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学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挫折类型
大学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处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富有理想、需求广泛、感情丰富、自尊心强;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意志不坚强、白控能力弱、情绪波动大、心境变化快。与中学生活相比,新生在大学阶段的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个人情况、社会活动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容易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心理挫折。
第一,生活适应上的无助带来挫折。“90后”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受父母的庇护,对家庭的依赖感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尽管大学新生大部分已经成年,但是还不够成熟。远离了父母的精心照顾,独自一人来应付各种生活琐事,大学新生初涉世事的畏惧感和远离家庭庇护的无助感会更加强烈。对于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学生而言,来到大城市和新的校园,在经济、语言、个人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个全新的适应过程。
第二,学习上优越感丧失产生挫折。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一般都是班级或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进入大学以后,如果还未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适应新的环境,依然保持中学阶段的优越感,面对身边如此众多的强大竞争对手,完全陌生的专业学习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心理容易受到极大的冲击,优越感逐渐消失,甚至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变得自卑起来。这个阶段由自豪感优越感到受挫自卑的转变,将对其整个大学生涯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
第三,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造成挫折。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人际交往的困惑。地域差异造成的观念冲突,家庭经济条件差异造成的群体分化,外貌特征等生理原因带来的自卑,独生子女特有个性带来的交际障碍,社会化的交往理念对原有思想的冲击,这些因素对新生在步入大学后的日常人际交往起着较大的影响。不少学生中学阶段只顾埋头苦学,忽视了培养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到了大学便不善于自我表达,也不喜欢交际应酬,在一定程度上也严重地影响着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四,社会实践的不顺导致挫折。每一名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曾多次地设计自己绚丽多彩的大学生活:竞选班干部,加入社团、学生会,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锻炼展示自我然而真正迈进大学校门之后,他们会发现事实并非自己设计的那样美好。倘若学生经历班干部竞选失败、同学排挤、团队中郁郁不得志、竞争中失利等,这些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相互沟通解决的问题,会引发部分学生的不自信,对现实的恐惧、不理解,对学校、老师及周围同学的抱怨、憎恨,从而不思进取甚至自暴自弃。
几天我班有一个一中籍的同学突然患有神经衰落症,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已请假三周了,现在福州某医院接受治疗。该生发病的直接导火线是有一天把自己多年的秘密告诉室友,结果自己心理压力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压力更大了,觉得无脸见人,没有自尊,一下了被击垮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其中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题使我感到班主任的担子更加沉重。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世界上随时都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尤其未成年人的学生心理障碍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有的是轻度的心理失调,有些是某神经症,严重者走向自杀这条路。这无疑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自尊是人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也是积极工作、学习的前提。一个自尊心受到伤害和丧失自尊的学生是难以唤起学生热情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进行。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当代学生心理非常敏感,非常脆弱。老师应处处体现出对他们的爱,用爱心去赢得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从而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巨大的内动力,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俗话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和精神支柱。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研究认为:除了百分之一、二的超常儿童和百分之二、三的低常儿童外,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学习动机方面并没有多大差别,他指出"只要有适合学生个别特点的学习条件,世界上任何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当学生学习遇到挫折而沮丧时,教师要多给以鼓励,挖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对他们提供积极进取和获得成功的动力。一个不理智的教师如过分地批评和训斥学生,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反而使错误更加严重。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自信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潜能是不可估量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小学时的功课不好,高中毕业时报考工科大学,因植物和法文不及格而名落孙山。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小学时,因成绩不好拿不到毕业证书;但他们没有失支信心。正是由于他们有远大志向和强烈的自信心,并为之奋斗,最终成为世界的著名的科学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中学阶段是中学生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由于思维的机械、简单、片面及知识的单薄,很容易因生活中的某些突发事件,人际交际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学习中的挫折等导致他们不良的心理反应。这种不良反应说明了当代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这不仅有害身体健康,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由此而产生的极端行为会给家庭带来不幸,将给社会造成危害。
摘要:挫折心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了人的需要或欲望未得到满足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挫折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受挫者的心理,因材施教,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疏导消极的挫败情绪,并逐步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正视挫折,采取积极的方式将挫败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挫折;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挫折心理概述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挫折泛指生活中一切能引起人们精神紧张和心理波动的刺激性事件。狭义的挫折专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受到阻碍和干扰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主观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目标不能顺利实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焦虑的心理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需要是人生活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为了生存、生命安全和繁殖后代而产生的需要;社会需要是指个体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需要。例如,人如果没有朋友就会感到孤独,这时就会产生与人交往的欲望。
