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小论文

哲学小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哲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哲学小论文

自主学习策略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阐述自主学习策略的概念,从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设置学习目标和交流讨论、知识练习与应用等环节探讨了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结合教学经验对自主学习策略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自主学习策略;高中政治;效果评价

高中政治教学目标涵盖三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因此,高中政治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而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哲学思辨能力,能够明辨是非,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太多独立思考的时间,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缺乏主见和创造力,很多文科生缺乏逻辑思辨能力,这就需要引入新的教学策略。

一、自主学习策略概述

以自主学习策略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模式,即兴趣主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与同学合作探讨,出现分歧后对问题进一步探究,找到正确答案。这个学习过程不再是给学生灌输统一思想,而是鼓励新思想,并让学生用逻辑思辨捍卫自己的想法,避免学生的想法千篇一律。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有独创思想、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讨论的过程更是政治辩论的缩影,能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及政治素养。传统的学习方法为死记硬背,以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为主,但考试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很多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够,哲学思辨题得分低是普遍现象。加之不懂马列主义的内涵,爱国精神的形成更无从谈起。自主学习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指定学习目标,通过课外延伸、多媒体引导等办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引入国际热点话题,让学生探讨研究,以写小论文、社会调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热情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其中有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积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所在。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鉴于此,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认真思索、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相融合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如“仁者爱人”“民为邦本”“和而不同”“知行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同”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利于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加深其文内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包括历史、经济、政治、伦理、军事、外交等文化内涵,它的教学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文化大前提展开的,所以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相通、相契合的地方,如“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唇亡齿寒”与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论等,正是由于二者之间在哲学基础上的相通性,才使融合成为可能。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学的困境

高职院校大多在就业目标的驱动下,重视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将培养重点放在了学生岗位技能方面,还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在就业和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更看重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课在提高自身素质中所起的作用。此外,高职院校很少专门开设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更没有相应的课程教材和教学体系。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

点击阅读全文

当代文学教学革新

一、当代文学的评价标准改革的思考

林贤治认为,经过数十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心理、道德、知识的传承;一方面是创造力的破坏,致使我们这一代作家无论是从道德水准到艺术素质,对人类的爱,悲悯心、道德心,等等,可以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低点。我很认同他的看法:“对于中国文学,如同对待其他事物一样,评价或高或低都很正常。我以为,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有一种‘问题意识’、‘危机意识’总是好的,有利于我们的深入认识。”这正是我们必须对当代文学的教学进行改革的动因。首要的改革就是批评标准的改革,必须弘扬普世价值,否定阶级斗争,用基于普世价值的真善美取代阶级斗争导致的假恶丑。文艺批评标准的真、善、美,人权、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等普世价值的主要内涵,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和政党,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文明成果。它们以人性论为哲学基础,人道主义为基本的理论体系。它们萌芽于古希腊,成型于文艺复兴,在18世纪启蒙运动中系统化、理论化,终于二战结束后为联合国代表的国际社会确认,在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停止后成为世界的共识。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马克思主义,其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因而是“完成了的人本主义”。它描绘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然而它的哲学基础是阶级论,理论核心是阶级斗争,包括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和革命后的无产阶级专政。这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难具备兼容性,在实践中不但不易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目标,而且易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反面,即个人独裁或小集团的专制,以新阶级代替旧阶级。由于阶级论与专制主义的某种潜在亲缘性,所以它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反而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俄国和更落后的中国赢得了胜利。在与这些落后国家的专制主义传统结合的历史过程中,它自身也发生了本土化变异,演化出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思想等。受其影响,文学的真善美评价标准发生了较大偏差,这就是当代文学的症结所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普世价值在中国的传扬,阶级斗争的危害被认识,解决这个历史症结的时机已经成熟,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的产物,是作者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精神活动。由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特征,对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的研究更须把握其时代背景。以广阔的视野,以普世价值为标准,从社会文化的总体层面看文学,才能对中国当代的文学思潮和运动,以及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作出正确的评价。当代文学发展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给中国造成了持续性多发性灾难。的理论根源、历史渊源、舆论准备、心理基础、普及宣传,以及劫后的平反冤案、反思历史、思想分歧、深远影响,都和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必须彻底否定,清算的影响,并且追根溯源,消毒除垢。唯此,当代文学的症结才能迎刃而解,文学批评才能复归真善美。所以,深入批判,是我们进行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重点就是教育学生认清的性质及其与当代文学的关系,这对今天不知道的一代年轻人特别有必要。

