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氛围。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者、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处于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心理交替的矛盾时期,特别是“80后”一代,各方面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作为受教育者的被动心态,又有作为成年人的独立自主的主动心态。
1.年龄与心理发展不同步
大学生个体形态上的生长发育已进入稳定期,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往往倾向于追求独特,价值观念尚不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易发生变化,时常处于波动、迷惘、抉择之中,其心理成熟又落后于生理成熟,因而大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情绪变化起伏大,易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心境变化快。对大学生而言,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以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
2.自我提升、认知意识增强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其中最为频繁的一个领域就是教育界。高等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给其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但是为了充分地发挥其正面的力量,还需要以来教师的力量。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文将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围绕师生之间的互动,探索如何在多媒体的优势下,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然后分析多媒体给师生互动带来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
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了教育中中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它的出现开启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投影仪等等多媒体设备的硬件环境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更加丰富了,而且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很多,高等教育的教学新模式开启了。在这样的优越的环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师生之间的互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其互动的形式也更加丰富起来了;另一方面在多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培养出素质更加高的人。
1高等教育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途径
(一)巧妙设疑
传统的教学课堂主要遵循着“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好学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也许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不好学的学生来说,其弊端就完全暴露了,尽管老师讲的内容很多,但是这些学生能够真正消化吸收的却很少,因而在学习效率和质量上很低下。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带来了条件。在课堂上,教师要想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此,教师可以将想要提问的问题做成课件放在大屏幕上,然后采取设疑再让学生来解答的方式,老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引导,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积极地予以鼓励。在对媒体技术下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迅速地进入思考的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通过屏幕的问题展示,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加充足的时间。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师德师风建设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文章分析了师德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关系,重点阐述了加强师德建设在提升职业教育形象、促进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师德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育行风;教育形象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正走出低谷,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新形势下,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也赋予了新的含义。
一、与时俱进的中等职业教育师德师风建设
2000年5月,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育部、全国教育工会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从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建设提出了要求。2013年9月,为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在《专业标准》中,师德结构被划分为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态度与行为和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这既是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在师德方面的基本依据。2014年教师节,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中等职业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充分结合了中职学校的特殊性,是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
二、在师德师风方面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大众化进程中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转型的政策走向
回溯本轮教师教育体系转型政策.应提前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大规模启动以前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1996年前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逐渐建立、完善和全面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来源逐渐趋于多样化,传统独立、封闭、定向的师范教育体系开始打破。在这样的背景下。原国家教委在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颁发的《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师f1996]4号)中,首次提出了改革教师教育体系的任务:一是从总体上要构建“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沟通的师范教育体系”:二是在层次上基本稳定为中师、师专和本科师范三个层次.并要调整加强中师;三是要在加强省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将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培训机构)转换职能,进而使其成为本地区教学、资料、实验、电化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应该说,该意见对未来教师教育体系的设想符合实际,并对我国“九五”初期教师教育体系改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但是.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除教育学院数量减少外,普通中师、师专、本科师范院校及教师进修学校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
