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材总结

语文教材总结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语文教材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语文教材总结

语文教育大学语文论文

一、如何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育的重心在小学和中学,从小一旦没有受到好的语文教育,语文基础知识没有积累,大学阶段再开设语文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其实,大学语文并不是中小学语文的延伸。大学语文应以培养大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为主,还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一直难以定论。工具性、人文性比重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安排上一直无法取舍。在本科院校中,目前语文教育现状是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人文教育比例过大;高职院校则是恰好相反,只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教育。现在很多大学普遍要求语文课能尽快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问题,这种要求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语文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想在很短时间内很少课时下大幅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不切实际的。大学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用,当然也不宜太脱离现实,不笼统讲人文性,如果脱离了生活,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是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其所体现的学识、文风、情趣等人格涵养。大学语文定位目标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其他学科打下基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全面创新发展和继续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真正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语文老师用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和科学程序,组织实施严谨的既有线性顺序又有层次梯度的言语表达与理解技艺训练,用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言语经典去浸润感染、陶冶同化我们的莘莘学子,就是“真”教真语文。可是现在的大学语文课堂要么多媒体声光电,要么野外体验考察,要么一味多读多写多练,都不是真正语文教法。首先,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强调学生的整体感受,一定不要抛弃学生的感受来单纯讲文章的具体技巧。其实,也就是老师不要把教材的内容都讲出很有道理,而是首先要让学生们自己去体味感受,如果丧失了体味感受这一步,在教学中就没有把文章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所以,第一要让学生们体味到这篇文章是好文章,是美的,然后再讲具体技巧;假如是议论文,就让学生先认同它讲得有道理,被文章的道理折服。反之,学生还没有被折服或产生疑问,你便硬讲它好它有道理,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不合逻辑的。当然选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数是公认的好文章,但学生并没有认同,我们不能说专家教授承认的好文章,学生就要承认,这是说不通的。其次,语文不是定性的学科,大学语文老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在语文中,对一个概念思想的理解没有一个固定内涵,也就是它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个教学思想很重要。孔子的教学思想是每位大学语文教师应效仿的。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感悟人性,这些是大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调动起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大学语文教材存在问题乱、杂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教育机制研究

2014年,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说:2000年后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新时期的高校转型对地方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任何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来进行,除此之外,大学语文教材应走出重复雷同的怪圈,形成自己的特色,让地方文化走进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发掘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要以人文性为基础,注重大学生“精神大厦”构建