二、“红色经典”的重新评价

长达十年之久(1966-1976)的“无产阶级”是中华民族的一场浩劫。此前全国上下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初露端倪,这是“”得以发动和展开的社会心理基础。“”前的“红色经典”,主题就是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风靡全国的“雷锋精神”和颂歌“东方红”是其中影响最广远的代表作。一脉相承走向极端的“”是暴露了部分人心理的皇权与专制主义思想。必须从理论、价值观、制度、文化、人性等各个层面深刻反思“”,真正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用普世价值取代阶级斗争,用民主宪政取代专制主义,中国人民才能真正解放,中华民族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十年是“”前历史的直接继续,是革命文学运动与生俱来的左倾思潮的恶性发展。与对的批判密切相连的是对所谓“红色经典”的重新评价。这也是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真正的经典,可以代表一个时代文学的最高水平,可以作为榜样供人学习,经得起历史检验。它们对文学的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良好的影响。它不是以曾经是否得奖为标准,更不是以一个时期的主流或非主流为标准。被称为“红色经典”的文艺作品。指以后仍通过各种媒体继续传播的革命文艺的主流作品。它们肇端于40年代延安时期,50年代反右以后批量生产,60年代前夕达到高潮。某种意义上它们已经深入人心,重评尤其有必要。对此,首先必须进行历史的反思,了解历史的真相,认识革命的实质,比较不同体制的优劣,并上升到理论和价值观高度,用人性论批判阶级论,从而确立普世价值观念。其次是把历史反思的成果用于文学的反思,用符合普世价值的真善美加艺术的新,作为文学批评的标准,重新认识“红色经典”。再次是要清醒地注意到,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地位和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有的长留世上,有的时过境迁,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历史检验。是否官方批准,是否时尚追捧,是否得奖获利,都不是好的标准。掌握正确的批评标准,不仅需要独立的思想,还要求有艺术的修养。所谓“红色经典”,主要包括三类作品,一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二是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三是革命样板戏。用普世价值重评“红色经典”,必须从根本上认识阶级斗争理论的内在缺陷和现实危害,彻底批判“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全面分析前十七年和十年的联系与区别,从“红色经典”的精神桎梏中解放出来。