可以说,这三年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未有显著变化随着1999年高校大扩招的突然启动和200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试行.教师教育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越来越不相适应.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体系转型的步伐突然变奏,速度明显加快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教师[1999]1号),全面开启了我国世纪之交教师教育体系的大规模转型。该文件提出,要通过重组教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逐步提高层次结构重心.进而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效益。为达此目的.强调重点要处理四个关系:一是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关系要在坚持师范院校主体地位的同时.鼓励一批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并通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补充与人才市场接轨.实现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二是职前教师教育院校的内部层次关系。强调要通过师范教育资源重组,逐步升高师范教育层次结构重心.逐渐由三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中等师范)向二级师范(高师本科、高师专科)过渡。三是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关系。强调要通过机构改革.加强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四是职后教育机构不同职能的关系强调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要从学历补偿教育转向继续教育;部分省市级教育学院可通过改制、合并等方式转为师专,同时承担教师培养培训任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可与当地教研、电教机构联合、合作或合并,转型成为本地区在教学、信息资料、实验、教育技术、教育科研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在此意见指引下.仅1999年一年内中师、师专、教育学院就分别减少了77所、16所、24所.本科师范院校则增加了11所(见)此后.关于教师教育体系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密集m台,助推转型加速,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教人f2001]16号)等这些文件与1999年关于布局结构调整文件的思路基本一致进入“十五”以后.有更大影响的政策是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师f2002]1号)。
该文件系统阐述了教师教育体系的特征与转型路径.即“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它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为此要整合教师教育资源.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和类型等方面的结构调整.使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由“三级”向“二级”适时过渡.同时明显提高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师范大学和本科师范院校建设、推进师专升格或与同处一地的地(市)教育学院的合并、推进中师升格合并或改制、加快培训机构转型以及鼓励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等等这项政策进一步催化了转型的规模和速度.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真正迈人大众化的门槛时,中师剧减到430所。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减少到1703所.师专减少到80所.本科师范院校则增加到103所。此后.关于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型也多次在有关政策中提及.如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0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但改革思路没有大的变化可以说,在整个“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国仅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教师教育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到2010年底.我国有本科师范院校107所.师范专科学校36所.举办教师教育的本专科非师范院校352所[站在这样的新起点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l202O)》(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在“加强教师教育”的前提下“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规划纲要》的总体思路与以往虽未有显著变化.但已体现出对既有转型过程、转型结构的系统反思。
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转型的目标与路径走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尽管政策对教师教育体系转型有不同的表达.但总的来看,其十多年来转型的战略目标是比较清晰的。概括起来,这些目标主要是推进教师教育朝开放灵活、综合化、高学历化、一体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一般年龄都在15~18岁之间,从心理学上划分正值青年初期,这个时期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的思想波动水平大,行为表现摇摆不定,经常会有一些令教师头痛的行为。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应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但由于师范生对教师有戒备心理,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很难摸清楚。所以寻找一种有效的调查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暴露自己的思想,就是师范学校德育工作者经常要探索的问题之一。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了集体心理咨询的无记名书面提问和无记名问卷调查两种方法,效果很好。集体心理咨询的无记名提问,是指教师不加限制地由学生用书面随便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当场回答,事后再对所有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并分析学生的思想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与此相似,但后者的问题一般事先由调查人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并加以限制,所以后者所反映的学生思想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有人为干扰的成分,可信度稍差一些。以我校最近的三次集体心理咨询中学生提问和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准,对650名学生所提出的2562个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其调查结果如下。<BR><BR>一、中师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良好人际交往能力。<BR><BR>经过统计发现,学生提出如何处理同学关系或认为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有576个,占总问题的22.5%。这类问题有“有人嫉妒心特强怎么办?”“有人说我的坏话怎么办?”“有人个性太强怎么办?”等等。人际关系问题为什么会成为师范生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BR><BR>第一,中师以女生为多,在女孩比较集中的地方,相同气质类型的学生之间容易产生心理和性格上的冲突,她们之间容易发生心理矛盾,如心胸狭隘、个性较强、遇事爱计较的学生之间矛盾较多。