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幼儿园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案例分析:给她一次实习的机会
(一)给予她一个包容、宽松的环境
首先,考虑到小班孩子安全压力大,大班有的孩子欺生、淘气,而中班孩子相对容易接纳实习生,班导师给妮妮安排到中班实习。其次,与中班保教人员沟通,让她们包容、接纳妮妮,伸出温暖的手,帮助她度过实习期。妮妮在中班实习时,也出现了独自舞蹈,导致幼儿兴奋地模仿乱成一团,早上睡过头,没有上班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班保教人员及时与班导师沟通,班导师及时了解她的情况,给予她帮助。只有班导师、教师和保育员提供包容、接纳、宽松的实习环境,妮妮才能度过艰难的实习期。
(二)挖掘她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妮妮擅长绘画,也能静下心来做一件事。班导师建议她指导幼儿绘画,既发挥了她的特长,也给她一个任务驱动,让她在学中做、做中学。妮妮在指导幼儿绘画中体验到存在的价值,获得了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与同伴交往,建立安全感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而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中尤为重要。游戏材料是进行角色游戏的物质条件,它不仅起着角色的作用,还能增加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因此,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角色游戏材料应合理、恰当。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游戏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此阶段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游戏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游戏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游戏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拓宽了园本课程建设的视角。本研究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园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环境、课程评价。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幼儿园课程建设园本课程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发现我园的园本课程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在学习中,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我园决定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有课程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深人改革。
一、措施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园制定了综合主题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区域活动系统操作模式,创建了多元、丰富、开放的教育环境,建构了一套幼儿发展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案,并创建了课程资源中心。下面主要就区域活动和评价体系进行介绍:
(一)提供多样化的区域活动
论文摘要: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人获得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性别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传统的性别文化仍牢牢的束缚和限制着人的发展,这对现代社会中的幼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对在幼儿园进行合理的、适宜的幼儿性别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次去一个幼儿园大班观摩游戏,主题是游戏材料与游戏的开展,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一个关于“头巾”的细节。
在一个“餐馆”的区角游戏中,笔者注意到了老师为服务员准备的是可戴在头上的挺鲜艳的花头巾,为厨师准备的是白帽子。当三个幼儿(一女两男)走进这个区角后,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三个人都拿起厨师帽戴在了头上。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似乎想起了什么。一个男孩说:“没服务员呢!”女孩没说话,两个男孩一起叫女孩:“你去当服务员!我们戴那个花头巾又不好看!”女孩嘟嘟嘴,也只好去了。
看到这个场景,笔者比较深刻的体会到了游戏材料对幼儿游戏开展的影响,更吃惊于5~6岁的幼儿对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的初步理解。这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幼儿社会经验的限制(到外面餐馆吃饭看到的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女性),更主要的是受到了我们传统性别教育的影响。
当人一出生,就有了生理性别(sex)上的差异,与此同时,人们又赋予了他们社会性别(gender)上的不同期望。世界被鲜明的分为男性和女性。人们毫不动摇的坚信这一信念,并为维护这一区分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从家庭、幼儿园到整个社会大环境,幼儿无时无刻不受到传统性别文化的熏陶。孩子从出生以后,他或她就被期望拥有特定的行为模式:男孩是吵吵闹闹,不守规矩,喜欢捣乱的小淘气,他们穿素色衣服,打扮应该像个男子汉;女孩温柔可爱,顺从听话,她们可穿五彩缤纷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他们的社会角色及其身份早已为他们自身永恒的特征——“性别”所决定好了。男孩子头脑冷静,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时常动脑筋,勇于创新,擅长推理,有领导能力,适合搞科研,当科学家,当管理者;而女孩情感丰富,多愁善感,逻辑思维能力差,不爱动脑筋,但做事细心谨慎,因此适合服务性行业,适合留在家里,应当做家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抱着“性别适合”、“定型的性别角色”这些根深蒂固的概念,将其渗入我们的幼儿教育中。在这种教育下,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形成了他们初步的性别意识,这对他们以后性别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社会角色的理解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学前儿童了解、学习文化最直接、最正规的途径。同时,课程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备了文化的主要属性。在现代教育实践中,由于对“科技理性”的工具性崇拜、社会主流文化的霸权话语、儿童消极接受社会文化的现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反思与构建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透视
