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程辅导

语文课程辅导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语文课程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语文课程辅导

语文教学方式的审美化途径探索

一、语文教学内容的审美化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它区别于其他科目特别是理科课程的最主要的因素。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所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语文课程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情感体验,重在培养学生通过文本感受语言魅力、感知人文世界、感悟人生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感体验的情境,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教师评价语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同感体验,与学生形成交流和对话,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中深层蕴含的语言魅力和思想情感。

在逐步进入语文课程内容的过程当中,去进行审美体验,感受语文教学内容中包含的深刻美学内涵,获得自己的美学感悟,形成自己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体验。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从分挖掘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审美价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感受语文课所具有的内在美感。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审美化,实质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过程中的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教师首先依据自己的审美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对教学材料进行搜寻、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制定。教师在此过程中,因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这种情感特征,合理的向学生展示语文课程的情感内容,使他们能够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感受到语文课的审美情感。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审美化

课堂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谈话式、谈论式、归纳式讲授式、重难点讲授法、实践活动式等。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在实施审美化的过程中,也应在教学方式上具有审美化的意识。通过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将情感体验、审美感知注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呈现出具有审美意识、审美内容的语文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上所具有的美感。例如,在教授《兰亭集序》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书法的艺术角度、文章展现的内容哲思等角度,对课文包括的相关美学内涵进行展现、学习和体验,开展艺术鉴赏和审美的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利用课文进行审美实践活动,获得审美感悟的过程和审美体验。

三、课堂具体教学方法的审美化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中学语文课改经验交流材料

本文结合自己三年语文课改实践,立足农村中学,浅谈我校推进农村中学语文课改一些做法和体验。

一、抓好早读带读,丰富语文积累。

农村中学生源差是课改的困惑之一。不少农村中学生不能读完一段课文,不会拼音、咬字不准,已是司空见怪的。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有效办法和途径。三年来,我校语文教师一直坚持早读带读每周2—3次,带读不少于1小时。为了这样达成共识,我们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后,语文老师制订晨读方案、计划,扎扎实实开展早读带读工作。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早”,早晨是读书的最佳时光。坚持抓好教师早读带读,实际就是给农村中学生补好小学语文。长期抓好早读带读,可以使他们读准了字词,读好了语文,实现美文熏陶人文精神的目标。懒读书是农村中学生的通病,早读带读可以让他们开口读书。每周读书1—2小时,三年时间学生读好至少30万字的课文。“背诵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晨读本来就是一件很美丽很快乐的事情,好读书是我们早读带读的目标,从逼读、跟读到好读是他们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的最大转变,我们培养他们语文学习动机和兴趣就是先从他们开口读书开始,丰富语文积累,是坚持从师生晨读做起。

二、以抓普通话训练为主线,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临高是方言区,农村中学生日常生活都讲临高,学生不能听懂老师上课可不是一个小问题。推广普通话,抓好普通话训练是我校的一贯主张。三年来,我坚持以普通话训练为主线,七、八年级抓朗读技巧、九年级抓每课一分钟演讲,效果十分明显。今年5月,我选派三名学生参加全镇“五四”青年演讲,学生的精彩演讲得到大家的赞赏。抓好普通话训练,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必将推进农村中学语文课改工作。

三、培养学生上网学习习惯,提高阅读水平。

点击阅读全文

语文课程改革

一、缺少辩证思维,导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

掩盖另一种现象,使得课改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

1.学科定位不明,源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

十年动乱,语文课程被迫驶上政治化轨道,语文课甚至易名为“政文课”。为拨乱反正,语文教育界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语文教学开始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道路上快马加鞭,繁琐分析,重复训练,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熏陶,本应审美的、诗意的语文丧魂失魄,失去应有魅力,沦为脱离人文精神的、单调的纯技能“操练”和形形色色的“文字游戏”,最终引来上世纪末全国范围内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在大声疾呼语文不能没有人文性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学科目标偏斜给语文课程带来的种种弊端。

近十年时间过去了,经过课改风雨的洗礼,语文学科的目标、任务应该清楚明了了。可我们听到的仍是一片指责的声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批评“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声势,拨乱来拨乱去,改革来改革去,可语文教学仍然忽左忽右,一会儿追求工具性,一会儿偏爱人文性,始终找不到准星,找不到自身的坐标,坚守不了课程本位,干不好本职工作。个中缘由,的确值得好好追问、反思。在特殊的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感到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因而有所强调,这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强化了“此”,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否定“彼”。“此”是整体中的“此”,“彼”亦是整体中的“彼”,亦此亦彼,方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如果认识上非此即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当然难免会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落得顾此失彼的下场,语文课改也会因此陷入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的窘境。

点击阅读全文

课程改革哲学

一、缺少辩证思维,导致矫枉过正、顾此失彼

1.学科定位不明,源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

十年动乱,语文课程被迫驶上政治化轨道,语文课甚至易名为“政文课”。为拨乱反正,语文教育界提出“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口号,语文教学开始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道路上快马加鞭,繁琐分析,重复训练,淡化形象感染,弱化情感熏陶,本应审美的、诗意的语文丧魂失魄,失去应有魅力,沦为脱离人文精神的、单调的纯技能“操练”和形形色色的“文字游戏”,最终引来上世纪末全国范围内语文教育大讨论。人们在大声疾呼语文不能没有人文性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学科目标偏斜给语文课程带来的种种弊端。

