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美贸易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论文关键词:人民币;升值;贸易逆差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特别是美国政府在国内失业率及国际贸易逆差不断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一些人将该逆差的原因归结为人民币汇率,从分析中美贸易问题的原因出发,认为中美贸易问题其实与人民币汇率水平没有因果关系,而是基于两国实体经济上的一些非汇率因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中美贸易顺差。
1文献综述
关于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一直是经济学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尽管在这一领域研究颇多,但目前就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问题的影响作用尚无精确的定论。2007年罗霄在“学海”上发表文章《从人民币升值透视中美国际关系的博弈》,他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和中美贸易问题的关系,他认为中美的贸易问题汇率问题只是一个切入点;杜厚文、彭志文在2007年2月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上共同发表文章《中美贸易差额的性质,成因及影响》,并在文章中指出中美贸易的问题并非人民币升值所能解决问题的,它在于许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重点分析中美贸易问题和人民币升值的关系研究,而且提出一些中美贸易问题的原因分析,得出结论是:人民币升值与解决中美贸易问题并无直接联系。
2中美贸易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2.1中美贸易的现状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中美污染产品贸易的动态变迁等进行讲述,包括了中美污染产品按照污染密集度分类的贸易量NV计算结果及分析、中美污染产品按照污染密集度分类的贸易量NB计算结果及分析、在中美贸易中,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对污染产品进出口总额的影响不大等,具体资料请见: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美双边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美两国的双边贸易不仅对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中美双边贸易额不断扩大的同时,污染产品的贸易也有增加的趋势。由于中美两国环境标准的不同和环境成本的差异,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我们的担心。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考察中美两国污染产品贸易的动态变迁,从中找出规律,为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最终达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二、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本文主要借鉴Gagnon&Rose(1995)提出的标准化的贸易差额NB和标准化的贸易份额NV的计算公式,针对中国与美国污染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和贸易份额进行量化分析。
其中Xit为商品i在t时间的出口额,Mit为商品i在t时间的进口额。为本国在t时间的总出口额,为本国在t时间的总进口额。NBit表示在t时间,第i种商品的出口比例和进口比例的差所衡量的第i种商品的净出口。NVit表示在t时间,第i种商品的进口份额和出口份额的均值衡量的第i种商品的贸易份额,体现了第i种商品在t时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应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对策探讨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伴随中美双边贸易的不断扩大,双边经贸争端与摩擦时有发生。如何认真对待中美双边贸易平衡问题,对其给予客观认定与妥善处理,关系到中美经贸关系全局的发展。
[关键词]贸易逆差原因分析对策探讨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带来明显的现实利益。然而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诸多贸易问题愈加突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一、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摘要:本文通过对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阐述,及研讨式教学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教改实践,利用问卷法与访谈法对教改实践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以基于教改实践效果对国际经济学的研讨式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国际经济学;教改实践
■ 引言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高的课程。国际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学生对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进行熟练地掌握,还需要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课程知识对社会中的国际经济热点进行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智能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传统单向讲授教育模式愈发不能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而研讨式教学就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而形成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注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导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强化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具有积极作用。通常来说,实施研讨式教学的课程需要具备以下特征: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所涉及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兴趣,即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研讨性,具备教师与学生讨论的空间。国际经济学正好具备上述特征,尤其是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是在对外开放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身正处于经济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对国际经济学课程具备一定的了解或知识掌握。因此,应用研讨式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助于提升他们应用国际经济学知识的能力。
■ 国际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
(一)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板块划分,选择恰当的研讨主题
【论文关键词】: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共同利益;国际机制
【论文摘要】:文章先阐述了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原因,然后简要介绍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过程。接着,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两个核心概念--共同利益和国际机制的层面来分析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并就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中美两国在经贸、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广泛的共同利益,但是,这并没有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自发改进,反而由于各种原因致使两国存在着愈演愈烈的冲突。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如果两国关系处理不当,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两国经济发展,甚至会世界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冲突,相互合作以达到"双赢",中美双方试探性地进行了战略经济对话,形成了相关机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为使该机制更大程度促进中美合作,我们必须对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内在规律,把握其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由来及其过程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双方表示,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将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006年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标志着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正式进入创建轨道。
2006年12月14-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双方围绕"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2007年5月22-23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服务业、投资与透明度、能源和环境、平衡增长和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12月12-13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中美围绕"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2008年6月在美国华盛顿举行。随着双方对话的深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机制也日趋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