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班毕业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初创阶段(1949年一1965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为新疆双语及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2年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195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指出:“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随后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兄弟民族应用何种语言教学的意见》指出:“少数民族学校,应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但有本民族通用语言而无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民族,在创立出通用文字之前,可暂时用汉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教学。”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大会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教育的统一性。”在新中国语言政策及少数民族教育总体方针的指导下,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开始起步。1950年3月及1955年3月新疆省人民政府发出的《关于目前新疆教育改革的指示》、省政府批复教育厅《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贯彻民族政策,注意对语文教学的领导》的报告均提出要求:汉族学生要选修维语,民族学生要选修汉语,强调民汉学生要相互学好语言。这是目前所知新疆解放后最早涉及汉语教学的政府文件,但此时汉语教学远未形成一门学科,学校既没有采取具体的汉语教学措施,也没有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编写的汉语教材。1956年7月,自治区第二届中等教育会议召开,对汉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民族学校初中每周46课时汉语课,识字量2500个左右,学会一般日常用语,能阅读一般通俗读物;高中毕业时识字量达到4500个左右,了解一般科学术语和名词,能用汉文记述一般的事情,进入大学阶段能用汉语听课和看懂汉文讲义。
这是自治区首次明确提出汉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可以看作新疆解放后汉语教学的真正起点。汉语课作为一个学科的概念开始出现,汉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理所当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1958年,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疆最早的维、哈、蒙三种文字的中学汉语课本1~3册。1959年6月,自治区教育厅召开教育行政会议,决定少数民族小学从四年级起开设汉语课。同年,自治区党委和人大常委决定,升人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少数民族新生必须先上一年汉语预科,对汉语预科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周22课时,一年约880个课时,掌握3000个常用词语,听匿专业课50%以上的内容。自此,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学体系初步形成了,汉语校际教研会也应运而生。1960年8月,自治区教育厅印发《关于改进与提高民族中学汉语教学工作的通知》,提出将汉语课列为民族中学的主要课程之一,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可以直接用汉语听课和记笔记。《通知》首次将汉语课程从中小学的一般课程上升到主要课程,同时开始关注汉语教学的质量问题。同年,原自治区教育厅组织有关学校编写了维、哈、蒙三种文字的初中和高中“五、三、二”制学校的汉语课本1~5册。1963年汉语课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民族中小学的考试科目,从而真正确立了汉语的主学科地位。
1964年教育厅组织编写出版了“汉语教科书”和教学大纲,新疆民族中学开始有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汉语教材。为了解决汉语师资问题,1960年一1965年,乌鲁木齐、伊犁、喀什、巴州、阿克苏、昌吉、和田等师范学校开办了维吾尔语专修班,从北京、天津、保定、济南、徐州、南京、上海等地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中选招960名,在新大及各地师范学校培训半年、一年或二年后,分配到民族中小学做汉语教师,以解决当时汉语教学的师资需求,这些人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汉语教师的骨干力量。1964年6月17日,自治区教育厅在认真总结乌鲁木齐市五中和新大附中试办初中汉语强化班经验的基础上,以教记统字第113号文件向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新疆大学附中等四校试办少数民族高、初中班试用汉语文教学的报告》;自治区人民委员会7月31日下发了《关于试办少数民族高、初中班试用汉语文教学问题的批复》,并决定从1964年9月开始,在新大附中、伊犁六中、喀什二中和博州二中4所中学10个教学班开办自治区汉语教学实验班。这是目前所知政府行为开办的最早的汉语教学实验班,学制增加一年,先过汉语关,然后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这一时期,虽然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在逐步发展,也在进行实验探索,但汉语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教学模式一直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时所掌握的汉语知识远不能用作学习和交流的工具,每年到内地院校学习深造的少数民族学生因汉语水平不达标,学习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1965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致函新疆教育厅:“按高教部函,今年汉补班毕业生升学需进行测验,成绩不符合最低录取标准者不予录取,由你厅处理。根据这期毕业生的学习水平,经我院初步研究,只能有少数人被录取,绝大部分人不能录取。”[1]这份函件使自治区领导意识到,提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质量迫在眉睫,但“”的开始使刚刚起步的汉语教学实验被迫停止,汉语教学甚至出现了倒退。起步阶段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初步形成了“母语授课加授汉语”的模式。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民族中学的汉语教学还没有引起大多数语言工作者、教育工作和各相关部门的重视,还未把汉语教学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这一时期作为新疆双语教育的初创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强调学习使用民族语文为主,部分民族地区兼学汉语文。但因十年“”而夭折的“汉语教学实验”却为日后新疆双语教育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挫折阶段(1966年一1976年)
十年动乱给新疆少数民族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汉语教学工作遭到破坏,新大附中等校刚刚起步的汉语教学实验被迫停止,民族教育事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学校开始复课,1970年4月编写了四年制民族中学《汉语》教材,同时翻译成维、哈、蒙文陆续出版,民族中学的汉语教材建设艰难地继续着。1972年新疆召开中等师范学校工作座谈会,讨论解决少数民族师资短缺的问题,停办5年的中师恢复招生,和田、巴州、博州等地成立师范学校。1973年新疆召开南北疆牧区教育座谈会,提出抓好边境地区和牧区的普及教育工作,但1974年至1976年,“批林批孔”和“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民族教育再次遭受破坏。老师们纷纷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各类图书资料和教学设施损失殆尽,少数民族教育及汉语教学再次陷入停滞状态。
1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学生层次的教学能力
技术院校培养的技术专业,覆盖了社会技术的几乎所有范围,然而在技术范围里,会有技术的难易度;会有劳动强度的大小度;更有培养对象的素质程度,这些就给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老师,培养成功的技术人才,就是给学生和他的家庭一份贡献,技术让他们能够就业,还因为学生有了技术,具有了技术创造财富的理念。培养技术人才,对社会进步发展是一分光荣、一份贡献,又是神圣的使命。
