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运维项目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问题分析与建议
多年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好相应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查找问题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配合与组织协调。目前信息系统项目大部分都采用数据库加前台显现(B/S或C/S)结构的方式。很多信息系统项目都涉及到服务器、小型机、数据库、网络及中间件、应用业务等诸多方面。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如何协调好相关部门和相关技术人员共同查找问题,对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提出要求,比如用户反应某信息系统运行较慢,可能的会有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系统本身等方面原因,要快速排除故障,需要协调好相关技术人员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能涉及到多业务部门的情况,比如车号识别ATIS系统涉及到:车辆、车务、通信、调度、信息等业务部门,快速排除故障,解决相关问题,需要运维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做好部门内部的纵向协调和不同业务处室之间的横向协调。
二是加强运维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一线运维人员的作用,提高业务技能,调动积极性。信息系统的运维离不开一线人员的工作,特别是站段相关人员,他们直接面对生产,是相关信息系统的直接监控者和问题的第一处理者。铁路部门一直以来站段信息维护人员普遍收入相对较低,对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高,站段一线运维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相对偏低。平时信息系统在运行稳定时,运维工作相对轻松,同时工作环境相对舒适,给人的印象是运维工作不太重要,受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调动一线运维人员的积极性对于适时的排查隐患、即时的故障处理与反馈很有必要。相关的业务领导部门可以每年定期举办相应的培训或相关的研讨班,大家交流自己的工作心得,共同提高。对于共性问题,比如服务器、小型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网络和中间件以及安上海铁道科技2013年第2期铁道集锦106全管理等,举办专题的培训班。相关信息系统的管理者要完善技术沟通的渠道,要让运维人员有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建立问题处理知识库,提高运维效率。
三是重视机房环境建设,做好机房基础设施。多年的信息系统项目运行的实践表明,大型的信息系统项目故障大部分都与机房环境密切相关。这里的机房环境,包括机房电源及UPS、地线、制冷、防雷设施等。良好的机房环境是服务器、小型机和路由器、交换机平稳运行的基本条件。一旦这个基本条件出现问题,必定影响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营,即便是再高深的软件专家也无能为力。在这方面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机房零地电压偏高,达不到机器需求;有的信息系统机房只有一路电源,无两路电源;UPS常时间没做过充放电;无空调等制冷设施;雷击高发区的机房相应的防雷设施不到位等。因此,对于比较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要加强机房环境设施的建设,平时对口部门要做好相应的检查。只有基础工作做得好了,才能谈得上相关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
四是做好备份应急和风险防范工作,确保备份系统能真正发挥作用。要保持好信息系统项目的平稳运行,平时须对系统项目做好备份,并且要尽可能做到备用的东西处于可用的状态。比如双机cluster,要保证在用的主机一旦出现故障时,备用机器能正常接管,保持信息系统的不间断运行。在保持好机房环境的情况下,信息系统项目发生的其它硬件故障大多数不可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信息系统项目的不间断运行,必须要使备份能尽快顶替上去,因此平时对备份系统的检查就很重要。如果是冷备,还必须要保证备份机器上的应用软件版本与主用的一致。对于相对重要的信息系统项目,在系统运行相当一段时间以后和重要的时间节点前,可组织相应的切换演练。适时重启服务器,可解除软件可能产生的系统死锁,释放相应的系统资源,同时也检查了备用机器的接管状态。对于比较重要的、不能间断运行的信息系统项目,例如客运售票系统等,要做好相应的灾备建设。六是完善监控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反应体系。信息系统运营项目的监控不能完全依赖人力。大多数运维人员都遇到过夜间或周末必须赶到机房处理故障的尴尬情况或是重要的节假日,不能离开市区等要求。为把故障出现时的“救火”变成平时的“防火”,相关的信息系统项目可以参考引入自动检测,例如网络设施可以通过SNMP协议检测到网络的状态,以此判断网络通断。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亦可以相关的日志检查有没有报错。如果有异常,及时给相关人员发出提示。可考虑引入短信或电话自动转发机制。一旦出现异常,自动把相关的短信内容等转发到相关负责人的手机上,增强运维系统的响应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软件检测信息系统的运行,是要牺牲相关系统的部分运行效率为代价的。同时运维管理人员要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响应。对于应急故障的处理,管理人员要协调好故障的配合检查,在追究故障原因的同时合理安排相关技术负责人的业务能力培训,故障的处理以尽快恢复生产为第一要务。重要的信息系统机房可以考虑引入互联网接入铁路网的联入方式,加快故障的响应处理时间。借助于建立的知识库和完善的检测手段,建立科学的快速综合反应体系。
为了解决当前国际高速铁路需要大批高技能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的现实问题,职业教育需要实现育人模式的创新。本文以国际高速铁路为例,对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协同培育的路径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这一模式与专业性质相吻合,发挥协同培育的优势,确定科学的方法来指导教学,以期为国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培育提供参考。国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校内与校外、学生与社会、课上与课外,教学需要精心设计规划,确定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国际高速铁路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协同培育不能沿用原有的方式方法,需要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提出新的教学模式。
