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元管理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企业管理论文 在管理学的几个主要分支中,战略管理学(StrategicManagement)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一般认为只有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战略管理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在商学院里,战略管理学在此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今天,战略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一样,被视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战略管理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通过在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做出的。
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管理学刊物上发表的战略管理论文进行检阅,试图对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进行评估。在进行调研与分析之后,我们选取国内两份典型性管理学刊物《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对它们2003年全年中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研究。
战略管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战略制订与实施、战略规划与决策过程、战略控制与报酬制度、资源配置、多元化与组合战略、竞争战略、合作战略、总经理的选择及其行为、以及高层管理团队的组成与机制。按照这些标准,我们分别从两本刊物的论文中确定二十三篇(《管理世界》)和十九篇(《南开管理评论》)战略管理论文。
我们发现,第一,国内战略管理学研究从内容上讲尚停留在学科“边缘”。
出现频率最高的题目属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董事会”这一类,共有约11篇论文;其次为“竞争力/竞争优势”类与“跨国公司/国际战略”类,各有6篇左右;其他至少有三篇的还有“创新”类和“企业家/职业经理人”类。
如果把这一结果与前述的战略管理学的“领域陈述”相对照,可以看到本领域内一些最基本的课题,例如属于战略内容的行业分析、战略组别、商务层战略、横向多元化与纵向一体化、合并与兼并等,以及属于战略过程的决策机制、结构选择等,均未得到应有的位置。
[摘要]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呈滞后于公共管理发展需求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社会调查课程不足、学生缺乏实地训练、重政府管理议题而轻社会议题、重文献研究而轻实证调研、重政策建议而轻问题意识。由此产生关于公共管理的理解与认知偏颇、毕业论文深度不足、求职中核心竞争力不足、就业后难以胜任调查工作等后果。基于此,应从塑造大公共管理格局、增加调查类课程、发挥本科导师制作用、重视问题意识培养、扩大学科间交流等入手,以改进社会调查能力培养路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调查;能力培养;改进路径
公共管理是公共部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提供公共产品的活动[1]。随着公共管理事业的蓬勃发展,各领域对政府行政人员、公共服务从业者、社会机构成员等公共管理队伍的社会调查能力要求与日俱增。各门不同的社会科学在研究的基本逻辑、原理、原则、程序和要求上都是一样的,只是各自所侧重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略有不同[2]。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N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承担着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输送管理人才的重任,本科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状况关系到公共管理人才培育质量和职业胜任能力。所以,基于近年N大学教学经验,归纳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问题及其后果,提出相应改进路径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一、公共管理本科生社会调查能力培养问题
(一)社会调查课程不足,且以理论性为主
公共管理学科实地调查能力培养课程较少,甚至呈现系统性缺失问题。以0—1学年第一、二学期为例,教学方案中没有和实地调查相关的课程,理论相关课程共有“社会研究方法”(公选课,共2学分)“应用统计”(专选课共2学分)“管理定量分析”(专选课共2学分)三门课程。但教学活动中,“社会研究方法”是以理论性讲授为主,几乎未涉及实地调查的具体应用及操作,大部分学生也仅将该课程视为一门普通选修课,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核心课程。而“应用统计”和“管理定量分析”完全是围绕量化数据分析技术来安排,没有设置数据收集所需的实地调查环节,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实地调查能力的作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事局,副省级市人事局,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人事部门:
为促进人事系统公务员队伍和人事工作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一批适合政府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经研究决定,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参与高校MPA研究生教育工作。根据《2006-2010年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06年由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各开办一个人事系统MPA研究生班,每个班设两个专业方向,先行试点,以后每年逐步增加招生数量及专业类型。
在人事系统逐步开展MPA研究生教育,是“十一五”全国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组织提高人事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有计划调整人事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加强人事干部能力建设、提高人事部门的管理效能的重要措施。
各地区、各部门人事部门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人事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每年有计划、有比例地选派人事干部参加人事系统MPA研究生在职教育。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专业设置
