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艺术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公共艺术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多样化,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就目前而言,国内的教育目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各大高校所进行的教育皆是为学生以后的生存打基础,并且在教学时老师所传授的教育目的也在此,使得学校的教育过于现实功利,学生在学习时的功利心过重,缺乏审美情趣.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
公共艺术学科的发展,是各个人文教育学科综合公共艺术学科形成的,该学科的内容是针对公共艺术所进行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对理论结果进行实践证明.该学科包括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本质内容、价值观念、创作技巧、审美方式等内容.对于素质教育而言,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所包含的的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不但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也提升学生们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们的艺术情怀,并将艺术的价值发挥出来.也因此使得公共艺术的教育成为了美学学科教育以及人文素质的教育不可忽略的内容.目前,国内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在人文教育的内容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或缺的内容,所以各大高校也对其越来越关注.而之所以要设立公共艺术学科的教育内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国内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各大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不过,就因为各大高校的教育现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公共艺术的教育发展并不全面.
2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教育相关部门就颁发了艺术教育的相关文件,对艺术教育进行了规划,规划内容包括了非校内的艺术教育、培训机构的艺术课程、校内的艺术活动等各个方面.此外,部分教育设施先进的学校把艺术专业的教育和公共艺术的教育相融合,二者彼此补充,使得二者的教育水平都有所发展提升.不过具体的实施过程里,却遭遇了很多的戳着和困难,而且不同的人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同,高校中的研究人员或是授课老师对艺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艺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比如因为现实功利的心态,高校中艺术教育的表现就是各种学生艺术组织形成了学校的艺术的艺术文化,还有美学学科的教育只是通过各个名目繁多的公选课来实现,这与真正的艺术教育内容相差胜远.根据艺术教育的课堂内容以及讲课形式还有最终的艺术考核来看,艺术教育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一、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
美术教育的社会使命这一命题是张道一先生1989年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上的一篇论文题目,也是他从事美术教育多年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都布满了他对美术教育现状的关心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造就了人的使命感,人类的使命感又促进着社会的健康发展。张道一先生已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已形成自己独到的美术教育理论,他从1952年起任教于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到1995年在东南大学创办艺术学院,已培养众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国内访问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他虽然在严酷的磨难中历经艰辛,但始终没能被命运征服,在我国美术教育领域依然忠诚地耕耘。从美术的启蒙教育、审美教育、师范美术教育、工艺美术教育到参与制定我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宏观规划,张道一先生都以极强的社会使命感、务实的教育责任感,梳理着我国美术教育的现状,关心着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家的栋梁之材。
张道一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宏伟事业,它在社会的各部门中带有基础的性质。一般地说,教育本身不直接在社会上产生效益,而是把培养的人才输送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效益(社会的、经济的)才会显现出来。研究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调理相互的关系,以利全面发展,又是一门重要的科学,直接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就美术教育的问题他又明确指出:作为体现美育重要手段之一的美术,如何熟悉又怎样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思想并不统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成绩当然是明显的,只是冷静思考起来,缺少整体的把握,多注重微观而忽略宏观,重技巧而轻理论。假如孤立地评估一门具体课程,收效颇大,但对整体结构却失去平衡。这样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果实很多,不少带有苦涩,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关干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
80年代初,张道一先生对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刚刚复苏时所碰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十分关切,曾多次到工艺美术院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举办讲座,发表有关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处地位的许多言论,同时也阐述了他对当时工艺美术教育的观点,明确指出工艺美术教育应首先解决专业思想问题,树立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张道一先生认为各种艺术门类的社会功能作用,本来就存在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哲理,但若以此度彼,或是把这些问题等同起来,不仅会导致在设计思想熟悉上的混乱,也必然造成工艺美术事业的损失。在工艺美术领域,长期存在的以“画画”为主导思想的观念应该打破,从而形成一个以现代设计观念为主导思想的工艺美术新领域。他还从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辩证地论述了工艺美术的本质及其实用因素,正是因为实用性,才决定了工艺美术同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它所涉及的各种造物品类,同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画画”中心论的社会偏见和对工艺美术的误解,唯一解决的办法,张道一先生指出,应从教育入手,调整教学结构,改革陈旧的教育模式,创建适合工艺美术教学自身规律的教育体系。
