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学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所谓国情,指的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国情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有人把国情具体分为下列7个方面: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情关系。中学化学教学涉及与化学有关的是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成就以及环境保护等等。
二、把伟大成就跟我国的基本国情联系起来,并全面进行国情教育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今天,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介绍我国建国以来有关化学方面的伟大成就时,都要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联系起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阶段,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必须有进行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所谓全面进行国情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把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各方面的国情结合起来,避免片面性。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水平,要从综合国力这一概念去分析。所谓综合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和潜力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基本要素是生存力、发展力和协同力。具体测算组成这3种力的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教育力、文化力、国防力、外交力和政治力共8种。1949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列为世界第13位,在改革开放以后,到1988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已上升到第6位。
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热点,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呼声日趋高涨。2006年4月17日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在漫天的浮尘中召开。开幕式上,从黄色沙尘中走来的国务院总理的开场白振聋发聩。温总理提醒代表们: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集中出现。目前全世界每年因沙尘暴损失480亿美元,我国损失也达65亿美元。如果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与时俱进,加强对中学生的环保教育,则能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我国公民环境意识较差这一现状,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环保知识呢?下面浅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环保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中潜在环境教育的因素很多,日常教学中要把它科学地、巧妙地渗透各章节的教学之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明白,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由于初、高中学生化学储备知识不一样,所以进行环保教育要有针对性,不可一视同仁。
比如对于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要尽可能多举些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象教育为主,适度地进行环保教育,借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中阶段主要应抓住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环保教育:学习“空气组成”的知识时,除了给学生讲述大气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还列举了1995年6月20日我国上海市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和日本“四日气喘病”等污染事件;在学习“氧气”后利用教材对“臭氧”的介绍,指出空调等的使用,已造成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导致臭氧层空洞的出现,致使癌症发病率增加,严重地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还利用卫星拍摄的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照片,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类造成危害的漫画等,形象地告诉学生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材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知识学习后,给学生介绍“温室效应”的形成、事实、危害。在讲《水》一章时,淡水资源的危机、水体的污染便可蕴涵其中:1980年在发展中国家约有3/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使用受到污染的水而遭到疾病的威胁。从全球来看,淡水资源短缺,分布又不均匀,而水污染又在进一步加剧,造成淡水供需矛盾尖锐。这样尽可能地让学生认识到污染给人类造成的极大危害,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教学上应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在各知识点的讲解中引入环境科学领域中新信息,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并注意把知识性教育与环保共寓一体,学生的环保意识就会点点积累,逐步深化。如讲述高中化学教材中“硫及其化合物”时,列举一些事例比如国外的海湾战争、伦敦烟雾事件等。为了引起学生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又列举80年代以来我国南方重庆、贵阳等工业城市大面积的“酸雨”以及1994年重庆市连续的“四潮黑雨”事件;2005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并趁热打铁与学生共同分析酸雨的危害、形成,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学生甚至自发地寻找消除措施:有的同学就提出改农村的分散取暖为集体取暖。最后采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有关“酸雨”的题目,在测试题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知识点可跟环保教育紧密结合,如:氮的氧化物、电镀、电解、金属的冶炼等。抓住时机把环保教育穿插于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二、环保教育应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能力与世界观的方式。化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应符合下述基本要求:
一、要符合化学科学的特点。
根据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特点,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化学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化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化学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又是一门理论科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和掌握抽象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除需运用化学实验,以及实物、模型和其他直观教具等教学方法外,还必须采取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语言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以利于形成化学的概念和掌握和化学理论。
