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为此,从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性、拓宽培育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多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职业农民这个专项问题,旨在引导大家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化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维护与发展农村的全面进步与繁荣。今天这个会议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从年初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考虑和调研。会上印发的《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也是经过各有关方面长时间反复讨论形成的。
刚才,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贯彻落实《意见》,抓好全市生猪、蔬菜、茶叶、渔业四个产业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区政府、县政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省农业厅处长就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从理论和中省宏观层面,结合实际对搞好整市推进试点,做了一个很好的辅导性讲话。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背景与提出
职业农民是国家“三农”工作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从事“三农”工作就要对现在的农业农村现状有清晰认识,那么现在的农业农村到底有哪些特点:一是收入结构多元化。农民劳务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的务农收入越来越少。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就有兼业化的倾向,农业就有边缘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有一部分以农为本、以农为根的农业骨干力量。二是人口结构留守化。农村的人口结构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主体力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去农化问题严重,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那么以后谁来种地、谁当农民的问题就随之凸显。三是产业结构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穷途末路,现代农业必由之路,在农村发展产业、振兴农业的核心问题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但是我国宏观体制当中对农业高补贴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的补贴机制是一种普惠式的补贴,并未全面有效的和产业发展结合。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与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而职业农民无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力量。农村的繁荣、稳定问题关键在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基础在于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良玉副总理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农业部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做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活农村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了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认为,职业农民就是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二、重点与关键
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计划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的工作。要想逐渐提高农村的素质与水平,可以通过培育职业农民的方式,来将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如何胜任职业农民,以及需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都要进行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培养与构建职业农民的必要性,介绍了与相应的概念与素质研究。同时重点阐述了职业农民的素质模型构建与养成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由传统转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成功不仅是能够化解“谁种地”的问题,还能够解开“怎样种地”的难题。为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以此来优化国内农民的自身素质能力。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并将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继承人,在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先确定其是否能够具备胜任职业的素质,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一、培养、构建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农”工作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理论界及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自从2012年开始,党中央了多个与“三农”“新职业农民”等有关的文件,关键的一点便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累积,通过培育出职业的农民,来适应农村新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的要求[1]。
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就我镇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的战略意义
1、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镇、村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镇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农民多,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新的就业和创业。组织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友爱、奋发而上,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融洽和谐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
二、明确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任务
为纵深推进我县培育新农民工作,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特制定年培育新农民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以建设学习型农村、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培育新型农民为目标,按照围绕重点、贴近实际、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提高质量的要求,走小型化、专业化、现场化、经常化培训之路,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负责、镇村联动”的推进方式,全县培训农民1万人,其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610人,职业技能培训5070人,农村妇女、农村党员、农产品营销、农村经济组织管理等农村人才培训1320人(各责任单位培训任务详见附件1)。
二、工作方法和路径
(一)完善县农民学院培训体系(责任单位:县农民学院)
1.完善设施建设。建立2个以上标准化培训教室,配备电脑、投影仪等先进教学设备;完善农民学院培训展示窗口,窗口有专用电脑记录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和参训学员电子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