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西文化鉴赏

中西文化鉴赏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中西文化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西文化鉴赏

美术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

一、美术教育在提升青少年全面综合素质的作用

立足现实,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在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心理上下功夫,在形式和内容综合式的、全方位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提升了青少年的审美层次。美术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美术鉴赏课,和美术创作课,良好的课程实施能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的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分辨艺术作品的丑美,学习基础的审美常识,知美丑,别善恶。审美层次的提升,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鉴赏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作品的能力,面对光怪陆离的当代艺术作品,大胆的表达发自内心的审美感受,审美品位提高了,才能有美的创造。第二,提高了青少年的道德水准。中国传统画评在评价艺术作品时颇为讲究“人品即画品”“字如其人”,虽略有武断,但是这种观念在中国还是深入人心的。在美术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鉴赏古今名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精品和大家之作都是真善美的结合,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青少年远离庸俗低级的社会情趣和不良习气。将以技能训练为目的课程尽量穿插品德修养的内容与审美特征,要在教育实施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一件好的作品是真善美结合,陶冶好的情操,对于一张作品的重要性。其三,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在实施美术教育中,民族和国家大文化的理念会体现在其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比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婚丧嫁娶仪式、节日庆典、图腾崇拜,由此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文化的差异,对比古今的沧桑巨变,中西文化观念吸收的区别,领悟华夏上下五千年璀璨文明的海纳百川、涵容接纳的胸怀与气度。这样的美术教育,从多方面丰富了青少年的文化含量与知识储备,促进文化涵养的提升。其四,提高了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在创作课中,通过作画和各种手工艺及工艺美术品制作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例如,捏制泥人,翻铸石膏,蜡染,绘制各种标志,制作陶艺,这些丰富多彩的审美趣味,体会多样的审美体验,材料和技术熟练处理,和谐形式的创造,,都会吸引学生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在情感的投入,是一个由感性升华、顿悟为理解的过程。其五,培养了青少年强烈的家国情怀。美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引领青少年去薪火相传中华五千年的艺术遗产,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浩瀚的艺术珍品,历史文化艺术遗存遍及祖国各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了民间优秀的剪纸、雕塑、建筑等,,通过美术鉴赏和美术参观课,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感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会感染着每一个有良知的青少年去爱国报国。其六,促进了青少年关注社会生活。现代社会,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过度关注自我,对社会生活比较漠然。美术教育可以促使青少年的动手过程中,去描绘社会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去描绘改革开放二十余年的建设成就,关注社区,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积极参加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用双手扮靓我们生活的环境;走进美术馆和博物馆,延伸第二课堂。青少年亲身参加的这些审美活动,既贴近他们的生活,又使他们树立良好了社会责任感。

二、结语与展望

总之,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独特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社会认识功能,以及寓教于乐的怡情功能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美术教育教授美的知识和艺术的技能,并用艺术作品感化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世纪,我们要认识到美术教育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美术教育实际的本质更在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生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追求美的精神,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从而提升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生活质上皇产坚巨。

作者:赵英辉王小国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点击阅读全文

跨文化语境中外国文学研究

一、文学和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概念,包含内容也是及其复杂,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含义,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文化内容。而文学,有的解释是通过阅读所得到的高雅知识,也决不是封闭的系统。要必须对于文学和文化整体进行一定分析,在宏阔的视野中理解文学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本质,不是简单井文学淹没在文化大海中,要强调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逻辑。

二、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差异化

外国文学指的是我国各个民族文学以外的世界文学,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任何文学研究和教学都必然是非常相互融会贯通的,根据自己知识水平和文化积累去研究外国文学,不可以忽视自身现实环境因素,无论是对于外国思想进行借鉴,还是研究都要首先对于中国文学进行一定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够站在一定高度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合理进行比较才能呈现外国文学价值和内涵。社会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存在一定反映,文学中的历史特点和当时社会状态都是非常值得研究内容,当外国文学进入中国时候,要进行一定合理选择和过滤,才能很好改造和借鉴外国文学特点。不能用中国思想文化去解释外来异己的文化,要能够学会融合和区别,通过中国文化精神来理解和认识外来文学思想内涵,不断追求新的事物和新的哲学高度。人类对于无线精神的追求总是要经历一定阶段,同时也要付出一定代价,就像钱钟书说过那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三、外国文学翻译

