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终身学习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分析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与终身学习意愿的相关关系,以便进一步开发提升医学生终身学习意愿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终身学习意愿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良好的终身学习意愿是医学生必备的素质[1],只有当医学生有终身学习意向和热情时,才能主动发挥其学习潜能,保证对新知识、新技能熟练掌握,保证较高的岗位胜任力及竞争优势。信息素养是发现、利用和评估信息的一种技巧[2],具有较高信息素养水平的个人能够意识到信息需求,有效地检索资源、利用和评估信息[3-5]。终身学习意愿与信息素养水平之间有策略性及互相加强的关系[6]。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是一个人对他能获得、利用、评估信息能力的信念。有学者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意愿随着信息素养自我效能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7]。本研究试图在医学研究生人群中验证二者的相关性,以便进一步开发提升医学生终身学习意愿的干预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于2019年7月至8月选取中国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中的部分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是对41个专业按照研究生总数随机抽取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在取得知情同意情况下,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85.78%。本项目已获中国医科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
论文关键词:终身学习理念;教育方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正规教育
论文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革。终身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都在探索实践这一理念的途径,构筑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同时。随着新的传播媒体和技术工具的不断涌现,人类的学习打破了学校教育的框架。可以自主地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参加学习,接受教育。本文从探讨终身学习理念入手,归纳总结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正规教育三种实践这一理念的教育方式。
人类步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绝对数量不断呈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一次性学校学习已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正在导致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终身学习。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意义和内涵
终身学习是一种超越国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种族等范畴的学习理念,这种学习理念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首先,终身学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知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本知识和现存知识,而是不断创新的知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人们持续不断地扩充其知识和才能。其次,终身学习是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对人们的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已不可能一生只具有一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我们必须不间断地学习,才能适应从事某一工作岗位或转岗、再就业的要求,学习从未像今天这样与个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同时。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身,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
终身教育的概念首先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前局长保罗·郎格郎(PadLengrand)提出来的。他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educationpermanent”的学术报告(后改译为“lifelongeducation”即终身教育),并于1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各个阶段,要为每个社会成员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自此以后。许多教育组织、教育机构、教育学者对终身教育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着这一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只强调终身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把人作为对象,自上而下施加于人,这与个人主动要求参与学习并不完全一致。“教育已不再是从外部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也不是强加在别人身上的东西。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因而,终身学习的概念更能体现学习者自身的进取和努力。
[摘要]毕业论文是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表达、创新研究和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折射,也是高等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论文撰写质量,应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但因缺乏信息素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结合英语学科论文教学和论文指导,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对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和实践意义。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建学习型机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内在需要,是我局开展“效能革命"活动的深化。我局于去年根据乐规建[20*]732号文件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以来,各方面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增强,特别是全局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全面开展我局的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根据市委要求,并结合我局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载体,通过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激发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为实现规划建设新形象和推动*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二、工作目标
整合全局学习资源,健全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构建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重点,以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平台,结合规划建设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树立工作第一、效率第一、有为有位、终身学习的理念,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系统整体素质,争取用三年时间建设成学习型机关,全系统各单位初步建立起学习型单位。
三、工作安排及措施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终身学习的提出;图书馆教育的优越性;图书馆是终身学习的最佳场所等进行阐述。包括了社会性、全程性、灵活性、全面性、经济性、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是传递知识的重要机构、图书馆优良的学习环境是读者自学和深造的场所、图书馆能够提供现代化的学习手段、图书馆能够提供知识重组服务、图书馆帮助读者掌握获得知识信息的技能和方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终身学习的目标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终身学习环境。文章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论述,进一步提出了图书馆帮助读者获得知识信息的技能和方法。
【关键词】图书馆教育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同志早就指出:“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身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落后。”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单纯的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已不能为一个人终身所用,一次性学校“充电”,一辈子工作中“放电”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
一、终身学习的提出
终身学习萌发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被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把“终身教育”提高到“生存概念”和“生活方式”的高度,是人类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积极呼应,也意味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把学习从单纯接受学校教育的学习中扩展开来,并从少数人的学习扩展到所有人的学习,从阶段性的学习扩展到终身的学习,从被动的学习发展到主动的学习,从而使学习真正成为所有人终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