不断追求胜任不同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能力,这意味着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追求知识,更是不断的总结提高,不断的分析改进,不断的面对各种各样学生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来处理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术能力。
初中生生源的中级数控专业,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多原因,教学难度增加,指导传授技术既要耐心的教书育人,更要精心的培养技能。要真心实意的爱护学生,真诚善意的帮助学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方法,不断把复杂难以掌握的技术进行分解,增强可操作性,寻找趣味性,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技术的性趣。把安全操作、技能高度、优良品质集合在一起,寻找适应初中生生源的心理目标,营造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向上进取的努力和信心,进行调动和经常性的竞赛。把教学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成为提高学生技术的教学能力。
2追求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攀登能力
一、当前农村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学习成绩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但是,现阶段农村初中的教育仍然围绕“中考指挥棒”转,一个学校每年的中考成绩备受家长、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则把中考成绩作为年终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一项。有人把学校形象地比作工厂,那么班级是工厂的车间,校长是工厂的厂长,班主任则是车间主任,毕业生就是产品。产品质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于是“厂长”会下令“车间主任”严把质量关,“车间主任”不敢有丝毫怠慢,自然而然会把班级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他们会不断鼓动学生学习。长此以往,遏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了学生发展的失衡。
(二)过分地依靠制度约束
农村初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缺失,因而他们缺乏自信、生活懒散、学习习惯差。还有部分农村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娇生惯养,在家不听从父母的话,在校不听老师的教导。另外,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校园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常常会吸引他们的眼球,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逐渐失去理智、淡忘学习、开始堕落。针对存在以上情况的后进生,班主任应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尽可能实行人文管理,以说服教育为主,以制度约束为辅,使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逐步转变思想,步入正轨。但是如今许多农村初中常常为了应付中考,不顾大局,不识大体,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给每个班级下任务,定指标。于是班主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惩戒措施约束学生。他们往往对学生严加管理,不容半点瑕疵的存在。他们会要求学生一律按照他们预设好的模式思考、学习、生活,不允许节外生枝。他们认为学生就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堆积知识的仓库。由此看来,农村初中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实行人文管理,过分依靠制度约束,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天性。
二、农村初中班级管理的实施对策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六十年的历史沧桑,多少长者的不朽征程,多少少年的青春热血。经历了百转千回,终于走向欣欣向荣、民富国强,六十年的成就,举国欢庆,世人羡叹。2009年也是Xx公司重组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在分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保质保量的完成了2009年的艰巨任务。
我们的班组是一个团结上进的班组,在班长的带领下,全组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做一名18年的老职工,我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工作,时刻想着如何能为我公司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2009这一年里,我积极的参加分公司的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华诞的服务保障中,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协助班长工作,主动把工单系统中的“用户过户资料”承担下来,上夜班的时候主动把白班未处理完的各项工作处理完毕。每次上早班、中班的时候,提前20分钟到岗接班,做到班中有事,随叫随到,遇到加班加点更是常事,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本人2009年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更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恪尽职守,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严格遵守班组里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热情服务、勤学苦干,充分发挥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确保成功的战斗精神,任劳任怨,不畏困难。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一篇: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功能的具体表现
1.三观引导。
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就必须认真研究初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1)正确认识自己,强化竞争观念。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初中学生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强调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独立作用。这也就是说班主任在初中德育工作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2)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初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各种诱惑,对初中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以及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我国初中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已经受到了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对传统社会道德标准不以为然,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学校教育仍然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初中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一些不良的习俗,引导学生积极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重视传统的道德标准。
2.心理疏导。
初中学生德育工作不能将其等同于心理疏导,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在德育工作中心理疏导不够重要。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在面临社会问题时会产生一定的不健康心理,现代社会高度开放性的特点也使得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加的多元化。因此利用心理疏导这一方法和工具进行德育工作,必定会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到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