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质量工程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现状;我国“质量工程”持续性建设的现存问题;实现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持续发展的建议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质量工程”的宏观政策体系初步确立、“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覆盖全面、“质量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丰富、对“质量工程”的认识存在误区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质量工程整体规划建设理念
论文摘要:认真探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现状.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的现存问题,分析了产生现存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的实施现状
(一)“质量工程”的宏观政策体系初步确立
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自2001年开始,先后出台了3个重要文件:即2001年8月28日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14号),提出了加强教学工作的12条要求;2005年1月7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511号),强调了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两个文件标志着我国开始把“质量工程”正式提上了工作日程;2007年1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1号),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时,2007年2月2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作为2007年的“2号文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的6大部份、20个具体方面,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实施意见。
摘要:现阶段,新工科建设、“双万计划”“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开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延续,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不少创新和突破,其项目管理与建设是不少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角度,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高校在项目管理时应坚持的指导原则,并对新形势下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策略进行分析,旨在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的发展逐步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近年来,高校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1],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教育部将主要力量集中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版、专业质量三级认证与排名试点工作等项目上,原“本科教学工程”中的项目设置与否、怎样设置,成为地方政府和高等学校的常规性工作。在此形势下,如何从高校管理角度,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在“双一流”建设、“双万计划”及新工科建设方面的培育和孵化作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一)宏观研究层面: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及发展策略评价不一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一、“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摘要:受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影响,大部分专任教师更注重从事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学教研工作。探索科研促教学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汇聚凝聚力,从而提升学生人才培养质量。文章认为将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开设成短课程、编成教材或专著、带动学生参与教师课题或独立开展研究等,可以较好地实现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科研;教学;实现途径
组建教学团队,对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凝聚力和提高学生人才培养质量都至关重要。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02)明确规定: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1]。笔者主持的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于2016年被遴选为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经过为期一年的建设,本项目有幸被遴选为2017年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总体看来,受职称评审指标体系的影响,本教学团队专任教师更加注重从事科研工作,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够,团队科研促教学的思路还不够清晰,实现路径尚未建成。钱伟长院士说过: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2]。经过近三年的摸索和提炼,本教学团队总结出一些科研促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将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
教材的意识形态安全、学术水平、作者名气、出版社级别及出版时间等要素,都是教师在选用教材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重要指标。虽然有些高质量教材也在不断修订和更新,但是更新时间往往凸显一定的滞后性。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教材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和个性化内容稍显不足。这导致较多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一定能够满足不同高校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高校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一般要紧密贴近社会现象,以社会问题为导向,追踪社会热点、难点、痛点和堵点,研究问题往往更具体直观,研究心得也较为丰富。因而,公共管理教学团队的专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将个人科研心得和研究观点融入课堂教学,并结合具体生动的社会案例,把相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讲授得更加通俗易懂,把教学观点阐释得更加深入浅出。笔者在讲授“行政管理学”和“公共政策学”两门课程的时候,经常结合自身研究基础、研究心得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与理解,给学生分析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过程、方法与技巧。学生听起来饶有兴趣。这不仅能够更好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学团队应该倡导成员转变灌输式讲授的惯性思维,牢固树立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理念,将科学研究心得与体会切实转化成教学素材,通过科研实实在在地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高校教师不仅要夯实自身专业功底以提高教学水平,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相比于传授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亦更刻不容缓,且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后解决一些现实难题尤为有利。因而,要提倡高校教师把“在科研中所培养起来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通过言传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从而使学生具备创造的兴趣和素质[3]。
二、将科研成果和研究心得开设成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