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学教育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现状,对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新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评价、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对社会的呼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评价,教育观念。
现代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转变观念,建立机制,促进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
—在今年全县教育质量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努力,去年的质量分析会上,我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今天,我只一点,就是希望全县干部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破旧立新,身体力行,用一流的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是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主要症结。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周济部长在09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个要求就是转变观念,确切地说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和矛盾、构建体制和机制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县去年高考创下全市第一的历史新高,今年仍然保持在全市前列;中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但是,这些成绩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要把*县教育真正打造成为全省强县、名县,我们就必须拥有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的教育质量。而如何在我县打造出像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一样的质量名校,办出像*、*一样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我想,首先是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转变。
一、家庭教育对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发展的优势所在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今年我们的工作主题是“强化综合治理、深入拓展内涵、创新和谐并进、打造特色Xx”;特色文化建设;依法治校建设;德育建设;教学教研建设;目标达成方式建设;进行讲述。其中包括:环境文化建设、在新校区简约型教育建筑的基础上,寓教于绿,寓教于乐,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教书育人环境、理念文化建设、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科研立校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健康和谐的教育观、特色兴校的教育观、依法办学的教育观、改革创新的教育观、依托实际的教育观、群体合作的教育观、教师文化建设、牢记三句话,达到三种境界、学生文化建设、健康、上进、自主、自强,让学生主动发展、主动成人、主动成长、课程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挖掘校内优势课程资源,整合校外资源,完善系列校本课程等,具体材料详见:
20**年,我校正处于迁建的关键时期,各项任务相当繁重。在此情况下,我们既不能急躁冒进,又不能墨守成规,所以今年我们的工作主题是“强化综合治理、深入拓展内涵、创新和谐并进、打造特色Xx”。
一、特色文化建设
20**年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是全力打造“简约绿色校园和书香型校园”。
1、环境文化建设。在新校区简约型教育建筑的基础上,寓教于绿,寓教于乐,营造积极向上、充满知识和趣味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教书育人环境。
2、理念文化建设。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的教育观、科研立校的教育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健康和谐的教育观、特色兴校的教育观、依法办学的教育观、改革创新的教育观、依托实际的教育观、群体合作的教育观。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是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主要症结。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周济部长在09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个要求就是转变观念,确切地说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和矛盾、构建体制和机制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县去年高考创下全市第一的历史新高,今年仍然保持在全市前列;中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但是,这些成绩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要把*县教育真正打造成为全省强县、名县,我们就必须拥有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的教育质量。而如何在我县打造出像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一样的质量名校,办出像河南濮阳、辽宁盘锦一样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我想,首先是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转变。
我们以前特别强调教育经费的困扰,但是现在都知道充裕的经费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办学条件简陋,但是现在都知道一流的条件也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有大厦还要有大师。今年《人民教育》连续出了两个专辑,分别介绍了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和生本教育,我认真进行了研读,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不搞频繁的统一考试,等等。再比如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经常出去讲学,学生靠自学成绩一流;而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周伟锋老师,教高三时有4个月外出学习,学生完全靠自学,高考平均分比省、市重点学校高出23分。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他们相同教育观念的支撑。教育部原副部长董纯才早在1984年就指出,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贵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本教育更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可以看出,如果用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即使靠学生自学也能持续快速提高质量;相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即使有较好的师资和严格的管理,也不一定能够办出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中,通过大量听课,局领导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或者说还没有把新观念落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更新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20*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县内也深入开展了“学洋思”、“构建有效课堂”、“异课同构”和“生本教育实验”等教研、教改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人发出了“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底学什么”的质疑。这就反映出我们教育观念的严重落后。不知道学什么,是因为抱着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放,只学习外在的教学形式,不注意学习教育思想精髓。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不能在学习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所适从。
观念的落后必将导致决策、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落后,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观念落后,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教条,疆化呆板,缺乏活力;有的校长思维定势,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成为摆设;有的老师只管短期成绩,搞满堂灌、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成风。相反,只有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