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预防医学专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当前,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受到普遍重视。同时,对照医学教育认证标准,“预防医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以湘南学院为例,贴近职业需求吸纳了临床与预防结合新理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围绕社区临床预防服务开展实验实践教学,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统合课外活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契合点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合作,以落实学生学习中心地位为聚焦点统筹多途径立体改革等。
关键词:医学教育认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预防医学”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之一,其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1]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卫生服务也从临床个体的治疗向群体预防—保健—健康促进—主动服务方向转变。目前临床专业教学“重临床、轻预防”的传统思想和行为依然存在。师生思想上的不重视以及课程教学设计的不合理等,导致“预防医学”课程没有真正被临床医学生掌握,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1医学教育认证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要求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主要目的一是评判教育项目是否达到基本的质量标准,二是鼓励医学院校不断改进与完善以促进教育质量发展。[2]这种质量评价机制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倡导和推动的质量保证模式。[3]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是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以下简称《标准》)。《标准》明确指出临床医学专业必须安排公共卫生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知识和技能。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应积极开展纵向或(和)横向综合的课程改革,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确保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培养和支持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为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医疗人员及学生团队合作提供跨专业的学习机会。
2对照《标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摘要]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文章探讨了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学生安全教育不足等问题,结合国内高校实验室先进的安全管理经验提出建议,以期降低安全风险,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安全管理
近年来国内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如:2018年12月26日,北京交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系学生在做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科研实验时,实验现场发生爆炸,造成3名参与实验的学生死亡;2018年11月11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一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多名学生被烧伤;2015年12月,清华大学一博士后在使用氢气做实验时,突发爆炸引发火灾事故,导致其当场死亡。这一系列发生在高校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对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随着“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1],当前就如何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其长效机制建设,保障实验室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已成了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命题。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是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一所综合型实训基地,根据笔者多年在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的工作经历,结合国内其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先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提高和完善本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尽可能地降低安全风险。
一、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预防医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试剂、生物样品、各类仪器设备以及各种气体高压钢瓶,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实验室废弃物,若个人防护和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不但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导致实验人员人身伤害。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险化学品使用和管理安全隐患。目前,海南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承担着多门课程如“环境卫生学”“卫生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的实验教学任务,在教学实验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用到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如毒理学教学实验中使用到的有机磷农药、甲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乙醚、酒精、盐酸、硫酸、高锰酸钾等,这些危险化学品若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火灾,甚至造成人身伤害。另外,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尤其是面向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由于实验方法多样,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较多,再加上学生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实验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如: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在日常安全巡查时发现,在某些开放实验室的通风厨和实验台上,学生存放着一些危险化学试剂,如无水乙醇、浓硫酸、盐酸等,一旦这些危险化学品出现丢失的情况,恐怕会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
【摘要】培养应用型医学生是当今医学生教育的新目标,根据本科教学不同环节具体特点,融入不同形式实践教学,培养预防医学本科生公共卫生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认识、自我完善、不断创新等多方面能力,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实践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医学人才培养
1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实践教学形式
1.1理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思维教师通过导课引入案例“抛砖引玉”,以案例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理论课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同时提出预防或控制(预防观点,群体观点)此类事件发生的措施和手段。通过此阶段的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由只传授知识到传授知识与能力发展并重的转变,逐步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过渡;同时培养学生“以案例为中心,培养公共卫生思维”推理能力,为后续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铺垫。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1)案例内容多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重大的、经典的历史事件,具有时代性的、当前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科幻电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关注度高的题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兴趣。(2)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穿预防医学的“预防观点、人群观点、环境观点”和“一个思考方法”的思想,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3)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执业医师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1.2三层次实验课类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1.2.1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技术技能。如《环境卫生学》实验“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测定”,实验包括实验室的经典测定方法——碘量法和现场快速测定的墨水法;同时让学生掌握了实验室日常和突发事件现场处理的两种方法。1.2.2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联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根据案例纵向运用一门课的理论知识,横向运用相关联课程的理论知识。如“职业中毒的案例讨论”,纵向涉及《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中的第三章《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第四章《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第五章《职业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的职业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预防/控制的完整过程;横向涉及流行病学职业现场调查,职业有害因素与健康效应关系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内外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职业中毒解救中的毒理学机制。1.2.3设计性试验培养学生“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如实验“环境中噪声评价”,学生自行设计选择某一职业环境或生活环境,通过现场勘察,设计采样点、采样时间,撰写实验方案,合理分工完成不同场所噪声的测定,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噪声的来源,提出预防/控制措施。1.3项目带动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学生通过5周系统的专业实习实训,将专业课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数据统计与信息处理能力、危害因素检(监)测与防控能力、毒理实验技术与评价能力、人群健康促进与评价能力、突发事件应急与处置能力以及卫生执法的分析、判断、指导和处理能力等“六种能力”。学院还通过“大学生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经常举行大型的公益宣传活动,如艾滋病防治知识、世界环境日、慢性病的防控、职业病的监测等的宣传;每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前都进行充分设计准备,实地考察走访,与相关部门做好沟通联系,认真修改活动方案,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做到计划科学合理、操作切实可行。多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责任感、组织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并赢得了社会的的赞誉与好评[4]。1.4结合专业设计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和创新性学生在第九学期进入毕业论文的设计、实施和撰写阶段。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所选专业教师的课题,自主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的学生在自主完成资料查阅、现场调查、样品采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精神;获批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校长基金项目”的学生,通过课题的申报和完成能从中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养成;与此同时学生通过书写、修改结题报告、科研论文,培养了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为今后在工作岗位中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教学体会
2.1客观环境良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一。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准备出不同的学习实践环境,比如实验课教学中,注意专业课程中横向联系,基础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应用型课程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实习实训环节,多为学生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毕业论文环节,学生根据前期学习兴趣、实践方向、工作意向自由选择带教教师,为进一步投向社会做好准备。即低阶段(教学实践)专业基础内容帮助学生塑造理念;中阶段实践操作课程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动手技能,高阶段锻炼和实践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6]。2.2教师环境师资队伍的素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在知识储备方面,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学科间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能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合适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自主创造热情的引导者[5-6]。因此,作为一个有素质的教师团队,应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实践技术的传授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者等;才能有效保障培养的高素养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的质量。2.3学生条件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和作用对象。只有他们充分认识到实践环节对其能力培养,就业选择的重要意义,才会主动去学习和实践与教学实践有关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在学生在读不同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其意识到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意义;比如入学阶段,通过《预防医学导论》课认识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公共卫生思维;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和实训阶段,贯穿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贯穿就业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选择论文研究方向,锻炼与之意向职业方向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就业信心。总之,通过“夯实基础理论、强化能力培养、培育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指导,构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预防医学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1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基础条件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学生为皖南医学院近5年学习预防医学课程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法医学、麻醉医学、影像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等。教师:2006年以来教授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系授课教师。
1.2方法
采用定量和定性调查的方法,调查内容包括:①教师主持的各类科研、教学研究课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情况;②教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情况与成果;③指导大学生论文情况;④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情况。1.3统计分析调查结果由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分类变量资料由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