我国的“学堂”式的教育形式开创于本世纪初,图案教学先设立在师范学校,为手工劳作课程之一,后来才逐步完善。“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才开始创办实业教育,为了使国民能在接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同时,使教育同步发展,从而创立了新型的工艺美术教育体制。当时,一些有志于工艺美术事业的人士,先后到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和日本学习,同时也将他们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带回国内,将西方一些古典设计风格和德国新兴的设计观念直接接受过来。1949年以来,我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基本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工艺美术系或专业,成立了一些多学科综合性的工艺美术院校,使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从幼稚走向成熟。张道一先生自80年代以来,以工艺美术理论研究主线,拓展到工艺美术教育的诸方面进行研讨,为我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从理论上建立了自身的体系,从教育观念上提出新论点,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补充了新内容。在工艺美术教育及其设计观念的创建中,张道一先生为此做出了贡献,同时他和同代学者一样也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一度出现的“百袖衣式”的教学结构,张道一先生曾撰文指出:教育目标不明确,更不可能制订出有力的教学措施和合理的教学结构。也就是说,工艺美术教育的对象、目标、市场、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教学结构的要害。他认为,一个学科的教学结构,就好比是一部结构严谨的机器,虽然齿轮有大有小,转动有快有慢,但是必须和谐地运作,才能组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机体。针对工艺美术教学存在的课程设置、授课方法、授课内容与专业分工等问题,他认为这是百袖衣式的碎片连缀而造成的后果,不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增补或调换“齿轮”,调整教学结构,完善教学规划,使工艺美术教学这部机器向着更协调的方面发展。
2014年3月,美国在官方网站上正式颁布了《国家核心艺标准》(NationalColitionforCoreArtsStandars,简称NCCAS),该标准的研究和编写均由美国核心艺术标准联盟组成员完成,是对其于1994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标准》的补充、扩展与完善,旨在切实提高全美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和为所有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艺术教育。新的标准在原有标准的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四大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新加入了媒体艺术学科,同时对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各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评价方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更为具体、完善的要求。笔者将通过对新的艺术标准教育理念的解析,以为我国音乐教育理念的进一步优化提出新的见解与思路。
一、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概要
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呈现,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改革需求,《标准》共包含了五大核心艺术学科,即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媒体艺术,为使各艺术学科构成统一的概念和为各艺术学科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视野,《标准》将五大艺术学科共同构成了核心艺术标准的整体框架,以帮助美国艺术教育工作者围绕整体框架向着有益于学生艺术能力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并非对个人在艺术学习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汇编,而是对艺术过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案例评估以及各艺术学科应达到的学习标准的全面整合,同时也涵盖了幼儿园前至12年级整个过程的多个学段。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颁布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素养目标,成为具有艺术素养的公民[1]。与美国在1994年颁布的艺术标准相比,新的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艺术学习的持久理解,该标准首次提出了艺术素养的概念,并从五个方面确定了学生终身发展应具备的艺术素养;除了媒体艺术学科的加入,新标准还为五大艺术学科拟定了符合其学科特点的艺术学习过程及相应的落实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新的标准为各艺术学科都提供了相应的评估模型,并在评估中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作为重要参照;同时,新的标准在改善和支持美国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教育理念解析
(一)通过一系列全面的哲学基础和终身目标来定义艺术素养,从而阐明艺术学习的长期期望。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艺术素养,《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从作为交流的艺术、作为创造性自我实现的艺术、作为连接历史与文化的艺术、作为通往幸福手段的艺术、社会参与的艺术五个方面(见下表1)确立了艺术素养的哲学基础和与之相对的终身目标,以期为美国幼儿园至高中阶段乃至已毕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标。
(二)将艺术过程和锚定标准置于首要位置。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将艺术学习分成了创造、表现/制作/呈现、反应、联系四个过程,并将艺术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估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其中创造、反应和联系是五门艺术学科的共同过程,而制作为媒体艺术特有,呈现为视觉艺术特有,表现(也称表演)则为音乐、舞蹈、戏剧三门学科共有。锚定标准也可以称其为落实标准,是指教师期望学生能够在所有艺术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标准》不仅强调课程内容要对艺术过程进行充分反映,同时还指出要加强对艺术过程的划分,这体现在各艺术过程中,《标准》根据每个艺术过程的特点设定了由浅入深的过程要素和与之对应的落实标准,例如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标准:构想艺术的观点和作品、组织和发展艺术的观点和作品、进一步完善和完成艺术作品。根据艺术过程中各要素的的标准设定,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各过程要素的锚定目标是否完成,并为下一个学习过程的目标达成而努力。
2014年3月,美国在官方网站上正式颁布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NationalColitionforCoreArtsStandars,简称NCCAS),该标准的研究和编写均由美国核心艺术标准联盟组成员完成,是对其于1994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标准》的补充、扩展与完善,旨在切实提高全美学校的艺术教育水平和为所有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艺术教育。新的标准在原有标准的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四大艺术学科的基础上,新加入了媒体艺术学科,同时对艺术教育的教育理念、各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学习目标、评价方式等也提出了新的更为具体、完善的要求。笔者将通过对新的艺术标准教育理念的解析,以为我国音乐教育理念的进一步优化提出新的见解与思路。
一、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概要