一、国际高铁人才协同培育的必要性
1协同培育切合高职学校的实际
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工程建设与运维人才的协同培养以建构主义为基础,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动性。这在当前国际高速铁路工程的发展中,结合人才的实际培养和需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铁路教学采用合作训练,实现创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1]。铁路专业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实现工学结合,加强学科建设。
2协同培育可以推动教学改革
协同培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知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将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工程建设和运维的许多理论基础是抽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效果,又要起到教学的作用[2]。协同培育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跟当下的高职教育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整体方向高度契合,而这也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同培育创建了真实的场景,借助实际项目来完成实践,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
[摘要]在建筑设计、运营和施工中,BIM技术优势突出,但却很少有项目在运营环节应用BIM技术。为了更科学地使用BIM技术,本文用集对分析的方式,通过对BIM技术理论、绿色建筑运维管理对BIM技术使用的现状、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运营环节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提出利用费用效益理论分析,对BIM技术的投入采用费用指标、效益指标的指标系统,解释处理办法和计算办法。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筑;运营阶段;运营效益
当代社会背景下,生态经济理念与绿色环保已深入人心,我国建筑领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也发生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绿色运营模式。对企业而言,采用环保和绿色运营的模式,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回报,同时也无经济负担,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技术并非绿色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其规模化的关键在于保障运营机制合理性,以此实现各方利益平衡的目的。如今建筑领域把精力投入在大型项目建设,较少关注绿色建筑经营研究。但作为数字模型的BIM技术,凭借将建筑功能特性与物理特性相结合,以及依靠模拟能力与信息集成,实现了模型的深化发展与设计,广泛运用在当今的绿色建筑领域,体现绿色运营的环保、可持续特性。
1技术理论介绍
1.1BIM技术
BIM技术,实际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在20世纪70年代,该技术已经使用。从广义层面来看,BIM技术从技术、过程以及政策等角度出发,共同作用形成项目数据管理。从狭义角度来看,BIM技术将项目有关信息集成,以三维技术为支撑,构建数据模型,是数字化的功能特性、设施实体化表达。BIM技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高效性等优点。
1.电力企业信息化项目验收基本要求
1.1项目验收依据
信息化项目主要依据项目成果和项目文档进行验收。项目成果主要是指经项目建设后形成的信息系统以及其他项目交付物。项目文档是项目交付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合同、项目技术文档、项目上下线文档等等项目建设过程文档。
1.2项目验收条件与方式
电力信息化项目完成合同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经用户认可后,可提出开展项目验收。针对建成信息系统的信息化项目,需上线稳定运行三个月并经业务部门认可后,方可提出项目验收申请,验收后移交运维,纳入企业信息系统运维统一管理。信息化项目验收工作可视具体情况,采取现场考察、书面评议、网络评审、专家会议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
1.3项目验收内容
摘要:通过系统借鉴T/CAPE10001—2017《设备管理体系要求》和AP913《设备可靠性管理程序》,建立和优化针对大型企业设备前期管理、初期管理、运维期管理、后期管理的全寿期标准化管理体系。确保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符合法律法规及标准要求的同时,促进企业设备管理体系持续完善、设备管理能力持续提升。
关键词:大型企业;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建设
1引言
设备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是安全环保与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降本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现代化程度与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某大型企业生产模式复杂,兼有流程型和离散型特点;涉及业务面广,涉及工程项目、科研管理、生产运行等;经营时间较长、设备种类繁杂,包括各种类型的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且设备技术水平呈新旧共存状态;设备数量巨大,通常高达几十万台/套;设备较为分散,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点;每年设备维护与投入费用巨大。鉴于上述特点,针对该大型企业,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设备管理模式,确保方针目标明确、指标体系健全、前期规划科学、初期运行规范、运维管理精细、后期管理到位的设备全寿期管理体系,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完整的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大型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设备制度及标准体系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