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植物实训总结

植物实训总结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植物实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植物实训总结

实践教学探索林业专业论文

1影响园林专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问题。学生动手实习机会少,不能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操作要求。

1.2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园林专业的许多实训需要在户外进行,更多考验的是学生的耐受力。

1.3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实践教学园林专业论文

1影响园林专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学习成绩与就业脱节。毕业生将来就业岗位不一定是相关专业,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因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研究目的。探索园林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及模式。

2.2研究意义。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将有价值的结论应用于今后的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实现科研、教学、行业三方的有机结合。

3研究内容与目标

点击阅读全文

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究

摘要:从课程建设基础、教师团队、在线课程建设、中药鉴定的新型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以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建设中药鉴定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改革教学的方法和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教学为辅,推动课堂理论、实训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的综合性成绩评价方式的改革,提高中药鉴定的教学质量。

1课程建设基础

我院中药鉴定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教学发展历程,药学专业四十多年来开设的专业课有生药学、药用植物与生药学、中药识别技术,课程内容与中药鉴定相似,为中药鉴定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中药鉴定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共72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34学时。从2011级开始,在中药学专业学生中授课,至今授课人数1100人。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编写了中药鉴定课程标准,完成中药鉴定课程教案和课件的制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目前已经在药材市场收集200多种中药材的照片,与苏州市中医医院、苏州天灵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为在线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资源。我们主编《中药鉴定实训指导》教材,供中药学专业使用,目前该教材是项目化教改教材。建设中药学专业网站、苏州中药科普馆,面向社会开放,参观者在校园网上可以看到苏州中药科普馆的资源,包括科普资料、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等网络资源。同时,在学院和药学院的指导下,建设中药学实训基地,有特色吴地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馆、中药炮制实验、生药数码互动实验室、中药实训室、中药制剂检测、中药生产模拟车间、模拟药店、国药大师室及吴门医药研究发展中心,共同构建教学实训平台。苏州中药科普馆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爱国卫生教育(健康教育)基地。

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点击阅读全文

人才培养模式园林专业论文

一对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明确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校的园林专业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国务《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服务;为农业与农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求职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是提供就业服务的教育”“学校是教育资源的集散地、是提供教育的服务站”这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正在逐步地深入人们的头脑,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日益被社会认可。因此,在定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在坚持国家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来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通过专业学习毕业生可以担任园林树木、园林花卉繁育、栽培技术员,花卉园艺技术员,园林苗圃技术员,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技术员,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员,园林工程技术员以及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员等。

2构建以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市场变化需求

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构建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中等职业学校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培养服务生产经营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园林生产经营实用技术和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应用”和市场需求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学校与社会园林行业及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园林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根据市场经济和地方区域特点,通过多渠道广纳生源,完善教学硬件和软件,运用灵活多样的办学机制,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来实现中职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以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

点击阅读全文

植物生理教学中的问题及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显示出其优越性。多媒体课件可插入图片与视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趣味性,且大大增加了信息量,无疑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推崇。然而,多媒体的运用只是逐步取代了板书,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课堂上为了记笔记而忙得焦头烂额,多媒体教学也变成“机授”为主的单向教学,并没有突破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能很好地发挥。

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植物与植物生理的教学内容涵盖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生理生态和植物分类三大部分,无论是形态识别、植物分类、还是植物生理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然而,随着教学时数被压缩,实践课时也相应减少,并且学校一般都只是重视专业技术课程的实训设备投入,对于专业基础课的投入往往较小。因此,植物与植物生理的实验实训环节受到一定制约。

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园林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学习内容涉及植物学、土壤学、栽培学、美学、建筑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如果要求学生对所有内容进行系统学习,不但教学时数不允许,学生也掌握不了。针对技校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差,以及职业教育讲究理论够用、技术实用的原则,根据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选择是非常必要的。植物与植物生理学是园林专业多门学科的基础课,是为后续学习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植物组织培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盆景与插花以及园林绿化设计等职业技术课服务的。因此,植物与植物生理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其服务的职业技术课程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与调整。教学内容调整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也是课程建设与创新的重点和难点。如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两章,内容比较多,其中涉及的生化过程也比较难,不需要作系统学习。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重点掌握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意义,简要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几个基本阶段,其中的生化过程可删除。而光照等环境因子通过影响光合呼吸作用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是园林植物配置、植物造景、盆景等课程的重要基础,需要作重点学习。

改变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采用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植物与植物生理包含了三个分支学科,即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理生态学。其中,形态解剖与分类两部分内容看似简单,但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心生厌烦。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除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图片外,还大胆地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植物园,采用现场教学方法。如在学习根系的类型时,可带学生在校园内选择菊科植物的杂草(如小飞蓬)与禾本科植物杂草(如狗尾草),将其根部全部挖出。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描述其特征,找出不同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植物两大根系即直根系与须根系的区别。因为站在植株边,学生边观察边分析总结,印象深刻。这时,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园林植物配置时,我们可利用直根系入土深而须根系入土浅的特性进行合理搭配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讲解木兰科植物的特征时,我们将学生分别带到了白玉兰、广玉兰及含笑等植物前进行观察,现场解剖它们的花或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但很快掌握了木兰科植物的特征,还根据其花托的形状、雌雄蕊的数目及排列方式,自己总结出:木兰科植物虽然高大,然而却是进化水平较低的植物。总之,现场教学使理论与实际更紧密结合,不但有助学生掌握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进行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意识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并记录,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教学行为的单一使课堂氛围较沉闷。这种单调的“你讲我听”的教学形式,使课堂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没有灵气,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思维少,社会适应性较弱。课堂活跃度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极为重要,其中教与学的互动更为关键。教与学的互动要求授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提问、积极参与教学,而不要让学生成为只是接受信息的机器。为了增强课堂互动,我们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般地不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围绕知识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以提问或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求答案。例如,在学习影响植物根系吸水的外界因子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个案例:某天,学生对校园的草坪进行养护时给草坪植物喷施了尿素,但是,第二天却发现草坪草的叶子发黄焦枯了。小草为什么枯黄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水分与矿质代谢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找出答案。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由学生相互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通过这些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长期以来,植物与植物生理的理论课与实践课都是独立设置的。一般是先理论,后实践。这种做法不但需要相对较多的课时,而且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在目前教学时数相对缩减的情况下,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界限,采取一体化教学,不但使理论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果实与种子的形态与结构时,原本是理论4学时,实践2学时。现在,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课前尽量准备好各种类型的果实与种子材料,无法准备的可用标本或图片代替。上课时,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找出各种果实、种子的不同点,最后总结出它们的特征。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课时也得到了压缩。学生学习时,不但没有了以往单纯学习理论时的枯燥乏味,而且很快掌握不同果实与种子的识别要点,为后续进行园林植物的识别打下扎实的基础。充分利用周边实习基地,加强教学实习在园林专业,园林植物识别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要在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植物,首先要正确识别植物,了解其特性,这就需要从其外部形态到解剖结构充分地去认识它。植物分类学是按照植物的亲缘关系对植物进行分类的学科。这部分内容较枯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缺乏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充分利用周边的杭州植物园、北高峰以及临安神龙川等地的丰富植物资源,给学生安排教学实习。教学实习内容主要包括园林植物识别、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学习植物文献的查阅以及植物检索表的使用等。为了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我们还让学生给校园内的植物挂牌,便于经常复习巩固。因此,短短1~2周的教学实习实质上强化了学生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在植物与植物生理教学中遵循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作者:陈杭芳单位:杭州第一技师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