(一)课程内容中隐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缺失西方学者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长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1〕这说明,文化有客观的文化,也有主观的文化。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古莱德•克鲁克洪提出了一种文化类型,即隐形文化。他认为,隐形文化是被视为本身的属性并且竭力保持不变的东西,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妙的自我意识之外,人们才能从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寻找、关注隐形文化及其奥妙。主观性、内在性是课程文化的根本特征。幼儿园课程内容中折射出的隐形文化往往最容易被教师忽视,这种文化犹如海上的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使得行船人(教师)难以直觉它的存在,因而潜在着更大的危险。例如,故事《多嘴的八哥鸟》要求幼儿做一个“别人说话认真听、不插嘴、不多事并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孩子;《小猫钓鱼》教育幼儿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小猴子下山》教育幼儿不要因顾此失彼而最终一无所有,故事隐含着“守住所有的,不要冒险”……这些故事都是以成人的单一价值观对孩子进行道德教化。为什么对八哥鸟的“热心”视而不见?为什么一定要泯灭小猫“爱玩”的天性?为什么一定要扭曲小猴子如儿童般“顽皮”的本性以及充满冒险、敢于选择的精神?“这些儿童语言故事注重道德教化及单一价值的传授,忽视多元选择、生活事实及儿童的亲在性,体现了对成人的崇拜及对权威的认同。”〔2〕中国传统教育具有明显的“前喻型”文化倾向,强调稳定,贬抑变化,忽视反思和创新。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造成了幼儿园课程内容隐形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缺失。
(二)课程内容剥离了幼儿的“生活世界”,造成儿童文化的缺失儿童文化是指儿童所特有的和共有的思想方法、心理特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等,是儿童自己决定其标准和价值观的文化。儿童文化诠释了儿童的生命价值和活动方式。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世界。然而,现实教育中为了追求幼儿适应未来生活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幼儿园课程往往指向知识世界,剥离了幼儿的生长家园——论文格式—“生活世界”。鲁迅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对此表现出深恶痛绝:“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国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枯燥死了,只好偷偷翻开第一页,看那‘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斗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3〕直到现在,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依然是被纯化过的以知识世界为核心的,我们的教育是让孩子去适应教育,让孩子去适应教材。幼儿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心体验被严重地分离了。黑板上挂着两幅图,一幅是稻穗,一幅是棉花。老师指着稻穗问小朋友:“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朋友有的说是狗尾草,有的沉默着答不上来。老师说:“这是稻穗,跟我说:稻穗。”然后指着问:“这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是玫瑰花,有的说是水仙花。老师说:“这是棉花,跟我说:棉花。”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选择的内容与现代城市幼儿的生活相距甚远,不能与幼儿现实生活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因而这样的课程内容难以让幼儿获得认知的发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有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对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所忽视,使课程内容难以让幼儿接受。课程内容的儿童文化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游戏精神的缺失。儿童的童话、涂鸦、梦想、好奇、夸张、顽皮、科学探索、泛灵主义、天马行空的发问,甚至一言一行,都蕴含和洋溢着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化的灵魂与内核。当课程内容仍然以社会为指向、以知识为中心、专注于人的理性发展的时候,游戏精神缺失,儿童的童年就消逝了。当孩子们忙碌于经文的背诵、识字、算术、背英语,疲于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的奔波时,儿童的文化已经慢慢消失了。
(三)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同,忽视生成的课程内容生成课程内容一般是指“师幼互动中教师根据对儿童的需要、兴趣的观察及所做的价值判断不断生成课程活动、不断调整课程计划,以及师幼共同建构课程的内容”。〔4〕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主体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儿童不断地表现出其创造性,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常常是出乎成人意料的。而教师往往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多地关注预先选择的课程内容,缺乏对儿童文化的认同,忽视生成的课程内容。例如,中班语言诗歌创编活动“风和云彩”,老师让小朋友观看多媒体演示后,问:“为什么云会动?”一个幼儿说:“因为我在动。”老师说:“还有不同的回答吗?”幼儿说:“我动,云也动。”很多幼儿动了起来,似乎在验证那个幼儿的说法,纷纷议论是风在动还是“我”在动。老师叫幼儿坐好,终于有个幼儿说:“是风吹动的。”老师欣喜地说:“我同意这个小朋友的说法,是风吹得云在动。”从活动来看,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内容是孩子感兴趣的而且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完全可以调整课程计划和活动过程,建构新的课程内容。然而,幼儿园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只重视“教案”、“计划”,关注“预成内容”,忽视“生成内容”;不把儿童看作是发现者,而看作是灌输对象。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在塑造幼儿标准化的行为和反应,无法实现幼儿潜在的发展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锐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对课程实施中生成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关注和价值判断、选择。(四)综合课程内容如“文化拼盘”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儿童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由于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是整体的、总体的,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经验的“整合”。现代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如《纲要》中的五大领域实际上就是某种程度的综合。综合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是紧密的,它所反映的文化绝对不是“拼盘”式的简单相加。然而,由于综合的形式与教师以学科为本的理念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使幼儿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为综合而综合”。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的活动拼凑成综合教育活动,而丝毫不考虑这些不同内容、形式和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课程俨然成了“文化拼盘”。例如,一个“风筝”的主题,就是由和风筝有关的各科活动综合而成的:认识风筝、学做风筝、唱风筝的歌、放风筝……而在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仍能看到分科教学的“影子”。甚至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也要想方设法体现学科的综合。例如,在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认识树叶”活动中,不仅要让孩子观察树叶、说树叶的特征,还要数树叶、画树叶……在热热闹闹、走马观花的形式的繁华背后,一些本应落实的学科目标却再也看不见了。难道综合仅仅是一种形式吗?它不仅仅是一种活动形式,更应是一种教育理念。活动综合的依据不是其他,正是活动所反映的文化本身所应具有的整体性。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