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国地质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7年,地质学会在厅党组、中国地质学会、自治区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会员单位、会员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厅中心工作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科学普及、人才举荐、自身建设、经费筹集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7年主要工作
(一)党风廉政建设及政治学习
*7年,学会按照厅纪检组、机关党委的要求,在支部的统一安排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加强防腐意识,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完成好各项任务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各项业务工作
1、在科普活动方面
*7年,地质学会在厅党组、中国地质学会、自治区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会员单位、会员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厅中心工作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科学普及、人才举荐、自身建设、经费筹集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7年主要工作
(一)党风廉政建设及政治学习
*7年,学会按照厅纪检组、机关党委的要求,在支部的统一安排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加强防腐意识,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完成好各项任务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各项业务工作
1、在科普活动方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
各有关单位、各位代表: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技术交流研讨会定于2008年11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主题是"科技创新与农村饮水安全"。主要围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科技需求,重点交流"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安全供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取得的阶段成果和各地区、各单位在农村饮水安全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及工程建设中取得的新技术、新进展,研讨有关技术疑难问题。
欢迎有关单位代表、入选会议论文作者和从事农村饮水安全技术研发人员积极参会,共同交流和探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要内容
1.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做主题报告;
2.与会代表交流论文和观点;
一、科技期刊封面设计的原则
根据现代期刊编辑学理论,期刊封面的主要功能有认识功能和美学功能。认识功能需要封面设计规范、清晰、辨识度高,能清楚提示期刊的性质、特色、内容及服务方向。从认识功能这个维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3条封面设计原则:规范性、稳定性和专业性。美学功能则需要使专业、严谨的科技期刊更具艺术美感,传达出活泼的人文气息,增加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从美学功能这个维度可以延伸出科技期刊的1条封面设计原则:艺术性。具体论述如下:
(一)规范性科技期刊的封面
首先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谐地标出必要的项目和信息。《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规定科技期刊封面应该标明刊名、卷期、出版年月、责任者、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期刊条码等项目。因此,在进行封面设计时,这些项目和信息必须做到没有遗漏、简洁清晰。同时,在期刊卷号、期号表达上尽量采用国际通行做法。总体而言,规范化标示封面信息是科技期刊封面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封面的认识功能。
(二)稳定性科技期刊具有无限期连续出版的特性
如果刊物要保持区别于其他刊物的辨识度,并树立品牌形象,封面设计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进行有规律和细微地调整,使期刊封面能始终延续一种稳定的风格,最终在读者心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期刊整体形象。因此,可以精心设计一种能产生深刻影响力的封面元素,让这种元素成为贯穿各期封面设计的一条线索,由此积淀成为期刊的标志。总之,期刊的封面设计要注意连续性和稳定性,即使有变化,也是有规律的、细微的变化,以此发挥封面的认知功能和形成刊物的品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