近十年时间过去了,经过课改风雨的洗礼,语文学科的目标、任务应该清楚明了了。可我们听到的仍是一片指责的声音: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批评“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的所谓张扬人文性,成了课堂上的另一道风景线”;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发表了类似的看法,“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如此漫长的时间,如此浩大的声势,拨乱来拨乱去,改革来改革去,可语文教学仍然忽左忽右,一会儿追求工具性,一会儿偏爱人文性,始终找不到准星,找不到自身的坐标,坚守不了课程本位,干不好本职工作。个中缘由,的确值得好好追问、反思。在特殊的背景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感到某一方面需要加强,因而有所强调,这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强化了“此”,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否定“彼”。“此”是整体中的“此”,“彼”亦是整体中的“彼”,亦此亦彼,方能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如果认识上非此即彼,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当然难免会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落得顾此失彼的下场,语文课改也会因此陷入自相矛盾、进退维谷的窘境。

实际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绝对排斥、水火不容的关系,恰恰相反,只要认识对头,掌握分寸,它们完全可以融为一体,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二者是统一的,是一体化的,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可偏废,也不应分离。

点击阅读全文

语文课程资源小学德育论文

一、阅读有益读物,丰厚道德榜样的激励作用

我们知道,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思想价值观的反映。几乎可以这样说,凡能写成文宇的内容都可以成文章,几乎人类世界所有的道德规范、人生准则均可以人文章。因而语文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语文教学所涉及的德育目标必定是全方位的、多元的。对于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引领要坚持正面教育优先的原则。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树立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道德榜样,让儿童产生情感共鸣,内心产生强烈的追随感和正义感。故事、童谣就是两种浅显、生动的语文课程资源,通过诵读和讲解,引领学生认识世界、规范行为,对榜样人物的高尚品质产生情感认同,从而自觉学习、模仿榜样。古今中外,有不少仁人志士、先锋典型的故事,内容生动可感,人物形象鲜明动人。故事里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实践证明,引用故事教育孩子远比空讲道理效果好得多。我们在各年级的德育实施中,故事的阅读和讲解,对于儿童道德情感的陶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量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孩子们读到了孔孟的“仁”与“义”,读到了岳飞、辛弃疾以及文天祥的精忠报国,读到了荆柯、关羽甚至李香君的侠肝义胆,也读到了陶渊明、王维、苏拭的旷达恬淡……蕴藏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支撑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和发展的正是诸如热爱祖国、爱好和平、善良勤劳、侠义忠诚、自强不息等融汇于整个民族血脉中的精神火种,语文教师无疑对这一火种的传承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童谣”是一种内容浅显、寓意深刻的语文课程资源,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语言活泼,琅琅上口,易于诵读,符合小学儿童认知、接受的心理特点。我校开展了“童谣育人”系列德育活动。我们开办“童谣创作”讲座,普及童谣创作知识,介绍摇篮曲、游戏歌、问答歌等童谣形式和童谣基本韵律特征;鼓励师生家长创作童谣,精选作品编印《童谣汉堡》一书,供学生吟唱借鉴;开辟“童谣大展台”,学校、班级黑板报、文化墙、涂鸦壁、瓷砖墙群对师生开放,为他们提供展示、接力编创、漫画表现的交流空间;组织“新童谣大奖赛”系列活动,颁发“十佳童谣创作奖”、“十佳童谣节目表演奖”、“优秀组织奖”、“绿叶杯”辅导奖,童谣手抄报奖、画童谣奖等,对童谣创编、传唱工作总结、表彰。在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一首首生动、浅显的童谣在校园里传唱开来:“对人要友善,执法要公正。爱国先敬业,做事要诚信。人人有自由,法治要实行。为了促和谐,大家还需讲文明。有了大民主,中国定富强。”“富强就是富又强,民主就是民做主。文明花开遍城乡,和谐社会幸福路。我是祖国正能量,努力学习不怕苦。”在“日行一善”活动中,有同学自己创编了童谣:“小纸片,天上飞,小朋友,后面追,纸片纸片,不要飞,请你回到垃圾堆。”同时获全国优秀童谣篇目候选;从“玉米人农庄”实践归来,一位同学创编了“春风中,队旗下,唱着歌儿去农庄。植树苗,做标本,放风筝,喂羔羊。知耕棚,忆故屋,百草亭,报春园。农庄里面真有趣,快乐实践促成长。”在“三风”(校风、教风、学风)设计活动中,孩子们创编了:“我爱我家,就像小草爱大地;我爱我家,就像小鱼爱海洋;我爱我家,就像小鸟爱森林;我爱我家,就像小溪爱大山。”在琅琅的童谣声中,孩子们认识了世界,传播了童韵,滋润了童心。童谣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意义深远的影响作用。

二、拓展语文资源,强化坚定道德言行的意志

语文课程资源极为丰富。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外,教师和学生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外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都涵盖其中,包括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强化儿童道德意志培养。

1.活动课和学生社团

我校开展选修课,作为固定的教学任务安排在学生课表之内,学生社团也设有专用时间,这一方面为同学们创造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多元的教育途径。在这样的园地中语文组教师各自发挥自身的特长,大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的园地,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是为学校的人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