根据人事部的中心工作、人事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今年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人事系统招收一个班(30人),设两个专业方向:“公务员制度与公务员管理”和“公共组织薪酬管理”;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人事系统招收一个班(30人),设两个专业方向:“政府机构绩效管理与评估”与“公共组织薪酬管理”。
一、近代行政学教育的起点——时务学堂的“公法”和“掌故”专门学
湖南大学历史上的近代行政管理学教育的发端,应归功戊戌维新时期陈宝箴巡抚在湖南期间的两项重大举措,即由熊希龄筹办时务学堂和由黄遵宪草拟《改定湖南课吏馆章程》。前者是湖南第一所新式学堂(1897年10月~1899年3月),梁启超设计的《湖南时务学堂功课详细章程》,规定学生先学“普通学”(含今文经学、诸子学、中外史学、公理学及粗浅数理化学)半年,再分科学习“专门学”,包括“公法学”(宪法、民律、刑律等,及与国际接轨的交涉、公法、条约章程等),“掌故学”和“格算学”三个专业。这里的“公法学”和“掌故学”属社会科学,其实就是培养司法、行政管理和法制、政策研究的人才,与现代法学、政治学以及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相对应。
失败,时务学堂改为求实书院(1899年3月~1902年2月),尽管仍然分科教学,但其内容有所倒退。一年后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次年签订《辛丑和约》,清廷不得不推行“新政”,建立学部,实施“壬寅~癸卯”学制,即“钦定”和“奏定”《学堂章程》。新任湖南巡抚赵尔巽积极执行,将岳麓书院(1903年6月改名高等学堂)和求实书院(1902年2月已改名省城大学堂,1903年3月正名为湖南省官立高等学堂)在1903年冬合并为湖南高等学堂(1903~1912)。
湖南高等学堂是湖南大学前身之一,其前期省城大学堂第一届学生有60%选送赴日留学,回国后成为新学骨干;然后是高等学堂时期,先办预科(相当于高中),1908年秋才办正科(本科),该年只招文科生,1909年开始招工科生,到武昌起义,长沙首先响应,文科生提前毕业,学堂停办,工科生改送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和湖南高等师范学校继续学习。所学课程,文科的预科即加习法学、理财学(经济学),到本科阶段更加突出政法专业特色。从培养行政官员的角度考察,时务学堂学生除杀身成仁的众多烈士以外,有多人担任过政府或公共机构的都督、督军、教育总长、工商部总长、全国商会会长、陆军部次长等多种职务,可见效果显著。至于湖南高等学堂培养的学生,则有担任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陆军部司长、国民党会计部长、铨叙部副部长、监察院监察使、省教育司长、教育会长、财政部次长、法制局参事、大学校长等职务的多位人士。一所地方高等学校能有这样的成绩,在全国可居先进地位。
二、近代行政学教育的发展——湖南法政学校的崛起
清末民初湖南教育界培养的中等学校以上的学生,几乎有一半是法政学校(堂)毕业,这反映了科举制瓦解前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转而想从新式学堂获得做官的资格,因之法政学校(堂)门庭若市,它们是湖南大学法科(内含政治学)的前身。由课吏馆到湖南仕学馆(后者存在于1904~1908,1906年附设法政速成科),再到湖南法政学堂“官校”(1908~1910),这是一支。另一方面,还成立了湖南公立法政学堂(1906~1908),湖南法政学堂“绅校”(1908~1910)。这两校合并为湖南官立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一法政学校,这是第二支。还有第三支,称景贤法政学堂(1910~1912),后改名湖南公立第二法政学校。第一、第二法政学校在1913年再合并为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又吸收进第四支,即湖南公立法律学校(1911~1914)。这样组成的“湖南法专”就一直办到1926年,终于与“湖南工专”、“湖南商专”合并组成湖南大学(参见本文末尾所附示意图)。这些法政学校的课程,越到后面越完善,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年司法和行政管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础和专门知识,大致分为中外文、政治历史地理、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农工商业政策等,必修选修共44门之多。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在于实现教育生态结构的最优化和教育生态功能的最佳发挥。卫生事业管理学这门学科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然而在本科生教学中,课堂上主要以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为主,实践为辅,而事实上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和理论学习出现了严重脱节,因此出现了生态失平衡,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研究出发,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为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全新途径。
1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中的生态平衡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应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使其能够养成一个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水平,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提高这些未来卫生事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生态学的多样性和主导性原理认为,一个成熟的体系要有多元化的结构和多样性的要素,才能增加稳定性;务必有优势的要素主导,才有发展潜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教师的多元角色定位,同时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了教学活动,二者作为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生个体、整个班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各个因子形成了一个相互依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动往往都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从而对整体的教学结果产生影响。根据教育生态学中的“限定性因子定律原理”:在教育生态环境中,近乎全部的生态因子均可能成为限制的因素。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分析每一种限制因子。
2教育生态学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创新
教育生态学的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创新,是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多种教学共存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创建动态平衡的教学系统。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1教学观念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