主席曾说“人要有点精神”,实践证明,“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任何物质力量。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物质的日益丰厚,人们过度的追求物质生活,造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荒芜。“在不知不觉中,我们这个社会走到了一个理想主义遭到普遍耻笑的年代,曾经拥有思想巨人的国度正从精神的高地往下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学生面临着家庭、学校、社会对他们的殷切期望,面临着学业、友情、爱情各方面的困惑,面对着各种物质的诱惑,这些都考验着大学生们是否能正确处理和对待,是否能分清是非、黑白。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自我封闭、休学、自杀甚至犯罪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有教育不当、经济压力、社会体制的欠缺等表面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一部分同学精神世界的缺失。因此,如何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大厦”,对面临着教育体制转变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文学科不是应用学科的装饰品,其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思想上有所提升,进而达到求真、知善、爱美。大学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在构建大学生“精神大厦”方面应该首当其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本好的大学语文教科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语文教材是沟通学生和老师、学生和课程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可见,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多么重要。大学语文编写无论形势上还是内容上都应该立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兼顾思想性,在此基础上打破以往的以文学史为线索的编排方式,在内容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大学语文应该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正确观念的树立,离不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说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不能离开传统文化。面对丰富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教材可以以专题的形式来选文,进而体现其思想性。譬如,以人生观为主题的单元,选择泰戈尔的《生如夏花》,通过学习达到对学生心理疏导的目的,使学生保持正确的人生观。经过了夏花般的肆意绽放,尽情欢乐之后,对待得失,哪怕是死亡,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人生也应尽兴而为,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对于所渴望的要极力争取。还可以选择庄子的《庄子•养生主(节选)》,通过解牛之理得养生之道的学习,让学生领悟生活的道理,领悟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集中全部精力,通过努力奋斗,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境地,做事才能得心应手,化繁为简,运用自如,进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学业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上学?》一类文章。我们为什么要上学?有人说是为了以后更轻松地赚钱,有人说是为了有个更好的将来,有人说是为了摆脱现在的窘境,甚至有人说仅仅是为了将来有个饭碗,有个好家庭,也有人说是为了报效祖国。不论为了什么,我们都需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学习不“为了什么”那是虚伪的,学习带有目的性更不是可耻的,相反,我们有了目标,才有动力,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从而改变自己。2013年国庆期间,央视记者询问了社会各界约2000人对爱国的看法。不同年龄和职业的人给爱国下的定义也不同。对老年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感触是当年的抗日战争、国共内战和反抗殖民者的斗争,对此,年轻人和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却无动于衷,并说“管好自己的事”就是爱国。更有甚者说,爱国就是“爱国者”导弹。学校尤其是高校有义务也有必要让学生内化和理解什么是爱国,所以在以“爱国”为主题的单元中,可以选取高震东《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之类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领悟:爱国,不是没有方向的;爱国,从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也可以选择德国海因里希•海涅的《论“爱祖国”》,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是“爱国”,爱什么“国”,怎样才是“爱国”,如何才能“爱国……”“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爱国,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热爱自己的民族和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基本的感情、责任和良知。爱国,就要身体力行;爱国,就要爱祖国人民;爱祖国,就要爱祖国文化……在今天,国家的兴亡、人类的进步,不仅仅与每个个体生命息息相关,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和希望。以爱情为专题的单元可以选鲁迅的《伤逝———涓生的手记》,通过青年男女涓生与子君冲破封建礼教,追求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最后却以悲剧告终的学习,了解“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一观点。懂得没有强大的国家做后盾,人不可能有安逸的生活,也谈不了爱情,有国才有家,才有爱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然性和人文性。不同地方的自然特征不尽相同,人们总是把自己出生的地方看成为故乡,是自己有“根”的地方。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风俗、饮食、建筑、道德标准等,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个性。地方差异造就了多彩的文化。“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一个人对家庭的情感会逐步过渡到对祖国的情感,有国才有家,祖国就是扩大了的家乡。让地方文化、地方名人走进大学语文教学,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体现地方特色,彰显地方文化的与众不同。所以地方文化专题单元可以选择当地高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名人的文章,如亳州师专的大学语文教材可以选择“三曹”的作品,如曹植的诗歌《白马篇》,通过诗中游侠少年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激励正值青春岁月的年轻人。大学生“精神大厦”包含很多方面,所涉及的对象各种各样,“人文教育”就是将人文精神通过教育活动、环境熏陶等方式和途径,内化为人的品格因素,实现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面塑造。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既要考虑现实又要利己、利他、利国,既要体现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基础知识应用能力

语文课程学习的重点不是客观知识的单纯吸收,而是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语文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指的是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而是指怎么更好地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在过去的十几年,是英语教育和其它学科盛行的时代,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作为基础课受到冷落,大学语文更是没人重视。许多学生语文水平不高,毕业后无法应对基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水平相当差和很差的竟占多数……语文基本功太差,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书写混乱,错别字多,不会使用标点,不会记听课笔记,不懂行款格式,不会拼音,不会查字典,不会说普通话。”“写字、用词、造句、立意、谋篇达不到起码的要求,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思维不清晰,思想不活跃,知识不丰富,这些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这种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这个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和继承,中学时代的许多语言学习习惯在大学应该继承和保存,譬如每个学生必须拥有一部字典、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认真听课,勤做笔记,每周写作文等等。加强语言方面的学习,如学习老舍的《我怎么学习语言》,学习老舍先生的解决办法:读文学名著———明白一些语言运用原则;学习各种文艺形式的写法;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最要紧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大学语文还肩负着传播“文字”、提高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重任,所以应通过如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等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汉文的魅力,爱上书法。针对现在的大学生“说”的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不善交际的问题,大学语文教材应开设以朗诵、辩论、演讲、交际艺术为专题的单元,通过学习和锻炼,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际,提升个人素质。

