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账务处理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设计和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的诸多措施,旨在提高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此论文为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6年度研究课题《“三化”主导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编号sc247)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通过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通过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本文就此作一阐述。
一、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分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会计岗位的分工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财政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共十三个岗位。单项会计实验要体现仿真性,必须突出会计岗位分工,体现会计岗位特征,使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所以单项实验内容和流程应当是:(1)会计基础;(2)出纳岗位实验;(3)往来会计岗位实验;(4)存货会计岗位实验;(5)资产会计岗位实验;(6)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7)会计报表岗位实验;(8)工资会计岗位实验;(9)费用会计岗位实验;(10)成本会计岗位实验;(11);涉税岗位实验;(12)财务分析岗位实验;(13)审计岗位实验。注:由于单项会计实验必须与会计理论教学课程同步进行,因而单项会计实验必须兼顾到教学进度安排。考虑到《成本会计》和《纳税实务》的开设均在《财务会计》之后,故将其相关岗位的实验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各岗位实验内容及目的是:
(一)会计基础部分
【摘要】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设计和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而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最大特点。本文针对当前应用型财会本科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改革实践教学的诸多措施,旨在提高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财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应用型财会人才与普通财会人才相比,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据有关院校对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财会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合作共事能力;二是计算机操作能力;三是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四是财务分析决策能力;五是终身独立自学能力、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六是经济业务处理能力。这是应用型财会本科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以上素质与能力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课程的设置体系、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但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却存在以下缺陷。
一、现行的财会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征
(一)明确“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提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且特别强调“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重点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是记录。会计工作应由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四个环节组成,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特别是记录,轻确认与计量,具体表现在详细的规定会计科目设置与运用(账务处理)。而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大量使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且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正文基本不涉及具体的账务处理,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作为《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附录。可见新准则更重确认、计量与报告,轻记录。
(三)报表重心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增大盘存法的作用。传统报表的重心进一步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在新会计准则中以资产负债表为主导,收益确定的混合模式也发生结构性变化,交易法与盘存法相结合,盘存法的作用增大。具体表现为平常基于交易确认收入、费用等要素,期末除进行传统的账项调整外,还通过对部分项目按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较为广泛的减值测试,从而对日常按交易法确认的结果进行调整。
二是“收入费用观”进一步转向“资产负债观”。20世纪二十年代,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集中,大股东要考核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确定经营者。这时,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能得以真实反映(如在资产负债表中有大量的待摊费用),计量属性主要采用历史成本。20世纪七十年代后,人们更重视资产负债表所提供的信息,逐渐从“收入费用观”转变为“资产负债观”,这也成为我国新准则制定的主要依据。在资产负债观下,损益表成为资产负债表的附属产物。为了反映资产、负债的真实情况,提高信息的相关性,在资产负债观下,主要计量属性采用公允价值。我国新准则的制定基本上采用了资产负债观,在许多具体准则中,可以看到“公允价值”的运用,并成为这次会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权益性证券是一种基本的金融工具,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投资者持有某企业的权益性证券代表在该企业中享有所有者权益,普通股和优先股就是常见的权益性证券。本文从投资者的角度运用实例将美国和中国对普通股投资的会计处理进行比较(为了避免外币折算问题,本文统一使用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
一、美国对权益性证券投资的会计处理
美国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在进行证券投资时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决策,以确定投资所使用的核算方法(假定甲公司购入乙公司的股票):第一,甲公司购入乙公司证券是否为了对其实施重大影响?如果是,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如果否,则考虑此证券是否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吗?第二,如果没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有确定的公允价值,则考虑购入的证券是否可以划分为可供销售的证券和交易性证券?第三,如果能够划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如果不能划分,则需要对证券重新分类后采用公允价值核算。以举例的形式阐述上述投资决策中所使用的核算方法:
例:甲公司2002年1月5日以现金50万元购入乙公司10万股普通股,每股5元,占乙公司总股份的20%.乙公司2002年初的净资产200万元,乙公司2002年净收益40万元,2002年12月31日支付现金股利60万元(每股1.2元)。2002年——2003年累计净收益150万元。
1、公允价值法
(1)若甲公司将购入乙公司股票划分为交易性证券,则使用公允价值法。一般说来,证券划分为交易性证券的前提是有容易确定的公允价值,因而假定2002年12月31日、2003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票市价分别是每股8元、6元。2004年1月20日出售此证券,收到现金60万元。则账务处理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