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职业培训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授学院领导的委托,由我来做学校职业培训工作报告。请在座各位领导及代表们审议。在过去的五年里,我校全体师生在学院领导、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广大同学的支持与配合下,在我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声有色的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一直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着院团委的工作中心,结合我院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我学校特色的培训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xx省xx职业技术学校,感谢你们多年来对我校“雨露计划”工作的关怀、指导和支持,现将我校五年来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我校于XX年8月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五年来,学校遵循“省主管、市代管、区主办”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面向市场、订单办学、保障就业”的培训要求,在市、区扶贫办的直接指导下,采取转移培训与学历教育“一校两线、齐头并进”的方式,走“场地租赁制、设备股份制、教师聘任制”的新路,建立建全了五种新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转移培训的良性发展,形成了“一校两分三制、定单培训、定向输出”的培训模式,打造出了具有巴山特色的劳务品牌——巴山汉(妹)子,真正实现“培训一期、学到一技、安置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五年来学校共培训学员7500多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学校安置7356人,自主择业144人,安置就业率达98%。就业学员90%免费安置到沿海等发达地区,月收入在1300元以上。其培训成果在XX年年6月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览会上作为xx省仅有的两家培训机构参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机关领导的肯定,有多个省扶贫办带领本省参展基地学校前来观摩、学习。
主要做法
一、优化就业维权服务,搭建输出平台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做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
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我国职工队伍素质的状况,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紧紧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每年在各类培训机构接受培训的人数超过一亿人次。*年以来,全国有3500万劳动者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骨干。*年以来,各地共培训下岗职工1800多万人,有力地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国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高级技工严重缺乏。全国仅数控机床的操作工就短缺60万人。*汽轮机厂需要260名数控技工,参加十多场招聘会,月薪提到6000元,还招不到合适人选。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是导致我国企业产品质量不高,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据质监总局反映,目前我国产品的市场抽查合格率平均只有70%,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每年近2000亿元。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于责任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面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一)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涉及到就业结构的调整,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要职工提高技术水平和掌握新的技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更需要加快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和机电一体化复合技能的现代技工。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发达国家的一些制造业加快向外部转移。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也看到我们劳动力成本低廉并具有一定素质的优势,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这是我们的极好机遇。但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转移过来的大都是来料加工和装配等工序,加工深度不高,真正技术含量高的并不多。我们承接的基本上是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密集部分,虽然这对我们扩大就业也是重要的,但增值有限,效益较低。我国制造业虽已名列世界第四,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我们要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和发展我们的比较优势,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迅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摘要:从分析德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和政策入手,总结一些优秀经验,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适合国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及就业政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
1德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1德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表现
(1)德国的失业问题。
长期以来,失业一直是困扰德国经济的一个阴影。增加就业、减轻失业现象,是德国历届政府绞尽脑汁寻求答案的重大内政问题。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德国的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现在,德国依然没有摆脱高失业率的泥潭,2003年、2004年、2005年初的失业率分别是10.3%、10.2%、11.4%。
摘要:从分析德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和政策入手,总结一些优秀经验,以期对我国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适合国情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及就业政策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
1德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
1.1德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与表现
(1)德国的失业问题。
长期以来,失业一直是困扰德国经济的一个阴影。增加就业、减轻失业现象,是德国历届政府绞尽脑汁寻求答案的重大内政问题。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德国的就业形势急剧恶化,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直到现在,德国依然没有摆脱高失业率的泥潭,2003年、2004年、2005年初的失业率分别是10.3%、10.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