二、挫折心理的研究意义
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心理是每个个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以,对挫折心理进行研究,掌握应对挫折的办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案例
张某,曾是我所带班级的学习委员,成绩优秀,老师们对她的评价很高。有一天下午,她的同桌叶某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哭着说“老师,张丹打我!你看,我的脸都被她撕破了!”我一看,她的脸上真的有两道小口子!这还了得!我顿时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赶到了教室。看到我来了,张某站起来说:“老师,你来得正好——”,还没等她说完,我忍不住就开始呵斥她:“张某,别以为你成绩好就有什么了不起!告诉你,成绩好只是暂时的!成绩好怎么啦?难道能成为欺负他人的资本吗?看你文质彬彬的样子,下手还挺狠的!告诉你,在我的班级里,欺负他人的学生是不受欢迎的!哪怕他(她)的成绩再好也是不受欢迎的!你懂吗”我的“即兴演讲”一直延续到了上课铃响的那一刻才结束,全班同学听得是目瞪口呆。第二天上早自习查勤时,我发现张某一直都没来学校,这时我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妙,马上打电话到她的家里,她的家人告诉我:她昨晚并未回家。张某失踪了!我和科任老师以及她的家人开始四处找人。在路上,我一直回想着自己昨天所说的那些话,后悔当时过于冲动。如果张某因此而产生轻生的念头,那我岂不成了刽子手?!我不敢再往下想下去了!一连找了二三天,才有消息传来:张某待在同村的一名玩伴家里。当她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时,我是百感交集,说的第一句话是:“张丹同学,老师错了,老师不该——”,这次轮到张丹接过我的话了:“老师,其实我也有错。作为学习委员,我不应该与叶某斤斤计较。不过,她脸上的伤是她自己不小心在上学的路上划破的,与我无关。”我大吃一惊,“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张丹说,“我当时是想说的,可是您没给我解释的机会啊!”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了,但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它时刻提醒我检讨自身的不足。
二、教育反思
1.反思一: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责任。“成才先成人”,显然教师育人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批评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在批评学生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开展批评前先要做好调查_T作。“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单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了解到的“真相”往往是片面的;只有深入调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实情况。弄清事实是正确批评的基础,如果教师因一时冲动而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批评教育前先做好调查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事后通过凋查,本案例的事实是:叶某抄袭他人的作业,被张某无意发现,张某二话没说就把这事如实地记录在了班务日志上,结果引起了叶某的强烈不满,故而引发了两人的纠纷。显然,这个事实与我最初从叶某那里得到的情况反映是有很大出入的。
(2)批评要注意场合。教师批评学生应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批评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他(她)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而不是去挫伤他(她)的尊严。因此,批评要尽量在私下进行,不要在公开场合进行。实践证明,个别私下里的谈话更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学生也更易于接受老师的批评。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不是家里的“小皇帝”,就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与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耐劳,畏惧困难等,这样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学校体育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学校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耐挫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
首先,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注重挫折教育的价值。
挫折教育,也叫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对受挫的恢复力的教育。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体育教师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的观念。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观念也必须随着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即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的、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即他们受挫的恢复能力极强,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培养学生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学生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快乐,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不甘人后,永不言败,自找快乐的本能。这样在任何困难和挫折面前才能心态平和,处之泰然,克服困难,永远乐观。挫折未必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学生来说,同样的挫折可以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奋发向上。在他们亲身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还应适时的对他们的良好行为进行肯定性评价,扑捉学生的闪光点,赞扬他们每次成功。珍惜并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通过肯定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战胜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
其次,承认个体差异,适时疏导,根据不同的性格培养抗挫折能力。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根据学生的性格分组,进行施教。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上述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不服从指挥的毛病。内向型的学生,则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要讲究策略,抑郁型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主导的情绪状态,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参加可增强人们战胜困难,培养坚强自信心的如游泳,登山,射击等项目,参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如跳高、跨栏、击剑、射击等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