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植物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观赏植物学在生态旅游专业的地位分析
观赏植物学是生态旅游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植物学、生理学、树木学等课程关系密切。对于无上述基础的学生,若按传统教学方法,全面讲授观赏植物的分类、资源、园林应用等,很明显是不适用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并能讲解相关文化知识,所以课程的重点在于观赏植物本身的特殊性、多样性及相关的花文化。通过《观赏植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常见观赏植物特征、观赏特性等基本知识;掌握观赏植物相关文化,为导游基础、景区规划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该课程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造,弱化生物学相关理论的讲解,加强应用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授,建立起适应生态旅游专业本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课程框架体系的调整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3大功能,将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场所固定于定位站,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可以获得多项收益。(1)资源共享:教学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是场地和资金,而定位站的建立刚好解决这2大问题。定位站不仅可以为实习提供固定场所,而且其中的气象观测站、地表径流场、通量观测塔等设施不仅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还可以用于实习教学中,充分发挥整个定位站的作用。(2)实习数据积累:由于实习场所的固定,可以逐步积累调查资料,每年实习结束后都可以收集一些数据资料,这对以后的实习和定位站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避免了之前实习场所不固定,获取数据没有对比性,最终被丢弃的现象。(3)科研熏陶:在新时代下,科研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倡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以,在定位站这一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场所进行实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甚至积极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工作中。
编写实习教材,规范实习内容
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不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基于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该综合实习涉及的课程内容有植物学、动物学、水文学、土壤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门课程。如何把各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掌握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是目前很多综合实习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实际中,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指导老师“你来我走,相互独立”,综合实习演变成2…d的植物学实习、3…d的动物学实习、4…d的生态学实习这样一个简单的、形式上的串联。学生获取的知识也是比较零碎、缺乏系统性,难以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科整合植物学科、土壤学科老师,编制适用于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教材,规范实习内容。该教材包括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介绍、实习时间的总体安排、主要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具体实习内容主要分3部分,分别为:常规性实习、研究性实习和应用型实习。常规性实习主要是把各门课程的实习内容和知识进行有机串联,通过2周的实习,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之后根据学生意愿,进行分组,开展研究型实习或应用型实习。研究型实习是开展例如“酸雨对不同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天目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pH值变化研究”等专题性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应用型实习则让学生运用已学的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规划等知识,结合实习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然保护区规划”或“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这2种实习改变了“你教我学”的传统实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期所学知识,还可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提高实习成效
考核是检验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好的考核制度无法科学反映实习的效果。目前综合实习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由于综合实习一开始就缺乏系统性,最后的考核也是各门课程单独考核,所以,考核只能反映单门课程的成绩,却无法反映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综合掌握情况。(2)实习是一个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包括动手能力和写作等多方面能力,而目前的考核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进行,很多动手方面的能力无法考核,导致考核结果的片面性。针对以上2点,对生态学基础综合实习的考核制度进行如下改革:(1)平时表现考核: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过程中,学生的出勤、实习中的具体表现,如工作态度、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等进行打分,作为最终考核的一部分。(2)按要求撰写研究论文或完成规划报告:综合实习结束后,开展研究型的学生完成研究论文,开展规划型的学生完成规划设计,这比完成综合实习报告难度更大,但是效果更好。(3)开展经验交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习成果的汇报与展示,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习成果进行评比与鉴定。在交流中不仅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也会得到很多的启示,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后续实习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此外,所有研究论文和规划设计、经验交流记录等材料在每次实习后都应进行汇总,并建立起完备的数据库,对连续、动态的资源予以保存,从而不断促进课程实习的改革与发展。
结语
1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意义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通常定位于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园林专业主要以培养工作在园林工程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使学生既要熟悉园林植物的种类、形态特征与培养习性,又要具有园林艺术修养和制图功底;既可从事园林植物的栽培管理、生产流通、经营应用,又能进行景观园林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城市建设、区域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修复工程以及各类景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服务。随着园林行业的快速发展,现有园林植物类实践教学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学模式陈旧,基础设施薄弱,师资水平欠缺,实践基地不完善等,使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性教学成为薄弱环节。同时,园林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校园林专业培养重实践的广适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探索应用型高校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已成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体系
2.1园林专业培养目标园林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植物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知识体系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各类景观绿地的养护管理及风景区、森林公园、各组团绿地、城市相关管理部门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2.2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设置植物类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引导学生从中学的应试教育到大学素质教育的专业入门课程,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形成专业概念。主要涉及植物学、园林生态学、园林树木学、园林花卉学、园林植物栽培学、园林苗圃学、草坪学以及园林植物病虫防治等。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主干课程与后继课程的设置逻辑性好,每门课程之间既有各自的独特作用,又有紧密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相互深化,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植物类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园林专业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农业高校传统专业。近几年,随着枣庄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要求,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适于区域农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文章旨在探讨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以适应鲁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枣庄学院
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及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把我们对绿色农业建设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2018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系统阐述了绿色农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意义,绿色农业建设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强音之一。枣庄学院为了适应鲁南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平台和鲁南地区农业资源优势,遵循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于2019年开设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科学研究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培养知识扎实、能力过硬的专业人才;按照专业方向特色,制定特长培养要求,传授专长技能,使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符合区域农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1]。
一、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为抓手,以服务区域农业发展为目的,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农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计划,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力争成为特色鲜明兼具服务地方的市内一流和省内领先专业学科[2]。
二、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一、三个基础
1综合基础综合基础
包括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验环节,用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发展潜力。
2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的实验实践环节所构成,使学生获得学科的基本知识,掌握绘画及表现技法、制图方法、规划设计方法、插花技法、园林植物认知方法、栽培养护技术、育种技术,具备进行城镇绿化、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造景等规划设计及表达、城市园林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及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管理与应用的基本能力。
3职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