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中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各位领导,全体党员同志们:
根据县委和教育局党委的部署,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二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这次动员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和教育局党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精神,对我校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要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对加强学校组织建设、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学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上学期的思想大讨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反思我们以前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工作各个环节的薄弱部位进行整改,使目标更为明确、决策更为科学、管理更为高效、力量更为集中、校园更为和谐。通过学习实践活动,领悟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用发展的观点谋划工作全局,用发展的观点检验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目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二、要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摘要: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流失原因可分为教育外部原因即学校教育以外的因素(包括家庭影响)和内部原因(学校教育自身的因素)。解决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育克服自身的种种弊端,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综合治理。
关键字: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流失解决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问题是全国实现小康的关键,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如今,农村教育状况虽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重点探讨生源流失问题。
一、学生流失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经济整体水平低下,农民收入不高,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可谓一大开支,经调查表明,经济原因是导致学生失学的第一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它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中曾明确地指出,新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当中忽视学生是作为一个主动的、能动的学习者,而一味地强调学生的被动式接受学习,认为老师讲得好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学得好这样一种状况,从而提倡学生自主动手、积极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等能力,这样一来,是否预示着发现、探究等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会完全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接受式学习,而传统的接受学习又是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的如我们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毫无可取之处呢?
一、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可“一刀切”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所提倡的。他认为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并由此出发,进一步自主探索学科的深度和广度,养成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新课改中我们一直都很提倡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发现式学习,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是最有意义的。认为发现学习就是解放学生的天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学习效率的最优化,同时批判接受学习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陈旧发霉的思想,毫无可取之处。但是“,发现学习”也相应的有其自身的不足点,就它的学习过程来说,它要求学习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探究能力和对一定基础知识的储备,同时,它也并不具备让所有的学科或是学习阶段都能适用的条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真正获取似乎并不应该简单的以何种学习模式作为条件,发现学习确是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又怎能说教师讲授式的学习抑或接受式的学习不够传达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培养他们应有的技能呢?接受学习不等同于机械学习,所谓的机械性学习是说在学习过程当中并不进行自我的一种思考,而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此种学习既没有激发学习者对于知识的一种求知欲,也没有提升智力水平,与此同时,发现学习也不会绝对等同于有意义学习。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或是不同的知识类型下,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各自适合运用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小学阶段不可能任何知识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相对来说,自主管理能力比较差,自我理解能力也没有达到学习某些知识的要求,单纯地依靠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实际的,在此情况下他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和片段化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探究应该双管齐下,互相配合,我们应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课程的类型等的不同来具体规划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应该“一刀切”地认为发现学习或是接受学习抑或是某一种固定的学习方式就是最好的,就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学习兴趣的最适合、最唯一之选。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1.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们经常把传统和落后结合起来,认为传统的必定就是落后的,就是应该摒弃的。其实任何教育的发展都不能也不可以抛开传统、拒绝传统,抛开传统的教育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现代教育也正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才发展和变革起来的,就像杨启亮先生在他的《困惑与抉择》书中所说的:“教学实践几乎从来也没有像教学理论所描述的那么乐观过,传统的伟大通常都会像一种无形的约束,以各种形态传承延续,既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特色’,也同样顽强地保持着某种‘痼疾’。”每个民族的传统都有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需要改革的一面,就拿学习方式来讲,我们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诵读法,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悟自得。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继承性,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稳定性,即使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变革,我们也不应该对传统的完全否定和彻底摒弃,而是应该持一种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方式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传统与革新的融合也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民族特有的或应有的教育特色。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困境
(一)师资力量流失严重
据调查,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中,分到山东某县杨庄乡中学的中师毕业生仅16人,师专毕业生仅7人,本科生一个也没有。同期,该校教师有11人退休,4人调到乡教委,17人调入县重点中学,8人应聘到县城的私立中学,1人考上研究生,综合起来,杨庄乡中学教师在十年中减少了18人,并且流失的都是骨干教师。
师资流失并非个别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杨庄乡中学所在县从1996年到2004年,先后有160多名农村初中教师流入城镇中学和私立中学。据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2001年一年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减少1.3万人。
(二)教学设施残缺不全
山东省是通过“普九”验收较早的省份,农村中小学已经消灭了危房,从其经济实力来说,教学条件也应比较完善。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调查,不少农村中小学都是靠拼、借、凑通过的“普九”验收,验收完就将借来的计算机、图书和其他物品还给了别人,除了搬出“危房”以外,学校的教学条件与“普九”前并无多大改善:教室内没有暖气和电扇,图书室缺少图书,实验课缺乏器材,没有语音室和多媒体。这种教学设施残缺不全的状况相当普遍,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逐步步入困境。
基础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已有了好长一段时间,表面上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局面,素质教育和减负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起来。
教育改革出现这样的局面,根源在什么地方?我想,根源在于这场教育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广大教师都热衷于应试教育并乐此不疲;同时,因为应试教育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成了名校和名师,并为此在教育上大发应试教育的横财。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没有人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没有人愿意再素质教育上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叶澜教授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形态。我们都知道要落实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我认为这种状态如果不走出来,生态恶化还要继续。”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改革,这样,才能真正让改变中国的教育(具体见笔者刊发于2009年9期《现代教育论丛》的《论教师专业培训的自主性》一文,笔者做了详细的论述。)
叶澜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自己在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接触的时候,发现很多教育工作者有“被改革”的感觉,包括基层教育研究者;一说到改革,他们做肯定回答,然后就是你给我办法、给我一个模式,却不动脑筋去想想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典型的被改革行为和现象。教育改革一旦走入被改革的局面,就注定的改革将以失败而告终,或者流产。
广大教师“被改革”,这是问题的根源。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广大教师想做的事情,这仅仅是专家学者、教育主管部门的愿望。即使是政府倡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要想推行改革措施,就必须得进行广泛的宣传,让这样的改革思想深入教师群体、深入教师的骨髓,让教师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就是需要这样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法。纵观历史,每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事先都要广泛的掀起一场思想革新启蒙运动,让这样的思想和思潮让人民大众接受并深入人心,否则,没有思想启蒙运动的改革注定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例如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我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基础。本次新课程改革,仅仅是教育主导部门强行推行的一种思想,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辟出专门的阵地来宣传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多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的权威的书籍和文献,导致新课程仅仅仅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出现,并没有深入人心。
叶澜说:“当主体变成被动体,改革怎么改,都没有办法。这种状况形成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改革者和领导长期以来重心太高,缺乏多元主体和多层次改革同步推进滚动向前的思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缺乏内在的积极性。”因此,目前教育改革就是要着力于改革这种教师被改革的被动状态,让教师从被改革走向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让新课程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真正在具体教学中实践起来,否则,就只能走入改革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改革走入目前的尴尬境地,并不仅仅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根源还在于政府没有给教育营造一个适合新课程改革和教学的氛围和条件。正是这些条件和氛围制约了广大教育工作的教改热情。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现行教育制度以分数论成败,必然导致应试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考试,而是采取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考试试题、考试指导思想和考试制度。因此,改革考试命题方式,命制符合素质教育的试题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这是目前教育改革应该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不是新教材老教法、新理念配套陈旧的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