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政治教育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吴玉章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吴玉章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非常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人才,在我国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认为。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新思想、新品德的一代新人,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劳动教育、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的教育。吴玉章还进一步总结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些根本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深入研究吴玉章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玉章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是学者兼师表的无产阶级教育家。自从1912年他热心倡导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开始,就与我国的教育事业紧密相关。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始终把教育事业视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尽心尽力,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老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为其先进教育思想的产生培育了沃土。吴老对教育领域内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吴老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吴老创办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第一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华北大学,还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时,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学院.吴老都十分强调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建国后,他及时向中央提出了“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建议。1952年,吴老在《重视学工人员的思想建设》一文中,就曾强调指出:“学工人员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这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东西,不可有半点松懈。”同年,在《和青年们谈谈学习问题》中,吴老又一次强调:“毫无疑问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就是头等重要的事。人们在青年时候的思想政治修养,对于一生的生活行动都将有重大影响。”因为,青年时代就“注意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就能够使你们很年轻就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符合于人民事业的需要,因而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思想自觉的新式的人。同时,也就可以使你们自己在进行业务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掌握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去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工作的胜利”。后来,吴老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周年时又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课内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课外经常的思想工作更好地结合。”这些论述,足见吴老对学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并在办学实践中把它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探究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应用
(一)教师有意识的引导
一是平时老师多要求学生提出想法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要的是要教思考,不是让学生简单的背诵理论,而是引领学生和政治思想对话、感受优良政治思想的魅力。老师需要以一些教学策策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力,要求学生多提出想法以提升学生的思考力,例如请学生举出思想道德事件中的两个证据、两个不同的感受、两个例子、两个比较、两个支持等。二是取材要贴近生活经验才能提高学生道德探究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贴近生活经验的议题会较感兴趣,如果取材能贴近生活经验,学生多能提出与他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因为感兴趣,学生多能认真的深入探究当中的答案,想办法解决问题。三是以学生为学习中心,但老师必须随时引导学生、给予帮助。教学与学习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避免过多的灌输,应该营造开放的气氛,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但这并非完全让学生自我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必须适时引导,给予学生帮助,否则学生在遭遇太多挫折后,可能会丧失学习兴趣。四是异质性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主动合作的学习方式,取代教师主导的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五是结合学校同事老师进行思想政治课程行动研究,促进彼此的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程行动研究是教师教学效能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报纸的内容十分丰富多元,读报教学的层面很广,如果能借重各领域教师的专长,结合各领域教师组成研究团队,进行课程行动研究社群的专业发展,彼此专业对话、分享及反省,寻找改进之道并提升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实施5E教学法
5E探究教学法是依据Karplus所提出的学习环理论为基础所设计出来的。它是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理论,需经过探索(exploration)、概念介绍(conceptintroduction)以及概念应用(conceptapplication)三个阶段所组合而成。Bybee则依据Karplus的理论基础将学习环理论发扬光大,他提出5E学习环理论,这五个E分别为参与(Engage)、探索(Explore)、解释(Explain)、延伸(Elaborate)、评价(Evaluate)。参与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方面学习知识是要有需求的,例如在思政问题、议题或是学习内容上,必须要涉及到学习者日常生活相关经验与内容。在探索阶段,学生主动的探索他们的环境并操弄教材。教师在旁协助学生进行探索,帮助学生鉴定及发展目前的概念、过程和技巧的共同经验基础。解释是指提供学生一个机会,能叙述他们对概念的了解或示范他们对概念投注及探索经验的技巧和行为。教学者再以学习者所提供的概念、资讯来引入对概念、过程或行为正式的注明及定义。精致化阶段是要对学生在概念了解上予以挑战及延伸,并且提供学生验证预期的技巧及行为的机会。重视学生是否能将其所形成的解释,应用在他们的概念了解上面,也即强调学生能将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迁移至其它的情境中,发展更进一步的理解。评价是指鼓励学习者评量他们的了解的能力,并且提供教师评量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进展状况的机会。因为在学生进行探索与提出解释后,能给予回馈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三)应用探究训练方法
