的捷径。多媒体光盘成为大容量艺术资料库。通过搜索引擎中的关键词查询和分类查询,作者可以在因特网上得到创作所需的各种图文资料,可以与同行、读者、出版界进行双向交流,还可以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寻求出版合作意向。
对于文学研究者而言,计算机给文学研究提供了相当的便利和一些新的角度。如,在文学作品风格、语言特征的测定,作家、作品真伪的考证,作家作品辞典的编写,文学研究资料的自动检索,文学作品的模仿等。
计算机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计算机软件具有绘图、三维动画、数据统计、资料检索功能,一些特殊软件甚至能进行文学创作、谱曲、虚拟现实。计算机已经成为一部分作家艺术家离不开的创作帮手和伙伴。明天,它可能成为传统作家艺术家的竞争对手。甚至计算机本身成为创作者。同时,计算机给文艺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