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教育案例

优秀教育案例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优秀教育案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优秀教育案例

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

摘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点击阅读全文

机械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以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处理工程实践中伦理挑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工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采用了“慕课预习+课堂讲授+案例讨论+多角色辩论”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展示+海报设计+视频制作”的过程化考核方法并制订了明确的考核标准,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机械工程学科背景且课程思政特色鲜明的案例库,为提高课程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工程伦理;混合式教学;过程化考核;课程思政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工科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又一批能够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具备扎实工程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近年来陆续为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和专业硕士开设了工程伦理课程,并开展了课程建设工作。

1课程现状分析

国外的工程伦理教育起步较早,一些学者提出了“教会学生做出合理的决策”的教育目标[1]。Newberry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具象化为“知、意、情”,即知识目标、理智目标、情感目标[2];Davis将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提高道德敏感性、增进对职业行为标准的了解、提升伦理判断力、增强伦理意志力[3]。在国内,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工程伦理研究”课题,并开设了选修课,标志着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诞生[4]。自2007年起,学界每隔两年便会召开一次工程伦理学学术会议,不断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在科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学者对工程伦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教育实践方面的研究渐热,相关课程逐渐从选修课程变为必修课程,基本建立了工程伦理课程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全国性平台[5]。随着全国高校工程伦理教学的大范围开展,与之相关的课程建设也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课程建设中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各高校工科专业纷纷结合自身学科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工程伦理教育[6];二是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升学生应对伦理困境的能力[7];三是在教学全过程中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8];四是课程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体系,并得出了量化综合得分[9]。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校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要求,开展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2课程建设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市场营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是提高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营销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论文对案例教学法的发展、概念和优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市场营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在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学会面对复杂的营销环境并进行沟通、协调和决策。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营销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并培养学生面对复杂营销环境综合决策的能力。而案例教学却能够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引导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营销情境中,激发学生进行启发式思考。因此,在市场营销的教学中推进案例教学,特别是对于高层次学员(如MBA)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优点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案例教学法逐渐在医学、商学、教育学等领域推广开来。到20世纪70年代,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哈佛商学院的主流教学方式,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被称为商界的西点军校[1]。营销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某些典型市场营销事实与现象为教学信息载体,通过再现真实而复杂的企业营销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营销决策能力,并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灌输模式,而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强调对复杂情境的体验和学员间的互动,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点击阅读全文

企业管理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摘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对案例进行选取,对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与研究,实现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企业管理课程;融合

0引言

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思政课学时较少,如果只通过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力度远远不够。急需提高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思政课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生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通过开展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意识,为国家培养高养素质人才,从而增强国家的凝聚力。高职学生仅把思政课当一门课程,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通过课程考核。学生往往不能把思政课与自身思想素质、职业素养联系起来,认为这门课可有可无,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精力少[1]。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完成教育任务为目的,仅组织学生观看形势教育影片或组织相关活动,其思想认知有限,管理的学生人数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已远远不够。国家要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专业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也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高于思政课,对专业课教师的信任程度也更高,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两者融合[2],会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点击阅读全文

学科素养教学改革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这一问题的提出,一是基于目前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被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二是基于这类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日趋弱化的现状。据了解,除“师范学院”外,大凡设置有教师教育专业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师专升格的。由于学校升格、更名所带来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的变化,这类院校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不论是从教育管理层面(如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教育类专业招生计划限制等),还是从教育教学实践层面(如有的学校将教育实习时间缩短等),教师教育类专业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这类院校中的师范专业已经被“XX专业师范方向”所取代。

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教师教育素养弱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弱化。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老师、学生均认为,师范方向学生毕业后不一定当老师,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专业思想教育,更没有过去那种“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认识和准备,学生主动学习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下降。二是教学内容弱化。教育类课程教学时间被压缩,由过去每门课程5472学时,一律压缩至每门课程32学时。教学时间少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理论深度就难以保证。三是教学基本功弱化。这主要体现在缺少课堂教学技能实践训练,学生的课堂教学基本功欠缺甚至基本没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10年,“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如何突出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中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师范性”,确保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质量,使师范专业学生学有所获呢?笔者认为,在加强专业基础、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学科教学素养培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二、学科教学素养结构分析

对学科教学素养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学科”与“教学”的素养,即“学科素养”与“教学素养”的结合;一种是“学科教学的素养”,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等各类学科教学的素养,其实就是教师教育各专业的教学素养。本文讨论的是后一种解释。“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学科素养是学科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拥有的知识与思维模式;教学素养是指学科教师对教学过程拥有的体验与思维模式。”学科素养往往表现为学科知识的多少与学科思维的成熟程度,可以通过对学科知识的阅读与掌握,通过对学科经典实验的验证式体验来充实和提高。学科素养一般在大学专业学习中获得,而教学素养,“不管是数量上的多与少,还是获得过程的困难程度,都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话题。教学素养的习得比学科素养更为困难。”论者同时指出,教学素养一定要通过实践,尤其是教学实践体验与教学研究,才有可能得到最终提升,教学知识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只能为教学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J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在这里讨论的其实是学科教学的基础素养。阎苹和张正君论述了“教师基本素质”的基本结构,包括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具体包括专业知识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文化科技知识等)、现代教育观和教育能力等。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