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幼儿教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现代教育理念诠释与启示教育理念
其实质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发展观的全面展现。现代教育理念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现代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是教育行动的指导。
1.终身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他指出:“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并不随学校学习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应该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这是使每个人在个性的各方面——身体的、智力的、情感的、社会交往的方面,总之,在创造性方面——最充分地利用其禀赋能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单纯的传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而是努力提高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成长,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好坚实的个性与人格基础。
2“.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儿童为本”是指幼儿教师的保教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以儿童为中心,专业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儿童为落脚点,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1924年,各国签订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言》,强调儿童的身心必须得到正常发展,标志着幼儿教育成为各国政府国际合作的开端。1959年颁布《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各国儿童应当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990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世界各国开始逐渐关注儿童的基本权利,重视儿童教育。“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表明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其身心发展特征及生活状态又与成年人不一样,具有自己独特的身心发展特征,只有在“理解儿童、尊重儿童、重视儿童”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全纳教育最早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潮以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为目标,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全纳教育,不但是保护公民平等接受教育基本权利的重要表现,而且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在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开展幼儿教育。高校(高职)教师作为全纳教育的组织者,如何提升全纳教育视野下幼儿教师业务素质水平,已成为当前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1全纳教育内涵及理念
全纳,顾名思义,指的是“包含、包括、接纳、容纳”。而全纳教育则是指作为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全纳教育主张内容以“强化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被排斥”为主要内容,其基本理念主要表现为:
(1)全纳教育体现出了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应尊重全体公民的受教育权;
(2)全纳教育是对普通教育平等化和多样化改革的主要形式,其以主张民主平等为主要理念;
(3)全纳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提倡所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并且通过合作互助共同提高和进步。此外,全纳教育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促进教育的个性多样化发展。
摘要:2020年的疫情使得网上授课和管理逐渐成为教学和教学管理的主流,各种信息的收集也都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但是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对于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从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的现状和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的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疫情期间;农村幼儿教师;信息素养
在现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素养的培养逐渐成为关键内容,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能帮助老师最大限度形成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和加快教育创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针对于现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加快农村幼儿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是首要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疫情期间农村幼儿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现状
(一)缺乏良好的教育信息素养观念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教育不平衡的现象,尤其这种差距在农村地区表现的十分明显[1]。就拿农村的幼儿教师而言他们普遍对教育信息素养没能成一个准确的观念,很多农村幼儿教师虽然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是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常常遇到无从下手的困境,这导致农村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的形成长期处于落后阶段,这对于农村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我国的幼儿教育起步相对与世界幼教来说是比较晚的。在中国没有幼儿园的漫长年代里,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有贤妻良母要“相夫教子”,“子不教,父之过等等。作为幼儿教育最初的承担者,这些父母们显然没有专门幼教知识,有的只是一辈一辈流传下来的经验,其中有好的也有坏。当然,这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年代,但是另一方面也浪费了幼儿学习和自我发展的大好机会。到近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被誉为“中国的福禄贝尔”的陈鹤琴先生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园,开始了幼教的新探索。一直到现在,中国的幼教界一直都没有停止这种探索的脚步。在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浪潮中,中国幼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幼儿教师的观念也得到了重大的转变。我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幼儿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很长的时间里,幼儿教育只是作为初等教育的附属品,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儿童上小学做好准备,而忽视了幼儿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来,由于大力提倡幼儿教育以及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幼儿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们认为借助各种幼教的手段大力开发幼儿的潜能,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位神童来。所以就从胎教开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后提前认字提前走路,然后又是上英文班,又是上艺术班,给孩子安排了无穷无尽的学习内容,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神童,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头脑灵活、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品质优秀、人格健全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这种教育目的观已经得到普遍的承认,幼儿园的教育开始以儿童自身发展为最终的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的转变直接引起了其他方面的转变。
二、教育内容:幼儿园曾经长期存在着一种惟智现象,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开始进入幼儿园。依照现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的面发展。从最初的重视智育到现在的五育并重,这种转变反映了了中国幼儿教育的一大进步。
三、教育方式:传统观念上,我们习惯与整齐划一,因为这样便于管理。在很长时间内,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跟小学、中学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以前在幼儿园里,老师总会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后,乖乖坐好不准动”;“小朋友跟我读……”然后就一遍一遍的重复;还有上美术课的时候老师会在黑板上画一副示范画,打分是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缚。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儿园逐步屏弃了这种刻板的、不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允许幼儿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允许自由选择伙伴,允许有自己的见解,,推行赏识教育,尽量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尤其是新技术蓬勃发展以后,许多幼儿园引进了多媒体教育手段,使幼儿园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许多幼儿园开始改变以前的“家园不同步”的现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努力做到家园同步,发挥幼儿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时开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其他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从总体上讲,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教育方式是为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服务的。当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相对于以前已经是很大的转变了。
四、师幼关系:在传统的观念中,老师总是权威的化身,老师总是对的。不光幼儿这么认为,甚至连老师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就给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从本质上看,教师与幼儿都是独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严,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学习、游戏、娱乐、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权利,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流情感和看法,虚心征求和倾听幼儿的意见,赏识幼儿的优点和进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种与幼儿对话的师幼观,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要求幼儿教师“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当然这种“蹲下来”的主张并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来,实际上这要求幼儿教师彻底转变自己的幼儿观和师幼观,把幼儿当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的人,尊重幼儿的观念和选择。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真正实现教师与幼儿人格上的平等。
以上是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当然在实际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大胆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真正实现一种“快乐式”的幼儿教育,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一、导以规则
(一)认可规则的必要性
人的基本特征是兼具自然性与社会性。新生个体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却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培养的。其中,导以规则是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诸多习惯,成长为负责任的社会人所必须的。因此,优秀的幼儿教师必然会深刻地认识到规则对儿童的重要性,并且以合理的规则引领儿童。
(二)确保规则的合理性
什么样的规则是合理的呢?判断规则是否合理和必要的依据,是建立该项规则的理由是否充分———是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仅仅为了方便成人。几乎所有幼儿教师,都可以随口对儿童宣布很多规则。但是,如果仅从方便成人的角度出发,就很容易出现苛求秩序、整齐划一的高控局面。比如,有些教师要求幼儿“要像解放军一样坐好,把手背到后面!”殊不知,这很容易导致幼儿单侧肌肉紧张。优秀的幼儿教师引领幼儿的规则是“少而精”的。他们通常特别注意建立三大范畴的规则,即有关法律公德、科学作息、安全卫生的规则。比如,不能打人、按时睡午觉以保证充足睡眠、饭前便后要洗手等。除了三个范畴的规则,其他规则基本上是蕴含在游戏中的临时规则,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修订,让游戏玩出新的花样来。因为规则是必要而不多余的,它自然体现出双重功能———既能够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又能够保证幼儿充分探索世界的自由。规则不仅意味着约束,也意味着自由。只要没有违反规则,幼儿就享有充分的自由,优秀教师不会轻易打断幼儿。如此,就促成了幼儿灵性和社会性的完美合一,破解了不合理规则教育中灵性与社会性此消彼长的两难困境。
二、教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