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药化学论文

中药化学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中药化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药化学论文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及实践

[提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平台在医药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基于学校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对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及实践进行了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文献、学习化学画图软件、主动到实验室参加中药化学实践训练、主动点播观看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视频/动画及主动与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互动交流,在学习本课程中具有较大优势。网络教学平台有利于开展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让教师能够方便地制作课程资源及与学生网络上的答疑互动,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最终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目标。

[关键词]教学改革;中药化学;网络教学平台;互动交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网络教学平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所采用,正逐渐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3]。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动性作用,即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阅读、思索、应用和创造,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两者之间不需要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即可实现无障碍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6]。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中药化学是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如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现代医药学等理论和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对实现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重要作用[7]。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为学好其他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基础[8]。由于中药化学教学所涉及的化合物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复杂多样、提取分离方案变幻莫测、结构分析抽象难懂等问题,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网络平台对于中药化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平台组成

南京中医药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功能涵盖了课程建设、课程学习、学习分析和课程管理等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学习效果评估、课程组织管理,该平台支持纯网络教学、混合教学、网络辅助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9]。学生可以利用该平台登录课程网站进行学习、作业、考试、讨论等学习活动,还可以查看教材和学习记录,进入学习社区进行分享和交流,利用网络扩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学习知识。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管理页面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讨论、统计、通知、作业、考试和管理。编辑章节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插入视频、图片、文档、音频、讨论等内容,并设置任务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特定的任务,便于教师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6,9-10]。

2任务和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药学类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考核浅析

摘要:在药学类人才培养中,毕业实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业实习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综合分析,提出关于毕业实习考核的方法,并分析实习方法改革对就业的影响,以期提高药学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关键词:药学类人才培养;毕业实习;考核方法;就业质量

引言

按照我国高等中药学教育的发展,教学规模的扩展,学科的融合和渗透,现已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中药学学科群体及其课程体系。目前,中药学教育仍立足于中医药学-化学教育模式,面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新生物技术的改变和挑战,大多数中药类院校已经充分了解到生物学、化学在中药学体系的重要地位,但在实际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中还未能体现出来。按照现代中药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和需求,任何一个教育目标都应立意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因此,中药学学科教育体系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学生要学习专业课知识的阶段,要更加注重学习综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主,并且按照现代重要学科创新制药、合理用药的发展趋势,建构以中医药为主,理工科渗透,全面发展,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的模式。21世纪,我们要用新的思维观念来审度高等中药学教育的发展,改革“专才”为“全才”的培养理念,充分发挥中药学学科的优势,建立新的教育观,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使其适应社会需求、国家发展,构建适应21世纪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1]。

一、药学类人才培养中实习方法现状

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桥梁。药学类专业院校的毕业实习不但符合学科体系及其培养目标特点,更能够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与当今社会的科技发展相符合。目前,毕业实习一般包括五个环节:选取题目、查阅文献、实验研究、论文撰写。富有成效的实习方法会使毕业生从毕业实习的各个环节中受益匪浅,可极大提高药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素质[2]。因此,严格考核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必将至关重要。现阶段的实习考核一般包含日常工作考核、毕业论文考核和毕业答辩考核,理论上都归结于实习考核中。其中,日常工作考核包含平常考勤考纪、实验过程的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毕业论文考核主要包含毕业论文成绩考核和答辩成绩考核,论文成绩是由论文最终评审成绩和答辩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合而来;答辩成绩则是由答辩组长、答辩委员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赋分。但是,所有的考核均没有细节上的评分准则,所以考核相对而言不易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严谨的考核方法,对毕业实习进行严格而科学的把关。

点击阅读全文

止痛中药药性

论文关键词:止痛中药;药性理论;文献研究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著,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著,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点击阅读全文

医学院教师爱岗敬业申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XXX同志,中共党员,1980年1月毕业于**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医学院分析化学教研室任教,现主要承担药学专业本专、科的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和硕士研究生的现代仪器分析及光谱课程解析,目前兼任**省药学系列高级技术职务评审专家、**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省名牌产品评审专家及《**医学院学报》编委等社会职务。

二、申报理由

(一)政治思想觉悟高,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XXX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模范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廉洁从教,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工作中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探索,勇于进取,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师生及社会的一致好评,2005年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二)教学工作兢兢业业,效果显著

点击阅读全文

中药学学生创新及实践自主能力培育

[摘要]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关键词]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点击阅读全文