1、通常的翻译文学主要指的就是将原作转换成另一语言文本,形成新的作品,是将文学作品的存在形式进行更好延伸方式,文学翻译是非常常见传播形式。在西方古罗马人就把一大批希腊文学翻译承拉丁文,在中国远古时代就有将传翻译的事情,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翻译开始对于佛经的翻译,最迟不晚于东汉恒帝翻译者安世高。外国文学并不是翻译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更不是翻译文学历史,外国文学作品也不是翻译的作品,外国文学作品经过翻译就必然进入到中国文化储藏。虽然翻译最终的结构都大概是语言,但是更多最终文学范畴,所以翻译本质上是语境性的问题,自然语言形成个人岛屿桥梁,比较文学更加有限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研究。和一般翻译相比有很大不同,文学翻译和研究更加注重语言研究,实质上属于比较文学研究范畴,不局限于每一种语言现象,更多的是广阔的背景下进行一定考察和研究,在外国文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外国文学当成文学来讲授,但是主要文学有自身特点和价值。任何时候翻译文学作品都不能原文忠实于原作,会不可避免的加入翻译者的理解、风格和个人色彩内容,这就是一种翻译艺术。

点击阅读全文

茶画艺术在美术教育中渗透研究

摘要: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往往伴随着不同文化元素的渗透与融入,而茶画艺术就是艺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而关于茶画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对策研究,教育工作者应能从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中获得新的教育改革思路与理念。从表现手法、学生视角、优秀文化渗透三方面进行思考,精准确立茶画艺术的渗透形式。找到茶画艺术内容与美术教育内容的契合点,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科学渗透茶画艺术的艺术手法。由此,为学生呈现具有浓厚艺术性、人文性、美学意蕴的美术教育。

关键词:茶画艺术;高校;美术教育;渗透

茶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与茶文化、美术绘画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从某种角度来说,茶画艺术是对茶文化的客观继承,并展现出清雅质朴的艺术特色。艺术创作者从茶文化中获取启示与启发,并基于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加工逐渐衍生茶画艺术。作为传统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应将其以不同的渠道进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在此愿景下,高校需将茶花艺术与适合的方式与手段渗透到美术教育中。不仅肩负起传承优秀文化社会责任,还能够对传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因此,高校应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思考,采取有效措施与对策将茶画艺术与高校美术教育进行科学的融合。

1明确茶画艺术应用的主要思路

1.1从表现手法上做好茶画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渗透。茶画艺术是茶文化与绘画技艺的融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由此,使得茶画艺术的表现手法、绘画形式、文化内涵等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艺术创作者通常会利用优美的风景、具有艺术美感的客观事物作为载体与灵感进行创作,并借助笔墨的浓淡融合来展现自己的观点、情感、情绪。因此,教师应能够从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上获得新的启示,从精神内涵、文化内核等层面将茶画艺术渗透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教师既要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提高其艺术修养,还需不断加强艺术审美教育。使学生通过完整、深入的学习茶画艺术、美术知识,让他们成为具备正确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人才。引导学生善于从优秀的茶画艺术作品中进行思想升华与心灵净化,令他们不断提高自身艺术品格、文化修养。

1.2以学生视角出发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渗透茶画艺术。针对高校美术教育中对茶画艺术的渗透,教师须能够对学生学习诉求、身心成长特点、艺术品格等进行全面了解。以学生视角出发,将茶画艺术科学的、合理的渗透到高校美术教育中。既要展现艺术教学的丰富性、多样性,还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兴趣与积极性。而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令他们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艺术视角与艺术品味。而不仅局限在艺术知识、文化、技巧方面的学习,应能利用不同层面的知识改变学生的思想与意识形态。并促使学生在优秀艺术与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帮助他们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终身学习的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问题,令他们通过不断感受学习艺术的乐趣,进而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与文化。

点击阅读全文

美学思想创新发展艺术

中国现代美学是在西方美学思想影响下产生、发展的。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它是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国现代美学产生、发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国现代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中国现代美学的特征及其价值、意义,不仅要从社会的政治经济里寻找原因和根据,也要从文化那里寻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观与主观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观的物质存在,而其内形式却是主观心理(文化心理结构),它的本质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才能发挥出来。文化与一切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审美活动的关系最为直接、密切。