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应以心理疏导为主。<BR><BR>第二,独生子女学生之间个性冲突是人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我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80%以上,而独生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一个同龄儿童接触较少的家庭环境中,因家庭的溺爱教育,形成了不肯谦让、不受委屈的心理特征。大多数独生子女都程度不同地有争强好胜或不愿意帮助别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类学生生活在同一集体中难免会发生个性冲突。对这类学生应该采取一定的训练方法,以改造和训练学生克服不良个性的教育方法为主。<BR><BR>第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而激发的感情冲突。来自不同环境的学生虽然生活在一个共同的集体之中,但由于小时候已经形成的不同生活习惯会使同学之间相互难以适应,而产生人关系的冲突。如有的学生喜欢干净,有的学生喜欢物品摆放整齐。而有的则比较随便,这就可能使生活习惯不同的学生而发生矛盾。对这类矛盾的解决,应该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对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训练教育为主。<BR><BR>第四,同学之间的相互议论而导致误会也能引发矛盾。有的学生在背后议论别人,一旦议论的内容被传播,就有可能激发较激烈的矛盾。对这类矛盾的处理,应该查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对背后言论他人的学生进行帮助,同时对因此事而苦恼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训练。<BR><BR>第五,狭隘的小团体主义所产生的排斥作用是中师生人际关系不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学生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会因不同情趣而结成许多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的最大副作用是对他人有排斥作用。由此而引发出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不奇怪了。对小团体主义的解决应以疏导教育为上策,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集体活动,把小团体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BR><BR>第六,教师的不公平教育方法会导致对某个学生的孤立氛围。有时教师偏爱或者无意偏爱了某个学生,这时就会引发一部分学生的不满,而联合起来孤立某个学生的情况。对这类问题的出现,教师必须改正错误,以做到公平教育,才能消除学生因此而产生的矛盾。<BR><BR>二、中师学生的生活学习能力欠佳,希望获得心理上的帮助。<BR><BR>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提出的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占15.66%,有340个同类问题。如“如何处理学习与生活的关系?”“我为什么感到孤独?”“我为什么情绪总是低落?”等等。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正值生理和心理的变异阶段,他们对生活幻想较多,理想中合理成分相对少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还富于冒险。但他们的感情脆弱,意志不强,难以经受挫折,一旦某个理想不能实现或者生活中遇到某种挫折时,就会认为生活不公平,情绪低落,孤独和失望的情绪占主要地位。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就容易发生心理障碍,出现坐立不安、不爱学习、寻求刺激、谈恋爱、违反纪律、病事假多等现象。这个时期女学生的月经期不规则,男学生有遗精现象,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都比较重,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容易出现突发性的心理变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个时期应多给学生举办一些青年心理学、卫生学讲座,指导师范生自我处理各种心理矛盾,同时应由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开展一些有生活气息的各种文体活动,调节学生的紧张心理情绪,减轻其神经系统的负担,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BR><BR>三、中师生的人生观比较模糊,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BR><BR>在本次调查中,学生提出人生观方面的问题305个,占全部问题的11.9%。这说明许多学生对人生观方面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在笔者对其他学校的近五千名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发现各校中师学生在人生观方面的提出问题的提法和提问的数量都差不多,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即青年学生此时对人生观问题比较关心,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中师学生之所以关心人生观和要求对人生观进行指导,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理想中有很多成分不大合理,把个人的理想看得太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估计得较高。再加上近年来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断被暴光,和西方的一些人文思想的侵蚀,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当他们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或者在生活方面遇到一定挫折时,在人生观方面就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想法,如“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人应该为自己而活着”“社会贫富不均,社会对人太不公平”等等。所以中师德育工作应该加强对师范生的理想教育,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对他们进行人生观教育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他们提出的具体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如果教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般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BR><BR>四、中师学生比较关心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其教师心理开始形成。<BR><BR>学生在调查中对学校建设和管理比较关心,这说明学生进入师范学校后,对自己未来即将从事教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能够从主人的角度关心学校的发展。如“如何看待我校的发展?”“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应该怎样处理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的课程应该怎样安排?”等等。这类问题有277个,占全部问题的10.8%。学生主动关心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学校的建设离不开学生这个主体,学校的各方面的工作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启发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把学生看成是学校的主人,征求学生的意见和要求,有条件的应该设立主人周或吸收学生代表直接参加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管理。<BR><BR>五、中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活质量比较关心,学校在进行德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BR><BR>调查中学生提出学校生活质量方面的问题有208个,占全部问题的8.1%。这些问题大部集中在食堂伙食质量、价格及宿舍生活条件等方面。学生之所以对这方面问题比较关心这说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师范生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反映了学校在生活管理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前几年在省内的其他师范学校进行调查中,这类问题的数量也比较多。