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小学德育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一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进行了继明治维新以后两次大的教育改革,史称第二次、第三次教育改革。在战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中,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一、1947年新设社会科,排除军国主义思想教育内容,是德育课程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早在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统一全国的学制,《学制》中规定的《修身科》是日本近代教育中首次出现的道德教育课程。虽然修身科的内容随着历代朝野的更替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它作为一门德育课程一直沿袭下来。
1947年,日本先后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推出了以教育民主化为目标的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对中小学课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改革。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的规定,小学设国语、社会、数学、理科、音乐、图画手工、家政、体育等八个学科和自由研究。这个课程设置同战前相比,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取消修身、地理、历史三个学科,新设社会科。社会科不是随意把战前的历史、地理、修身等科合并而成,而是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为求扩大并加深青少年的社会经验,涉及到学校、家庭及其以外的对青少年教育的一切活动。社会科虽然不是专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实际上它承担了战后初期日本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1949年,由文部省编写的《民主主义》一书(初三和高一的教科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过去日本的教育往往服从于中央政府的命令。……尤其是,通过错误的历史教育,迫使学生相信日本是‘神国’,甚至迫使学校导入军事训练。……通过由政府歪曲的历史的教育,日本逐渐形成了以太平洋战争为顶峰的一大悲剧”。这清楚地表明了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军国主义性质。战后初期新设的社会科取消了战前充斥在有关学科课程中的军国主义、极端国家主义方面的思想和内容,注入了民主主义的教育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科的设置可以说是战后初期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积极成果。
[摘要]德育途径是德育取得良好实效的重要保障,面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着教学途径主渠道不畅通,活动途径走过场,班主任工作重智育轻德育等问题,必须恢复德育课在学校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明确各项活动的育人目的,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为“人”的引导者,方能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德育途径问题策略
进行德育,不仅要有正确的内容,而且要有恰当的途径。常有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所讲的内容是正确的、有针对性的,但实际上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其原因就与德育途径选择不当或不畅通有关。为此,必须针对中小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采取优化策略,以确保德育途径畅通,顺利实现德育目标。
一、中小学德育途径的重点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德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它是德育工作在教育对象那里取得效果的基本渠道,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桥梁。德育途径规定了实现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所必须经过的基本通道或路径。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德育大纲的规定,并结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应重点抓好以下德育途径:第一,教学途径。包括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如思想品德课、政治课等)与其他各学科的教学。第二,活动途径。包括课外与校外活动(含劳动与社会实践),共青团、少先队所组织的各种活动。第三,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教学途径统一要求缺陷的弥补者,是活动途径的主要组织或指导者,是学校德育向家庭、社会德育延伸的搭桥者。第四,家庭、社会等校外环境。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空间,父母是学生发展的第一任教师。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广阔空间,社会的各种事件、变化等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全方位途径。
[摘要]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是新时代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目前,在新时代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存在一些问题,如目标忽视现实性和层次性、实行灌输型德育、德育评价较单一等。结合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得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道德问题严重,还有学校德育工具化,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改变传统呆板的德育方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生活德育,并丰富学校德育活动的形式,加强其系统性,且还要注重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就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1]。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更需要培养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德育居于五育之首,带领着德、智、体、劳的发展方向,也是他们发展的基础。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象是“三观”等正在形成的儿童少年,他们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身上担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有很多亟待发掘的潜力,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更要重视当前中小学学校的道德教育,并且要对现阶段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及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德育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在学校,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学校德育目标制订忽视现实性和层次性。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2]。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目标的制订没有很好地结合现实,过于理想化。这体现在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上过于重视德育对社会的价值,轻视甚至忽视了个人本位,忘记了人的主体特性。德育目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脱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虽然重视学生的共同特性,但也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德育目标设置太过宏观,无法因材施教,这弱化了德育的层次性。教师在教授德育课程时没有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只是单纯依赖教材进行讲授,虽然教材是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但是如果只是完全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授,就会忽视教育目标的现实性与层次性。
2009年,我市学校德育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为广州科学发展、建设全省“首善之区”做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德育机制和评估机制
(一)加强学校德育创新,落实德育为首的地位。要把握四个要点:一是找准定位,真正确立德育创新的正确位置;二是把握重点,努力营造生态自然的育人环境;三是明确目标,切实提高育人实效;四是注重方法,准确把握德育发展客观规律。要重新制订《广州市德育系统设计方案》,提高我市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积极破解制约学校德育的难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全省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探索广州特色的区域德育工作模式。配合省教育厅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调研,研究解决阻碍德育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总结我市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
(三)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加强工作规划和检查督促。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文明办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迎检准备工作,组织学校做好自评、自纠工作,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督促学校德育落实到位。依托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设立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奖,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和《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评估方案》,配合省教育厅开展中小学德育评估试点工作,引导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