中国现代美学已有百年历史,先贤们对美学学科建设和美学理论建构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和探讨,留下了丰富遗产。但是,由于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特征、价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长处、短处缺乏真正的认识,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于盲目状态。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走在我们前头,因而其文学艺术也先进于我们。正是出于这种认识,五四“文学革命”诸君用西方文学艺术的悲剧精神和写实主义方法为标准,批判、否定中国文学、戏剧、小说、绘画及其大团圆精神。这种认识在20世纪3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但50年代以后又出现照搬前苏联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状况。进入90年代,人们一方面反省由于搬用前苏联的弊端,另一方面却又搬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创造,并且仍以否定传统为代价。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学艺术分属于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体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不能从西方科学技术先进的事实中推断出西方文学艺术也同样先进的结论。

模仿、照搬外来的文化模式、观念、方法,而不与自己的传统文化结合、融化而创新,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传播西方美学,至20年代开始在高等学校开设美学课,并陆续出版了各种美学原理或美学概论,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美学文章,但在质上却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苏联)模式,范畴、命题、体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范畴、命题和重要思想观点却长期搁置、无人问津。这是“欧洲文化中心主义”影响的必然结果。当然,西方的美学理论我们必须借鉴,它会给我们很多启示,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但西方的美学理论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美学理论建构,因为西方的美学理论是西方文化的结晶,并不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我们也不要企图建构全世界公用的美学理论,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规律。同时,美学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属于人文之学。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心理、审美风尚、终极关怀等是很不一样的。正因为如此,建构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从西方美学乃至其他民族美学中汲取异质因素,与们固有的优良传统融合、碰撞、消化,从而才能创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来衡量中国美学史的实际,用西方的审美标准取舍中国的思想资料,有削足适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写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时,大谈他们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其实,孔孟老庄乃至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对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质并不感兴趣,很少直接谈论这种问题。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们追求这种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图那样进行抽象的思辨和逻辑推导,而是进行鉴赏、体验、感悟、洞观,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见逻辑体系。所以,大谈孔孟老庄如何论述美的本质,无疑是无的放矢。当然,中西美学和中西文学艺术有许多相同之处,求同、相互印证、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们还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对之处,这尤其不能忽视。由于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学各有自己的论说形式,中西艺术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风格。西方艺术以自然科学为其理论基础,侧重于写实和客观描写,结果落实到认识论;中国艺术以道德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侧重于写意和主观表现,结果落实到育人的教育实践;二者的思维方式、表现方法、价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长短。可以说,中西艺术没有完全相同的范畴、命题和论说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对话交流、取长补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发展、创造。因此,进行深入、系统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来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认识前提,也为美学创新展开了广阔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西美学比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历史实际;才能通过比较,认识优劣,择善相从,吸收消化,吐故纳新。中西美学融化出新,这是我国未来美学理论建构的主要途径,也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鉴于以往的经验,中西美学比较研究应当做到:一是中西美学融化出新,对于我们来说必须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能割断历史,否则未来美学的发展便会失去根基,没有了生长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中国未来美学的发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学的异质因素并加以消化,同时又必须扎根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独创性与民族特点。这样的中西比较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二是中西美学比较研究要求研究者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对中西文化各自的优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清除“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才能正确掌握比较的标准。三是中西美学比较要求研究者对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体验,对自己所比较的范围要有系统深入地研究,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独到的建树。

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化途径

点击阅读全文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是公共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与现状,在此基础上,针对音乐审美的特点提出了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一是高校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要重视并体现出层次性,循序渐进;二是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与文化修养的提高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审美能力

艺术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知识、理论传播和必要的技能训练来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人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有广义、狭义和专业、公共之分。高校既是专业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公共艺术教育重要的平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涵盖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戏曲与戏剧等多种艺术门类,涉及大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因此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仅就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这一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高校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价值与现状

音乐是大学生最熟悉、最喜爱同时也能朝夕接触的艺术门类。音乐也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亲密的可以诉诸心灵的“朋友”。2012年,一项关于江苏省内大学生“喜爱不同艺术门类的大学生人数及占被测总人数比例”的调查显示,“在江苏省内12所高校参与调查的1440名大学生中,喜爱音乐的人数最多,占59%,达731人”[1]。其次是美术和舞蹈。因此,大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美育价值。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艺术人才,而是为了提升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音乐不是单纯的消遣和娱乐,它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一个人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体现着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和综合素质。正如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对于大学生来说,美的音乐能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音乐审美能力培养不是要让大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要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课程不是让学生了解一两条音乐艺术规律和学会几种音乐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指导大学生音乐审美实践,不是要让大学生单纯赏析名曲名作,而是要让大学生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修身养性,通过音乐等艺术形式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会在音乐审美中获得压力的释放和精神的放松。总之,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二、音乐审美的特点和高校大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层次性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