二、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如选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体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其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些对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发性,由此产生了思维导图这一教育实践方法.该方法将信息进行归纳和综合,辅助人们思考复杂的问题和表征信息.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能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并且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以方便随时记忆和使用.这样的一种方法,是需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基础的.在此,笔者就化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思维导图的方法的应用做了一些研究,下面将针对具体化学教学课堂实践案例进行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教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填鸭式教师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需求.在当前素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要求教师注重促进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迎合最新教育思想和理念,使用最新的教育成果,笔者针对思维导图在化学实践中的应用开展了实践活动,在“金属复习课”上,笔者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思维导图的思维,融合到日常教学实践中.首先教师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点之间联系起来形成面,再形成十分鲜明的“立体知识网络”.教师首先分析章节难点在于学生出现思维瓶颈,教师在金属教学中,制作了金属单质体验课程思维导图,针对2013年中考试卷的考纲进行了讲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氮、磷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质子数的思维导图拆分,然后由此推理其他金属元素结构组成图,在脑海中形成知识点.此外,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成一种知识网,将化学实验作为原点,分为四个导向,包括:化学变化、气体制备、酸碱盐、身边物质几个部分,其中化学变化可以分为实验操作,化学变化、质量守恒等.在气体制备中可以分为氧气制备、氢气制备以及二氧化碳等.这样一层层的细化,让学生在非常明确的思维导图中,深入到细节的知识点中,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当前一种全新的教学成果,其在教学中的推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思维导图的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运用.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与学生互动,创设出无字天书是怎么形成的,空瓶是怎么冒白烟的以及化肥肥料在太阳下是怎么消失的等等一系列的情景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主要就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之中,启发他们思考,要让学生开口说,提出一些问题,然后引导其开动大脑进行思考,动口回答,积极的写下这一过程和由此得出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会学到许多知识,并会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其次,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内在结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与经验.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学科结构,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这门课程,应该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得学生有效了解这门学科.比如说,化学这门课程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各自解决什么问题,它们有什么联系,重难点在哪里等等.然后将知识系统化,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框架图.这种方法,上文已具体提到.总的来说,第一部分是入门知识,从第二部分开始就会陆陆续续的做一些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地丰富与增强,这些通过化学创造性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然后对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比如乙烯与溴单质发生的反应与丙烯和溴单质发生的反应一样,最明显的就是使得溴水褪色,.从而得出烯烃与溴单质发生的反应就是使得溴水褪色.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也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方法.最后,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思维方法,促进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技能.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有发散性思维和幅合性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还有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等.而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将这些思维方式融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不断地思考,并且与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然后运用幅合性思维将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得到最佳的答案.钠和水之间的化学反应,由其本身的元素进行发散性思维,得到其产生的气体,有可能是氧气还是氢气,再用幅合性思维的方法对氧气的还原反应特征进行分析,确认是氢气.另外,对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思考化学问题,也就是表明与本质的问题的探究.比如说钠与水的反应现象是可以用这一方法解决的.通过表象记忆抽象得出本质方程式.
三、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摘要:将壤塘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应用于当地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改变壤塘县藏区原来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并传承和保护优秀文化.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挖掘壤塘地区民族文化资源,通过与中学化学学科知识的结合,使其具有“藏区特色”从而更易贴近本地学生、更能符合藏区教学模式、更好帮助当地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学习.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0引言
当前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各类人才,而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也是学生养成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关键时期,各地都在加强改革,并注重实效,教育质量也逐步得到提升.然而,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基数大,经济较弱,教育改革也相对滞后,却也更为迫切和重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得名为“财神的坝子”,2018年该县获得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称号,并在两年后脱贫.这里的自然景观、民风民俗、历史古迹等民俗文化,人们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节日、传统银饰工艺等,都是很好的化学课程资源.但壤塘中学教学模式改革却进展缓慢,能够成功运用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案例十分匮乏.而在发达地区,“分层导学案教学模式”[1]、“小组合作型”[2]和“任务导向式”[3]等已经成功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此外,多地针对民族文化资源运用到课程的研究已有成功案例[4-8],同时把民俗应用到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9-16].因此,为了改变壤塘基础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从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出发,致力于寻找适合少数民族学生思维习惯及文化背景的教学设计方案,把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壤塘民俗文化进行整合,实现学案“二次开发”,贴近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易于中学化学知识的教与学,同时达到文化传承的作用.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来开展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