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职业素养创新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职业素养创新研究

技工院校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定位探究

摘要:当前,国家有关政策、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都指向强化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培养。技工院校传统的公共基础课承载内容很多,但对通用职业素质的培养并不充分。在技工院校现有公共课体系中增设专门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以之作为主要文化课的延伸和国家统编三科课程的有益补充,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笔者尝试重新架构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体系,明确了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为通用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通用职业素质;技能人才;技工院校;公共基础课

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技工院校开设通用职业素质课程是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措施。作为一门全新课程,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设置目的、与现有课程的关系以及适于课程教学的通用职业素质内涵等课程定位需要及时厘定。

一、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背景

在科学技术和商业模式日新月异的今天,技能人才的自我认识能力、责任意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理解和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跨专业的通用职业素质的重要性往往等同于甚至超过专业素质。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提高重点关键岗位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要求强化工匠精神和职业素质培育,增强劳动者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劳动者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据此,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的指导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笔者联合各地技工教育教研部门和有关技工院校,共同研究了技工院校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必要性(设置课程的目的)、通用职业素质课程与现有课程体系的关系,并界定了通用职业素质的内涵。

二、设置通用职业素质课程的目的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自信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研究

摘要:该文的研究重点着重于目前在学界和教育界的研究中常常被忽略的高职教育领域。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为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深入调查企业实践中的人文素养需求、高职院校中人文课堂建设情况、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课堂需求情况,为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文课堂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提供具体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职院校;人文素养;人文课堂

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因此,高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镇,必须肩负起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强力引擎的重大责任。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对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当前西方文化冲击的多元价值环境中,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目前关于人文课堂建设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思路,但现有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性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有利于完善和充实现有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有意义的补充和参照。

1何谓“人文课堂”

探讨人文课堂建设,首先要明晰人文课堂的核心点——人文素养。自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注意到人文素养这一命题以来,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层出不穷,但对“人文素养”一词的含义缺少明确的界定。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两大本质问题,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引。该报告将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和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的研究即以此概念为基础。2004年,学界出现了人文课堂这一提法。蔡隆的《谈高中思想政治网络教学“人文课堂”的建设》首次提到了人文课堂。该文在分析人文教育遇到的障碍之后,指出从学生的情感教育、关注现实、体悟生活、实现自我、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2]。此后,该提法也被研究学者使用,但都没有对人文课堂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学界还从师生关系、课堂文化(氛围)的角度,对人文课堂做出界定,认为人文课堂是一种师生平等尊重、沟通接纳、吸引包容的“共享式”师生关系,旨在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3]。笔者认为两种界定方式各有所长,但都不够完善。第一种界定将人文课堂片面地限定在思想政治的网络教学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文知识的获取以及线下人文课堂建设的可能性与重要性。第二种界定则是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将人文课堂界定为“将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和艺术学科等人文知识,与职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有机纳入课程教学,使高职学生在提高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获得人文知识的增长、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与培育,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

2高职院校人文课堂建设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

数字营销下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数字营销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生,而在数字营销背景下,国内外广告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如何培养创新性、复合型的广告设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广告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校对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依然局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广告社会人才的需求。为此,急需在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创新与研究,探索广告设计人才创新培养新路径,以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广告设计人才。

关键词:数字营销;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营销背景下,广告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第三产业,其发展状况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等密切相关,也与行业人才培养建设有直接关系。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广告设计人才的培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方面,数字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方向;另一方面,数字营销的深入发展,广告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着高校广告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因此,基于数字营销视域,对广告设计人才培养趋势深入探析,寻找其科学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适应数字营销环境的广告设计人才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营销环境下广告设计人才需求趋势

(一)工作岗位需求

当前,我国数字营销类广告公司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需求上转变,多数广告公司设置了策划类、市场类、服务类等职能岗位。从国内广告公司工作岗位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趋势分析,需求缺口主要涵盖策划创意类、媒介公关类、市场销售类、客户服务类、技术类、管理运营类等岗位。其中,技术类是数字营销行业不同于传统广告行业的典型岗位之一,此类岗位对数字媒体技术与投放、大数据与广告技术、数字整合营销等技术类人才需求量大。①从岗位需求的整体角度出发,技术类、策划创意类占据整体的60%以上,并且集中在沿海与中西部发达城市。其次,不同类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均对策划创意类人才呈现出高度需求,岗位需求量一直呈现出递增态势。此外,结合当前国内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特征来看,许多新兴的广告公司对创新性人才需求有增无减,并且在数字营销与新媒体应用方向上设置了大量的岗位,例如电商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大数据营销等。

点击阅读全文

非专业职业素养实践教学论文

1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内涵

非专业职业素养是一种通用能力和必备人格,是从事不同专业的人共同需要的素养。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思想品德素养、身体心理素养、能力素养和创新素养。每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艺术素养、科学技术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等都属于非职业素养的范畴。非专业职业素养需要通过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多途径、多方式共同培养。本文只研究与专业实践教学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

2与专业实践教育相关的非专业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践教育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和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是非专业素养培养的优良载体,学生在专业实践锻炼过程中,不自觉地发挥着非专业职业素养。教师通过设计与专业实践相关的非专业素养,引导学生重视非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结合笔者专业实践教学,认为通过实践教学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严谨自律、奉献精神等;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素养,如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培养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意识,如团队合作、安全意识、行为习惯、节约意识等;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非专业职业素养培养设计

3.1以专业课程实践训练途径培养非专业职业素养专业课程实践训练形式有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能较好培养学生非专业职业素养。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主动完成项目任务,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结果,更强调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团队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工作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要求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当学生碰到疑难问题时,在学生之间,在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交流沟通,共同讨论,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小组之间进行成果展示,每组进行项目实施总结并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完成项目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点击阅读全文

职业教育过程中核心素养分析

[摘要]在核心素养落实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融入教与学中去。与基础教育领域通过开发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不同,有着自身独特性的职业教育可以借助现代学徒制来予以落实。文章探讨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职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忽视默会知识的教育价值、缺乏对建构模式的关注、过分依赖学校职业教育等困境,通过现代学徒制稳定的师徒关系、贴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课程内容、理实一体的教学设计、深度的校企合作这四大核心要素来予以破解。进而对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现代学徒制中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找到核心素养与现代学徒制的契合点这三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现代学徒制;落实路径;育人机制

近年来,核心素养已经成了引领、拉动课程教学改革的世界趋势,但是如何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融入教与学的问题上,教育界一直困扰颇多[1]。在基础教育领域,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衔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桥梁已经成了共识。但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与普通教育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如果要使核心素养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去,盲目照搬基础教育领域的落实路径是无法实现的,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自身的独特性,牢牢把握住职业教育领域育人的特殊性。核心素养在落实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去,其实并非一定要像基础教育领域那样去开发相应的学科(专业)核心素养,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搭建核心素养与课程之间的桥梁上。而现代学徒制作为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完善的共同趋势[2],就是在回答如何有效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问题,那是否能够将核心素养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学徒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来予以落实呢?本文希冀从现代学徒制育人机制的角度来予以回答。

一、对核心素养本质要素及落实困境的认识

核心素养回答的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使学生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3]。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从自身立场出发,给出了各自的回答。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何为核心素养”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面向共同的时代,这些答案中也有共通性,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有关核心素养的共同部分,才能抓住核心素养的本质,从而认清核心素养在落实到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一)核心素养的本质要素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