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优秀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摘要:案例教学是提高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论文对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概念和优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市场营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学会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并进行沟通、协调和决策。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营销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面对复杂营销环境综合决策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却能够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营销情境中,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思考。因此,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推进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高层次学员(如MBA)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案例教学法逐渐在医学、商学、教育学等领域推广开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哈佛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1]。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某些典型市场营销事实与现象为教学信息载体,通过再现真实而复杂的企业营销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营销决策能力,并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模式,而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对复杂情境的体验和学员间的互动,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对案例进行选取,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与研究,实现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融合
0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学时较少,如果只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急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政课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为国家培养高养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高职学生仅把思政课当一门课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往往不能把思政课与自身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联系起来,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少[1]。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仅组织学生观看形势教育影片或组织相关活动,其思想认知有限,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已远远不够。国家要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思政课,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也更高,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融合[2],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结合地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出建设案例教学的“三大机制”创新路径,即建立资源整合机制、责任强化机制、多重保障机制,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教学的发展路径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体系;创新机制
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重要课题,高校应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1]。公共管理学学科与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近年来基于公共管理实践展开的案例教学,得到了大力推广,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辟了全新路径。
一、地方高校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应用价值
(一)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公共管理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应用取向的公共管理人才,但长期以来大多教学方式仍是重理论、轻过程,依托传统授课等方式进行,相关的评估标准按照理论衡量指标,与实际情况连接不够紧密。众所周知,在当今急剧变革的风险社会,公共治理面对的复杂情形前所未有,因此,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提高未雨绸缪的预见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需要广博的知识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完整的治理理论体系应用到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才足以担负起公共管理学科的责任和使命,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问题,往往需要多种理论的交叉、问题的复杂、利益的冲突等,但在现实中,存在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教学方式的单一性的冲突,需要加强公共管理案例体系创新性开发。作为独特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特定真实情境为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强调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