一、地方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资源整合的认识不统一
目前,地方院校政教资源整合处于有序过渡,探索创新的关键时期,由于部分地方院校政教管理部门和政教工作者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政教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认识不统一、缺乏合力的后果。一是对政教资源整合的认识还不到位,政教资源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只有树立大资源观才能促进政教工作的科学发展,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性和超越性。目前部分地方院校对政教资源整合的观念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认识,视野还不够开阔,观念还不够新颖;二是部分政教工作者缺乏资源整合开发意识,缺乏主动性和主人翁精神,致使在资源整合方面处于说教式的整合,缺乏有效的实际行动;三是部分地方院校在资源整合方面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对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投入力度不大,缺乏整体的整合机制,致使资源整合发展后劲不足。
(二)统筹资源整合的力度还不够
政教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但是由于部分地方院校资源整合的力度还不够,资源整合过程缺乏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地方院校在政教资源整合方面的聚合效应不够凸显。一是政教资源整合的经济投入还不够,致使资源在开发、整合、优化过程中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二是缺乏对政教资源整合的监督和管理,致使资源在开发、建设、优化和重组的过程处于无序状态,呈现出资源整合的松散特征,影响资源整合的正常进度安排,导致政教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实现预期的整合目标;三是部分地方院校缺乏一支专业的政教资源整合队伍,使政教资源在整合过程中出现乏力、后劲不足,效果不明显状况;四是政教资源整合机制不够畅通,创新开发意识不强,地方院校政教资源的整合离不开一定社会力量的支持,需要政教资源各个系统和占有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但是,目前部分地方院校在政教资源整合机制方面还依然存在机制不畅通、协调不一致的现象。
(三)资源整合内容不够丰富
一、思政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背景
(一)“控制社会”的形成与“非物质劳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特拉维斯•赫希(TravisHirschi)在《少年犯罪原因》一书中论述了“社会控制理论”,即人性一方面受着欲望的驱使要向外扩张,一方面又受到社会外界规制的约束而控制压抑自己的欲望。当今社会的控制程度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在福柯称之为“生命政治”控制下的当今社会,权利已深入到最细小的地方,这种控制随着社会的生产水平,科技通讯能力还有管理制度的先进而变得具有更强、更长的触手“,我们正在进入控制社会,这样的社会已不再通过禁锢运作,而是通过持续的控制和即时的信息传播来运作。”在控制社会中,大学生成为一种新型“资本—劳动力”关系下的非物质劳动者,他们在校的实习/实践,毕业后的工作,所面对的生产更多时候不是为了产生具体的物质产品或者某种服务,他们从生活本身就成为“非物质生产”的期间,一刻不停的进行着“非物质劳动”,并随着非物质劳动中心地位的一步步确立而不断加深程度。有一种强大的控制力量———“主体性”在发挥着巨大作用,毛里齐奥•拉托拉扎在《非物质劳动》中就提到“工人们被期望在生产的各种功能的协调中成为积极的主体”,更多的“社会工人”被要求或者期望为一种积极的生产环节里的主体,不是仅仅受着规章要求而是自主的积极的去进行劳作,去释放新的“主体”。但是“成为主体的口号非但没有消除等级同合作、自治同支配之间的对立状态,反而实际上在更高层次上造成了对抗:因为他既调动了单个工人的个性,又与之相抵触。”面对新型的更为严密的劳动关系,非物质劳动带来的更大程度上的“剥削”使得思想一向活跃的大学生群体成为了“革命”的群体,他们期待抵抗社会生产带来的压力。于是虚拟的、半虚拟的媒介环境成为大学生诉诸心灵解脱、寻找精神乌托邦的最佳场所。
(二)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与“草莓族”大学生群体的诞生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颁布,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庞大,而高等教育体制发展相对滞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用十六字表达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除了宏观构建与精神理念层面,真正的中国高校办学模式离不开班团制、学分制、选课制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在教育研究者的眼中,“选课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修课程,既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选课制度仍然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由于师资缺乏,结构不合理以及经费投入不足及教学设施不够完备等原因,实际上根本开不出足够多的选修课,造成必修课比例偏高,选修课较少,学生自主选课的自由度实际很小”。“在一些选课制实施相对彻底的高校,选课制度和班级建设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矛盾,学生在教师和课程选择上拥有较大自主性,很难以班级为主体展开活动,这样在时空间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了班级凝聚力”。这样,个体性诉求明显的大学生与集体意识淡化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出现了不匹配。从学生角度看,他们的想法缺乏表达渠道,久而久之越多的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弱化,责任意识下降,挑战权威的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及自我思考能力受到极大限制。新时代的大学生时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发声:另一方面表达渠道的限制让思想受到压抑,二者的冲突很容易带来学生带来包括压抑感在内的心理失衡,在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这种失衡情绪又极易蔓延开来,导致“草莓族”大学生群体的人数越来越多。所谓“草莓族”大学生群体就是指承压能力和受挫能力较小、团队合作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大学生。他们更愿意在现有体制之下做好制度规定的事情,偶尔对此产生非议或者发生不满时采取网络状态以及小群体内部吐槽等方式解决。
二、思政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在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改革多数是表面的、流于形式。完全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授课,也往往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而己,这样的政治课堂并未将人本思想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一)教学目标单一,不利于学生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进行,但在实际的教学设汁中,大多数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少有或根本没有。有的教师在教案设计中有关于这两个目标的设计,也往往也只是虑设而己,这是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单一内容不能吸引的学习兴趣
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下,政治课教师往往把政治教学的内容考点化、权威化和教条化。把将来高考所要考的内容作为课堂讲授的重点,不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切以书本知识为是。这样的知识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情感需要,不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政治课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从内心深处排斥对政治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