所以改善学生的生活条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是必须要加强的工作,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BR><BR>六、中师生对从教思想有担心,从入学后就关心其毕业去向,培养师范生形成立志从教的思想是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BR><BR>学生在调查中提出“毕业后如何分配?“和“毕业后是否应该到农村任教?”之类的问题336个,占全部问题的13.1%。但实际上关心这方面问题的学生达50%以上。目前社会收入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农村教育状况还不能使中师生完全理解。另外社会上一些部门的用人观念和某些有特权的人在子女安排上的不正确做法,对师范生的就业观念有较大影响,以至于有些学生在学校期间找关系,挖路子想办法解决毕业后的分配去向等问题。所以在对师范生德育中,应该加强立志从教和为农村基础教育而献身的思想教育。在实施这方面的教育时,应下大力气,采取多种教育措施,经过较长时期的耐心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效果。<BR><BR>七、中师生比较关心国家的法律建设,对社会腐败现象比较憎恨。<BR><BR>师范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作为准公民,他们必然对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表示憎恨,希望通过法律建设使国家更加完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有“我国的法律是否公平?”“法律面前真的人人平等吗?”“法律对以权谋私的高级干部能否制裁?”等等。提问题的学生有205个,占全部问题的8%。学生能用法律观察社会现象是十分有意义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基本上是站在怀疑的角度上提问的。所以我们应该在德育过程中经常向学生进行法制观念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以法治国的典型事例向学生说明:社会主义法制是人人平等的,只要有违法犯罪的行为存在,党和国家会毫不犹豫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制裁,随着改革开放和法律建设的日益发展,社会腐败现象终将被彻底铲除。<BR><BR>八、中师中有许多人已经涉足早恋,需要教师对其恋爱观予以正确的指导,这是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难题。<BR><BR>师范生正值青年初期,在学习期间发生恋爱现象是不足为奇的,关键是如何对他们给予正确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直接向教师提问要求指导恋爱观的问题有192个占全部问题的7.5%,但是实际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多达40%以上。据不完全了解,师范生中有早恋行为的学生约占30%~40%,各校的数据都差不多。师范生之所以向教师提出这方面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学生对自己早恋不知如何处理,希望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另一个原因是教师对早恋行为处理方法不当,伤害了一些学生的感情。如有的学校和教师对早恋视为洪水猛兽,对其采取高压政策,强力予以禁止,这样非但不能阻止早恋现象的发展,反而使得一些早恋现象转入了地下活动。个别学生甚至采取了对抗措施以维护自己的恋爱自由,结果导致了性过错的发生。所以对学生早恋问题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强迫禁止,应该采取疏导的方法对师范生给予正确的指导。因为恋爱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和本能,青年初期的学生追求异性的心理较强,受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早恋现象在中小学都有发生。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和教育,切忌不可操之过急。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告诉学生:青年人谈恋爱作为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不应该遭到非议的,但学生时代因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成熟,早恋对青年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利的影响。作为大多数学生还不是成年人的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谈恋爱不予提倡,还要禁止,所以中师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应把精力用于早恋上。教师只有把道理说明白了,对学生的隐私予以保护,启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早恋现象是会克服的。<BR><BR>九、中师生比较关心自然科学,并对迷信之类的问题也有一定的关心。<BR><BR>在调查中学生要求教师解答的自然科学中的新奇问题和有关批判组织的迷信之类的问题有159个,占全部问题的6.2%。这说明中师学生的知识经验还不能较好地解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现象,同时因其知识经验的不足,有许多人有迷信思想,以至于对国家批判和禁止邪教组织还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在中师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思想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BR><BR>十、中师生比较关心我国的政治经济的改革,同时也关心国际社会问题。<BR><BR>在调查中学生对我国的社会改革和21世纪的国家发展前途比较关心,同时对最近发生的国际问题也表现极大的兴趣。学生提出这方面问题159个,占问题总数的6.2%。所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应该经常举办时事讲座,并充分发挥学校的电视、广播、报刊的宣传功能,使学生了解国家和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大事。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经常向学生介绍时事政治,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BR><BR>十一、中师生对师生关系比较敏感,希望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BR><BR>学生提出师生关系方面的问题有96个,占全部问题的3.75%,据了解实际上关心此类问题的学生约占20%以上。这类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因为中师学校近年来中老年教师大多数已经退休,基本上以青年教师为主。有些教师因主客观原因不能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有亲有疏;有的教师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和评价学生;有的教师在处理学生的过错时方法粗暴,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有的教师自身要求不严,言行不一;有的学生因喜欢奉承老师而被偏爱,引起多数学生不满等。可见,对中师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时,在师生关系方面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良好师德培养和教师公正心的培养,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BR>综上,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的调查中,对学生不加任何干扰,所以该调查结果是可信的。同时笔者先后在本省和其他省的中等师范学校共计调查了五千余名学生,从所调查的结果来看,本次的调查与分析与总体调查的结果相吻合。因此,我们认为目前中师生思想现状的基本情况可以作为对其进行政治品德教育的参考依据。我们今后将不断进行调查,使调查结果能为中师的德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服务。<BR><BR>(注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师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与高中生和其他各类中专生有相同的特点,所以希望本文能对相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能够起到借鉴作用。(公务员之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