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针灸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要:《针灸学》为中医学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讲好这门课需要研读针灸经典论著、掌握腧穴定位、熟练刺灸操作、建立辨经辨证思维,这都是青年教师面临的专业内容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板书授课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改变是青年教师教学面临的新考验。本文从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自身修养、师生交流4个方面,探讨青年教师应如何培养教学基本功。
关键词:针灸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自身修养;师生交流;基本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1]人才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国家注重人才培养,本科教育重视以本为本。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水平,在高校教学活动中,由于青年教师的课时占比较大,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学任务,因此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2]教学基本功是教师教学水平及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由于青年教师处在职业生涯初期,踏上大学讲台时间有限,教学基本能力及教学经验相对欠缺,[3]因此,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对青年教师个人发展、学生的学习成长以及高校未来发展潜力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以《针灸学》为例探讨青年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提高教学基本功。
1专业水平
1.1夯实理论基础。《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本课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内容。青年教师应掌握经络循经、腧穴定位、归经、刺灸法及针灸治疗等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准确定取穴位,熟练针灸操作,善于辨病辨证辨经诊治疾病等能力。针灸学历史悠久,青年教师需熟读经典著作,如《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针灸逢源》等,溯本求源,深入理解经典语句,[4]系统梳理《针灸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在思维方式上及临床实践中进行领会、内化。夯实经典理论可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1.2参与临床实践。《针灸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其生命力在于临床应用。加强临床实践,培养针灸临床思维能力,是针灸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5]青年教师可以通过参与临床实践,逐渐掌握常见病的诊疗思路,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培养辨经选穴能力;熟练取穴原则和配穴方法;在针灸补泻原则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刺灸方法,提高临床水平,为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在授课时将案例融入授课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6]用理论指导临床,同时临床疗效来验证针灸经典理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学促临床,临床促教学。
各位代表、同志们: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针灸学会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我代表陕西省人民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陕西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和针灸学会,是我省中医药学界具有一定权威和广泛影响的科技社团组织。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团结和带领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在中医药学研究、中医药学教育、中医药学人才培养和为广大患者服务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成为推动我省医药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请允许我向中医药界的老前辈和全体中医药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我就中医事业和学会的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陕西的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学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明成果,我们只有继承和发展的责任,任何不重视、不支持和不坚持都是错误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医事业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中医为人民,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坚持中西医结合道路。
我省的中医药历史悠久,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是名医辈出、医术高超的省份。希望我们三个学会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专业实力雄厚的优势,团结和带领大家搞好科技创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大力推进陕西中医药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加强自身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在中德友协会长武忠弼教授的牵线和帮助下,我院和德国最大最著名的工伤
医院—汉堡创伤医院结成友好医院,双方定期互派医生交流。笔者自2000年10月至
2003年7月在德国汉堡创伤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交流工作,对祖国医学在德国特别是
在德国大型康复医院的发展有点滴体会,现将针灸在德国的开展情况及发展方向报
道如下:
1汉堡创伤医院简介
1当前针灸临床研究的主要问题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针灸的基本理论和医生个人积累的临床技能、经验来指导实践的[2]一门学科。现在,针灸临床仍然以个人经验并结合高年资医生或权威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即对医生个人的经验依赖性比较强]。目前,随机、双盲、对照是公认的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基于大量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是临床研究的最佳论证证据【4]。针灸疗法虽然在临床上有独特的优势,但其疗效却未能使全部学者信服。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临床研究缺乏科学的试验设计,缺乏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的论证。于金娜等通过分析,认为由于针灸自身的特点和临床研究的特殊性的原因,我国目前针灸l临床研究质量较低,尚不能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针灸的确切疗效,大多数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和方法有待改进。有学者]以循证医学的标准研究了《中国针灸》(1991—1998年)、《上海针灸杂志》(1983—1998年)以及《针灸临床杂志》(1990—1999年)刊载的临床研究性论文,其中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半随机对照试验论文等,并分析了RCT论文的质量,发现3种杂志的RcT论文占临床研究性论文的比率均不到2O,在检索到的RCT文献中,发现其设计质量存在如下问题:①较多RCT论文仅在文献中提到随机分组而没有叙述具体的随机分组方法,极大的降低了论文的可信度;②盲法使用较少,虽然在临床中,针灸无法实施真正双盲,但是借鉴国外方法使用安慰针灸法,或者对结果测量者和试验评价者实施单盲则是可以做到的;③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不明确,疗效评判标准未采用金标准,妨碍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某些组间基线情况未进行描述,组问样本数分配比例不合理,研究数据未经规范的统计学处理,致使组间可比性和数据准确性差,影响试验质量;⑤数据统计学方法使用不当,结论可信度低。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针灸临床科研结果的内在真实性(可信性)和外在真实性(推广价值)。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也曾在一份总结报告中指出,针灸难人现代主流医学就是由于“尚缺乏高质量临床疗效的对比资料,以及进一步理论上的研究-D]。
2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2.1以系统评价为核心的针灸疗效评价的发展
循证医学的重点在于找寻最佳的证据来指导医疗实践,最佳证据来源于同质性RCT的系统评价【4]。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法,目前以国际考科蓝协作网(Co—chraneCollaboration)制定的考科蓝系统评价(CochraneSys—tematicReview)最为严格。Cochrane系统评价与临床对照研究一样,也是一种证据研究方法。它具有极严格的纳入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评审程序,其制作过程主要是在严格评价各种研究信息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并做出适当结论。只有具备丰富的临床流行病学知识,才能正确地完成此过程,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Cochrane系统评价。笔者通过检索2005—2011年考科蓝系统评价数据库(CoehraneDatebaseofSystematicReview),得到与针灸相关的Cochrane系统评价论文101篇,其中研究计划书29篇,已经完成的系统评价72篇。笔者对72篇系统评价的摘要进行阅读分析,发现共有45篇系统评价研究了针灸(包括体针、电针、腕踝针、耳针、艾灸)作为主要介入因素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并且从现有的系统评价看,相应的针灸疗法大多被指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疗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例如临床中针灸对Bell’S麻痹有着较好的疗效,但在针灸治疗BellS麻痹的系统评价中,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标准,作者只纳入了49篇进行分析,涉及6个RCT试验、537名患者。作者在最后的结论中指出:由于纳入的试验质量较低,尚无法论证针灸对Bell’S麻痹的疗效,尚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明EIO]。
2.2循证医学指导下的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吸气提肛功练习要领的描述,并对此功的原理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腧穴的相关理论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吸气提肛功具有调理阴阳、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抗老防衰之功能。
一、吸气提肛功练习方法:两脚分开,呈骑马式站立位,百会朝天、沉肩坠肘,虚腋松腕、含胸拨背,松腰适腹,
口唇微闭,舌舔上腭,心静神宁,意守神阙。
第一步:吸气时意念天之清气慢慢经胸入腹,而聚于神阙。同时十个脚趾用力抓地并紧缩肛门,意念地之大气从涌泉经双下肢从会阴入腹,聚于神阙。且令天地之气交融后,屏气1~2分钟。
第二步:排气时,以波浪式的推进,呈散射状地由体内向外排气,排气毕舌体还原,脚趾和肛门放松自如平常。
这样周而复始,根据自己的耐受力和时间许可情况,每次可练10~20分钟,每天早晚各练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