三、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试验

跟这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红色经典相对,当代文学的不同时期都出现过一些符合普世价值的真善美的优秀作品。有的当时被打成“毒草”,以后成为“重放的鲜花”;有的顺应新的时代潮流,具有文学里程碑的意义。但这些作品能否成为经典,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在普世价值指导下进行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重心就是还原历史真相,重新评估作品,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一套专题,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有清楚的认识,能够历史地、正确地评价其中的重要作家和代表作品,系统地了解20世纪下半叶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同时,对当代文学研究前沿、基本研究方法应有所了解,能够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文学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分析研究能力,培养独立自主的文化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健全人格,真正科学地认识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决定意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确立人权、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当代文学”没有下限,因此对于文学现状的敏锐捕捉和分析,也成为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专题方式进行教学,既有一定的灵活性,又有受课时的限制,不能贪多求全,只能少而精,突出经典性,不面面俱到。笔者以充分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进行独立严肃的探讨,在“绪论”之后,按时间顺序选定了18个专题:1.对电影《武训传》和《清宫秘史》的批判;2.《我们夫妇之间》《关连长》和批判小资产阶级创作倾向;3.胡风集团案和文艺界反右派斗争;4.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和宗璞的《红豆》;5.“”前十七年的文学主潮及代表作;6.无产阶级和地下文学;7.“”后人道主义的文艺复兴思潮;8.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9.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10.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11.艾青“归来的歌”和张志新之歌;12.巴金的《随想录》和刘宾雁的报告文学;13.沙叶新、高行健的现代话剧;14.中国当代的女性小说;15.莫言的先锋小说和陈忠实的《白鹿原》;16.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和胡发云的《如焉》;17.韦君宜的《思痛录》和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18.王小波的小说和散文。这些专题的设计目前在当代文学学科领域应该处于前沿地位,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内容上可能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改革课程内容的同时,笔者对当代文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作了大幅度的改革,从讲授式变为讨论式。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搜集和上传了需要的史料、作品、视频资料、理论书籍,每一次课都至少提前一周布置应该阅读的资料(包括文本和视频)和讨论题。课堂教学以讨论为主,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次课每组推选一人为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可自由发言,发言中可以提问。教师在讨论前作提示,讨论后做小结,以知识和证据为基础,以普世价值为导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要求统一思想,不同意老师的意见允许保留。相应地改革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60%,其中课堂讨论发言30%,期中作业(小论文)30%,期末考查(小论文)40%。现在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已进行了一轮试验,基本上是成功的。大多数学生从开始不适应到逐渐习惯,发言和小论文的思想和写作水平都有明显提升。通过研究性地学习讨论,学生吸收了大量的知识,知道了许多曾经被掩盖的当代事情和当代文学的真相,锻炼了书面和口头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认同了普世价值,唾弃了阶级斗争。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在自主学习中思考、怀疑、批判、探索的乐趣,培养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点击阅读全文

教学改革当代文学论文

一、摆脱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思想

扩大课程的开放性。目前,各大院校使用较多的教材有洪子诚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对教材的过分依赖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呆板:一方面学生认为教师照本宣科;另一方面教师无法跳出教材的框架自由发挥。教师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主的授课思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合理设置勾勒文学史和赏析作品时间的比例。根据当代文学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动态,给学生介绍当代文坛的热点问题。做到教学时既扣教学大纲,又不囿于教材。给学生开列书目,要求学生阅读作品,并组织学生定期举行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开设书目时,要有针对性开一些文艺美学乃至哲学书目,如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能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而要让学生明白某一文学流派得以出现的历史原因。当代具有鲜明的当代性,这一特性使得当代文学贴近生活现实,具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不可比扰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当代文学的优势。如在阅读“新写实主义”小说时,不能简单地以“零度写作”评价这个文学流派的审美特征。“新写实主义”小说家不动声色的叙述,把生活事实和盘托出的态度,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只有从生存、生命的角度还原当代作家思考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明白文学的真正魅力。

二、改变教师单向授课模式

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满堂灌的上课方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将人类已获得的知识成果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而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自觉性。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必须采用讨论课的形式。只有通过讨论,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思维障碍,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发现问题并即将解决问题时,经老师开导,学生便豁然开朗,从而让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思维的乐趣,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讨论课的进行,既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驾驭材料、表达观点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增加课堂趣味性。除了传统的授课方法,还可以配合多样化的方法。如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借助多媒体使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增强学习的形象性、直观性、兴趣性。当代文学有很多作品被改编为电影,这对于阐释作品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如《活着》、《动物凶猛》、《妻妾成群》、《红高梁》等都拍成了电影,老师在讲授这些篇目时,可以播放相应片段,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如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能增进学生对当代小说后现代性的了解。当代小说的后现代性主要体现在对“主体”和“历史”的解构,如果教师仅仅从小说出发,向学生讲解王朔如何采取游戏人生的态度,消解一切伟大和崇高,会显得枯燥而晦涩。但辅之以视频资料:一群小伙子在《国际歌》的伴奏下,将对手打得头破血流;一群学生在课堂上捉弄老师;主人公质疑记忆的旁白等,我们很容易理解,在当代小说中理想主义已偃旗息鼓,小说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在捏造谎言,调侃权威。电影将文字描述的场景转化为影像,更能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与此同时,我们辅之以第二课堂,如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撰写影评、支持学生社团改编、表演文学作品等,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情。

点击阅读全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教案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