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月测考试总结

月测考试总结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月测考试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月测考试总结

教育局中学高考教育计划市

一、学生情况

我校参加*年高考的应届生809人,入学时录取线是640分,只比当地重点中学高3分。而且这届应届生中,由于选修专业的动员工作做得不够好,加上多年“3+X”高考报考的惯性,最后选报理科学生426人、文科学生383人,但高校理科招生比例较大,文理科学生的比例未适合新高考的招生比例,这给*年的备考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目标与任务

在应届生809人中,明年高考力争上第一批线89人(上线率为11.1%),第二批线以上388人(上线率为48%),总分争取有668分,各单科争取有138分以上,总分600分以上超过28人次。

三、高考备考设想

(一)加强对新课标、新高考方案的研究,切实提高备考的效率

点击阅读全文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

创建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统一高考”),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自建制以来,统一高考虽经历了“”的劫难和社会各界不时的诘问与非议,但仍因其公平、高效等优点,得以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上相应地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与此同时,在考试内容特别是命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由于高考制度影响重大,加之采行了50年之久,利弊都十分明显,使高考改革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不时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被动境地。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改革的思路,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以助益于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谈谈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高考的建立——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创举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后,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来,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办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不过,民国时期也曾短期采行过统一招生的办法。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性教育失业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上海各院校除外)。到1940年,实行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私立学校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实行自主招生。[1](P674-676)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办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05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有效地控制了高校科、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区域公平,同时加强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提高了高校新生质量。

1949年,为执行“暂维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保证教育上的衔接与过渡,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为减轻在外地招生的工作量以及为外地考生提供方便,委托外地高校代为招考,但命题、阅卷、录取均由本校负责)[2]外,当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

由于各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低有别,单独招考造成许多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与考,更为了克服建国之初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使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3]。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体现了过渡时期招生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但总的看来,1950年度的招生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校一次招生即招满足额。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4]在这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一招考的学校达149所,比例高达69.6%,在前一年度36%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5](P254-265)当然,该年度的统一招生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各大行政区的生源不平衡,又没有作必要的跨区调剂,导致生源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不足额。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统一考试初始阶段经验缺乏的原因,也有当时各大行政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点击阅读全文

高考改革历史现实

创建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以下简称“统一高考”),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自建制以来,统一高考虽经历了“”的劫难和社会各界不时的诘问与非议,但仍因其公平、高效等优点,得以沿用至今。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上相应地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尝试。与此同时,在考试内容特别是命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由于高考制度影响重大,加之采行了50年之久,利弊都十分明显,使高考改革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不时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被动境地。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改革的思路,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以助益于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谈谈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高考的建立——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创举

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后,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来,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办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不过,民国时期也曾短期采行过统一招生的办法。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性教育失业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上海各院校除外)。到1940年,实行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私立学校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实行自主招生。[1](P674-676)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办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05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有效地控制了高校科、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区域公平,同时加强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提高了高校新生质量。

1949年,为执行“暂维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保证教育上的衔接与过渡,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为减轻在外地招生的工作量以及为外地考生提供方便,委托外地高校代为招考,但命题、阅卷、录取均由本校负责)[2]外,当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

由于各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低有别,单独招考造成许多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的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与考,更为了克服建国之初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使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行招生”[3]。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体现了过渡时期招生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但总的看来,1950年度的招生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校一次招生即招满足额。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4]在这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一招考的学校达149所,比例高达69.6%,在前一年度36%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5](P254-265)当然,该年度的统一招生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各大行政区的生源不平衡,又没有作必要的跨区调剂,导致生源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不足额。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统一考试初始阶段经验缺乏的原因,也有当时各大行政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点击阅读全文

自来水厂外出学习工作汇报

光阴荏苒,转眼2014年即将过去,展望2015年,回首2014年来的工作,我在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公司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一年来的学习与工作,工作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工作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积极引进新技术,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为促进我厂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员工技能水平。根据公司决定,今年三月积极组织测漏办三人前往外地学习先进测漏技术,并到单位自来水司学习实践操作。

二、重视职业教育,增强职工责任意识

今年4月18日,组织公司全体供水营销工(抄表员)在九楼会议室为期一天的抄表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使供水营销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岗,提高了对抄表业务和专业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在以后的工作中还会加强供水营销工在抄表业务方面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难题的能力的培养,加大学习型组的工作力度。

三、常抓水源管理,保障饮水安全

点击阅读全文

铸造实习管控探索

本文作者:马春利翟改华范建明崔伟清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铸造实习安全:安全是赢得铸造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铸造实习安全包括铸造实习用设施与设备的安全性,学生实习操作的安全性等等。他们除了讲《铸造实习安全技术要求》以外,还在前来实习的每批学生中指定一名安全员用来协助指导教师督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出勤情况、学生思想情绪及身体变化等;每天组长带队对现场设备及场地巡视检查,检查工作包括确保浇注环节,熔炼炉电器控制回路及控制器、石墨坩埚、造型机及空压机、所用浇包、扒渣工具、手套,鞋套等。发现问题,立即报告相关人员或部门进行处理。并做好记录。

设施与设备:几年来,随着热加工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加大,铸造用设备随之增加。铸造实习环节先后添置了造型机,熔铝炉及备用熔铝炉。实习场地由原来的100多平米增加到350多平米,布局合理;手工造型平台的制作具有瞻前性,即工位设计上留有一定裕度。最多时可满足40个学生同时操作。如何充分调动这些设施和设备,使之合理有效的使用呢?他们的做法是,加大对设备的日常巡视检查力度,有问题作及时处理。目前,一学期内,除保养时间外,设备基本上没有闲置的。

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满意度:他们认为实习质量的好坏,不但与教学硬件和软件环境、学生完成的铸件质量有关。还与学生的实习兴趣是否被激发有关。在实习中学生是否变被动模仿为主动思考、主动求索。为此他们利用课堂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或示范讲解的机会,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指导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创新思维。在评教层面上,他们要求学生实习结束离岗前在《铸造实习满意度评价表》上对“教学硬件环境”及“授课老师”进行: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选项进行无记名单选。同时,还增设了铸造实习意见箱。并定期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类教学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

质量控制依据

教学组指导教师结合砂型铸造实习中的备课、讲课、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试等环节,制定了各类相关实施细则,这些细则涵盖上述质量控制观测点。包括《铸造实习安全技术要求》、《造型工艺规范》、《熔铝炉操作注意事项》、《浇注工艺规范》、《电炉操作规范》、《课堂讲解与现场示范指南》、《教师现场巡视指南》、《任课教师的分工与合作》、《教学质量自查互查例会制度》、《接受上级检查与信息反馈制度》、《课堂教与学互动指南》、《实习现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及《铸造实习中机类和非机类的评分标准》等。

点击阅读全文

相关期刊更多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地震局

录井工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