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职业农民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研究职业农民这个专项问题,旨在引导大家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深化对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维护与发展农村的全面进步与繁荣。今天这个会议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从年初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开始考虑和调研。会上印发的《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意见》也是经过各有关方面长时间反复讨论形成的。
刚才,市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负责同志分别就贯彻落实《意见》,抓好全市生猪、蔬菜、茶叶、渔业四个产业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区政府、县政府分别作了表态发言;省农业厅处长就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从理论和中省宏观层面,结合实际对搞好整市推进试点,做了一个很好的辅导性讲话。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背景与提出
职业农民是国家“三农”工作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我们从事“三农”工作就要对现在的农业农村现状有清晰认识,那么现在的农业农村到底有哪些特点:一是收入结构多元化。农民劳务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半壁江山,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的务农收入越来越少。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农业就有兼业化的倾向,农业就有边缘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必须有一部分以农为本、以农为根的农业骨干力量。二是人口结构留守化。农村的人口结构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主体力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去农化问题严重,这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问题,那么以后谁来种地、谁当农民的问题就随之凸显。三是产业结构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业穷途末路,现代农业必由之路,在农村发展产业、振兴农业的核心问题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已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但是我国宏观体制当中对农业高补贴机制尚未建立,目前的补贴机制是一种普惠式的补贴,并未全面有效的和产业发展结合。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就必须有一个与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装备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而职业农民无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形式之一。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职业农民应该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力量。农村的繁荣、稳定问题关键在于现代农业发展问题,基础在于职业农民培育问题。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回良玉副总理在多个会议上强调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农业部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做了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重申了“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城乡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激活农村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分享现代化成果;提出了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认为,职业农民就是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二、重点与关键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不能满足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为此,从提高教育培训的精准性、拓宽培育模式,健全相关的制度保障,更多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等方面提出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以适应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村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具活力、最能发挥作用的主体力量。自2004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会关注到农村人才的培养,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代意蕴
新型职业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有别于传统的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专业技能、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较高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于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经营主体的核心力量
摘要: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计划已经成为必须要面对的工作。要想逐渐提高农村的素质与水平,可以通过培育职业农民的方式,来将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如何胜任职业农民,以及需具备怎样的素质能力,都要进行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培养与构建职业农民的必要性,介绍了与相应的概念与素质研究。同时重点阐述了职业农民的素质模型构建与养成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下;职业农民;素质模型构建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由传统转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职业农民的培育成功不仅是能够化解“谁种地”的问题,还能够解开“怎样种地”的难题。为此,国家必须要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以此来优化国内农民的自身素质能力。所谓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并将农业作为固定职业的继承人,在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先确定其是否能够具备胜任职业的素质,这样才能够保障工作开展的针对性。
一、培养、构建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一)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农”工作仍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理论界及时对其进行深入探究。自从2012年开始,党中央了多个与“三农”“新职业农民”等有关的文件,关键的一点便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人力、资本方面的累积,通过培育出职业的农民,来适应农村新建设与城镇化推进的要求[1]。
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健康,深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就我镇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的战略意义
1、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镇、村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镇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农民多,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新的就业和创业。组织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友爱、奋发而上,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融洽和谐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
二、明确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任务
一、培育新型农民应成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核心
培育新型农民主要是针对传统农民而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这不仅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最为艰巨和伟大的历史任务,更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重大任务。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力量,也是发展生产的主体。所以中国农村问题、农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农民,主要的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所以“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及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事关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成败。因此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应该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来开展相应的内容培育,主要针对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来设计相应的建设内容,是各项内容能够有的放矢,解决农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是我国各项工作追求的终极价值。在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因为依靠和服务的主体都是农民,因此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做到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传统农民转化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我党提出的新型农民概念是对我国农民在新时期的新要求的具体体现,如何真正实现农民向现代转型,根本的途径只有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的各项基本素质,使之实现由内而外的转化,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中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严重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重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农村文化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民难以正常展开文化活动,这就难免会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压缩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导致新型农民在文化素质上的低下。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在内占到绝大多数。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成为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距离新型农民的“有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完整,致使农民缺乏技术及管理能力,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的技能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培训机构数量少,农民数量众多,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差额,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农民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培训,但培训方面却理论知识偏多,实用性差,较难掌握,致使农民不能掌握到培训内容,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有理论授课,实践环节缺失,致使培训最终实用性丧失。
三、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适应培育新型农民的方面,因此当务之急就是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首先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农民精神需求的新型文化教育模式,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服务功能。建立县乡村三级立体式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是第一级,乡镇文化站是第二级,村级文化室,文化室、活动室、阅览室为第三级,其中应加强第三级建设,农民应该足不出村就能阅览图书报纸杂志、进行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此基础上各级文化部门还应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争取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既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又能提高其素质和农村的文明程度。其次要积极加强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农民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要靠发展农村教育来实现,要通过建立健全农村教育体系,尤其是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满足新型农民“有文化”的需求。最后还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适应农民要求、服务农民需要、手段方式多样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各个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机制,培训的重点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文明素养,以满足新型农民“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总之要通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让农民真正的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