点击阅读全文

网络时代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在高校学科教学中被定为基础性学科,大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为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课程教学内容一般为对某一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然而,目前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然表现出一些问题,部分高校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不关注。首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到勤率比较低,课堂表现形式多为教师一人唱主角,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其次就是大学语文教学方式上,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学还按照高中时的语文教学方法,对文章的讲解仍然采用分段剖意和炼字酌句等方式,缺乏创新性,部分语文教师的观念上也比较陈旧,没有考虑到大学语文的时代特征,因此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呈厌倦的状态。

二、网络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形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语文的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的新形势,相对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络时代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有以下新的形势:

1.知识内容的现代化

网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知识传递速度化,人们不再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得知识,在网络上更新的文化知识甚至比课本、书籍等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也更加容易查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来说,语文老师不仅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掌握,还要通过网络搜索查找适应时展的相对应的资料。另外,针对于网络知识的不断扩展,语文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素养。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点击阅读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中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自此,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被提高到了更高的位置。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对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有所帮助的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指在校园之内、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但是,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定位于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显得比较忽视甚至漠视。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为渗透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在无声无息中促进小学生形成较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心理,促进其更好、更快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到六年级)为例,教材总共有12册即12本书。其中,识字课16篇、选读课74篇、略读课85篇、古诗40首、古词4篇、寓言4则和综合复习文章9篇,共462篇课文。每册将课文分为八个单元,每单元后面都设置有语文学习园地,三年级上册初步涉及到写作内容,五年级上册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单独的组。单从教材的结构安排,我们就能体会到编者的用心良苦———编者把握住了小学生们的心理特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他们展开由简入深的学习。深入了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章包含了科学、自然、社会、人文、艺术等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年龄段的内容。比如,拿人物描写类的文章来说,有勤奋刻苦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不怕牺牲、保卫国家的民族英雄,有朴实善良、默默无闻的农民、工人,还有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的同龄伙伴。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为我们的小学生更深刻的感知世界、体味人生、完善个性心理配备了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书。但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掺揉心理健康教育与上一堂专门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完全不同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需要将语文教学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合二为一,在不影响语文教学进度的同时加入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将二者巧妙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深入地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健康心理教育内容并巧妙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心理教育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大致包括五大类有关“爱”的主题: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爱人民、爱自己。教师要充分挖掘“爱”的主题,利用课文中有关“爱”的潜在因素提高小学生们对爱的感受,陶冶他们爱国、爱人的情感。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专题中有一篇名为《鱼游到了纸上》的精读课文,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美好品质上,同时利用多媒体呈现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形象画面,使学生不仅能体会到文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还能体会到文中聋哑青年丰厚、细致的情感以及对生活无限的挚爱。这些体会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体会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的坚强意志,并且能够净化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小学生的情趣。

点击阅读全文

中学语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必选项。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发展的过渡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语文作为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其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展的要求,更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元的教学工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挖掘有效的教材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等,都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语文教学;教学渗透

中学阶段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但在该时期,由于生理发育、关系冲突、学业压力等原因,中学生呈现出情绪波动大、行为易冲动等特点,需要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业心理教师的工作,所有学科教师均有义务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然而,目前语文教学还存在些许不足,如语文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储备,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对学生主体性和情感教育的忽视等。因此,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成分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有对其个性、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的重视,是以培养健全人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相交融、密不可分,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年修订)》指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心理素质,对促进学生基本素质提升和最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