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以网络平台的形式呈现,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学校艺术教育改革需求,《标准》共包含了五大核心艺术学科,即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媒体艺术,为使各艺术学科构成统一的概念和为各艺术学科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视野,《标准》将五大艺术学科共同构成了核心艺术标准的整体框架,以帮助美国艺术教育工作者围绕整体框架向着有益于学生艺术能力全面发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并非对个人在艺术学习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简单汇编,而是对艺术过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案例评估以及各艺术学科应达到的学习标准的全面整合,同时也涵盖了幼儿园前至12年级整个过程的多个学段。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的颁布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同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以使每个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都能够达到预期的艺术素养目标,成为具有艺术素养的公民[1]。与美国在1994年颁布的艺术标准相比,新的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艺术学习的持久理解,该标准首次提出了艺术素养的概念,并从五个方面确定了学生终身发展应具备的艺术素养;除了媒体艺术学科的加入,新标准还为五大艺术学科拟定了符合其学科特点的艺术学习过程及相应的落实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新的标准为各艺术学科都提供了相应的评估模型,并在评估中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作为重要参照;同时,新的标准在改善和支持美国学生的艺术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教育理念解析
(一)通过一系列全面的哲学基础和终身目标来定义艺术素养,从而阐明艺术学习的长期期望。为了更加清晰地阐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艺术素养,《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从作为交流的艺术、作为创造性自我实现的艺术、作为连接历史与文化的艺术、作为通往幸福手段的艺术、社会参与的艺术五个方面(见下表1)确立了艺术素养的哲学基础和与之相对的终身目标,以期为美国幼儿园至高中阶段乃至已毕业学生的艺术教育奠定充实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标。表1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关于培养艺术素养的理论基础和目标界定[2]
(二)将艺术过程和锚定标准置于首要位置。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将艺术学习分成了创造、表现/制作/呈现、反应、联系四个过程,并将艺术学习的过程作为评估学生艺术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其中创造、反应和联系是五门艺术学科的共同过程,而制作为媒体艺术特有,呈现为视觉艺术特有,表现(也称表演)则为音乐、舞蹈、戏剧三门学科共有。锚定标准也可以称其为落实标准,是指教师期望学生能够在所有艺术过程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标准》不仅强调课程内容要对艺术过程进行充分反映,同时还指出要加强对艺术过程的划分,这体现在各艺术过程中,《标准》根据每个艺术过程的特点设定了由浅入深的过程要素和与之对应的落实标准,例如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标准:构想艺术的观点和作品、组织和发展艺术的观点和作品、进一步完善和完成艺术作品。根据艺术过程中各要素的的标准设定,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各过程要素的锚定目标是否完成,并为下一个学习过程的目标达成而努力。
拙著《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考察与研究》出版后,学术界的反应颇出乎我的意料。该书是我在浙江台州经过8年田野考察之后形成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我学习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以文本与田野结合的路径从事当下艺术研究的初步尝试。著作已经出版,同行乃至一般读者自会判断其中得失。但是我深知诸多学者对拙著的兴趣并不完全针对拙著本身,学界的反应涉及到艺术学研究方法论层面的重大问题,而有关艺术学研究的田野方法,还需要做一些更深入的探讨。
一评价体系与学术规范
九十年代中期以来,艺术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趋向,改革开放之初非常之盛行的、在“方法热”和“文化热”时期都曾经颇受关注的宏观研究,渐渐失去了至高无上的学术地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则日益受到学界重视。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一批针对个案的田野考察成果问世并且得到学界广泛认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可以视为艺术学研究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转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介入艺术学研究领域,使得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尝试着运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领域极受重视的田野研究方法考察艺术现象,这一方法层面的变化对于中国目前的艺术学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战以来,文化批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是令人瞩目的学术热点,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诸多重要的跨文化研究成果的出版,更令此前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受到普遍质疑。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对中国艺术学研究的影响,也必然导致艺术学研究出现学术与文化视角的转换。这个可能出现的最有理论价值的变化,我将在下一部分论述,这里首先想讨论的是,现代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介入,其意义不止于文化层面上研究视角的转换,它还可能给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带来另外两个方面可能形成的变化乃至冲击。
其一,是有可能导致目前的中国艺术学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成果价值评价体系的根本改变。
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受到教育制度和由教育体系决定的研究者知识谱系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一直比较重视理论层面的探讨。经由苏俄引入的、从德国古典哲学这一思想路径衍生发展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作为其知识和思维方法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本身,长期在包括艺术研究在内的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占据特殊的主导位置,因而,和这一理论背景相吻合的艺术本体论研究,以概念和范畴为核心的抽象的理论探讨与分析,长期以来都是艺术学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方法。英美经验主义传统一直受到排斥甚至批判,对具体对象的个案的、经验的研究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样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是出于对西方学术发展不同趋势的选择,同时也蕴含了中国传统思维方法对当代艺术研究的影响,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体性的、玄学研究路向,恰与德国古典哲学形成有趣的呼应——所谓“小学”在中国的学术传统中,显然一直受遏制,清代成就卓著的“朴学”也被后世的学术史家解读成是由明入清的汉代知识分子对严酷现实的逃避,以及对清代统治者的消极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